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農業經濟的發展對國民經濟有很重要的影響。為了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走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本文對我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現狀和經驗進行了思考和總結并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1 強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意識
我們當前所謂的農業循環經濟主要是指農業發展的同時強調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等協調一致的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道路。但是當前我國農民素質都不是很高,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視程度不是很高,這就需要有關農業部門能夠發揮自身的職能采用多種方式方法普及循環經濟的形式,加快農業循環經濟在我國的發展。
2 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的基礎理論研究
作為農業科研人員應該對我國目前農業發展情況有深入的了解,并認識到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性,科學地闡述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基本涵義及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為了科學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供可靠的理論基礎。
有關部門應該根據當前農業發展現狀加強對農民宣傳教育力度,充分地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進行傳播,盡可能地使農民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有深入的了解和正確的認識,加強農民綠色消費、創新生產、樹立社會發展和自然資源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政府部門應該積極發揮自身的職能,增進和農民之間的關系,鼓勵農民積極參與農業活動中去,積極地引導農民樹立科學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型發展觀、樹立自然是我們得以生存的基礎的新型價值觀、樹立實現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的新型生產觀、樹立限制一次性產品消費的新型消費觀,進一步為實現農業循環經濟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3 構建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財政支持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在農業稅收制度上做了很大改進,不斷的推進新的農業稅費制度,進一步減輕了農民的經濟獨立,促進了農業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們下一步就是實行新的農民補貼政策,使農民享受更多的政府待遇,促進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們必須注意的是當前雖然農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導致的環境污染、資源的過度利用等等現象越來越嚴重,反過來也會導致農業生產質量的下降,我們不應該以破壞環境為發展經濟的代價,應該實現可持續的發展,而農業循環經濟就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金融制度方面,應該根據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制定和調整我國的財政分配制度,向發展農業方向做一些傾斜,盡可能地增強農業和農民的經濟收入。各級地方政府需要根據當地農業發展水平,依法安排和落實農業預算,保證嚴格地執行農業預算制度,建立并不斷完善財政支出政策。運用多種補助杠桿,引導社會各界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的投資,促進農業和農村的快速發展。為了更好地實現農業循環經濟,應該設置專門的農業生態發展基金,并安排對農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增加各地區農業發展交流機會,農業發展地區應該建立小型的試驗示范。根據當地的農業要素情況選定了科學的發展項目,政府及銀行部門應該給予大力的支持。此外,還應該從國家、集體、社會出發,多渠道、多手段的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不斷的增加農業的資金投入。但是,最近這幾年雖然國家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十分的重視,在資金上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但是實行農業循環經濟的過程中,資金使用量將越來越多。所以各地方政府除了從財政方面獲得一定的發展資金之外,還應該探索新的資金獲取渠道,發揮失常運營機制和資源配置作用,政府、農民、企業三者之間應該共同努力,促進循環經濟的穩步發展。
4 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
一要加大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我國農業科研人員不足,人員知識水平不高,是制約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研究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業循環經濟人才。二是完善農業科技投入和技術推廣體系。這就要求政府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并完善其推廣體制,以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投入和推廣體系,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業科技的投入。我國現階段投入在農業上的科研經費遠遠不足。而這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就要創新農業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場化道路,鼓勵和動員全社會各層次的力量加入到農業科技投入中來。調動人員從事農業科技投入的積極性,特別是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園或場)、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的示范和技術推廣作用。
5 培育農業循環經濟的載體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是產業集群,政府應通過財稅、金融等各種手段,加大對有技能的勞動力群體、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投入,形成植根于本地的農業產業集群。這就需要企業間建立一種學習和交流的機制,即鼓勵各企業間建立一定的聯系以促進交流和學習,用以增強企業間的承諾和信任。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另一個有效載體是園區建設。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我國現有的產業及區域布局,制定出包括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聚集的農業經濟園區發展的規劃,打破傳統的行業和部門間的割據,同時以生產要素為紐帶,將有共生關系的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園區或者幾個集團內,從而實現有害污染物的內部閉路循環,使資源在生產過程中得到高效重復循環利用,進而使企業間相互依存,最終實現高效益、低成本的發展與擴張,產生集聚效益。另一方面,做好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園區建設,大力推進出口農產品的清潔生產,使農副產品達到質量、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準。
6 探索農村發展循環經濟的多種模式
大約有四種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地區推行:(1)以魚塘為中心的生態園;(2)間作不同作物、種養相結合的生態園;(3)山林基地種養相結合的生態園;(4)以沼氣為核心、種養相結合的生態園;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文化素質要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及培訓的力度,盡快地把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培養成高水平的新型農民;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采取各種形式以實施農村實用型人才的培訓工程,培養一大批生產經營的能手,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水平;盡快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完善義務教育的有關政策;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大力實施“陽光工程”。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農業以實現循環經濟為目的向前發展著,這也是二十一世紀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是長期性的,在實際的推廣過程中會面臨著各種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能夠大力支持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并做好宣傳鼓勵工作,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作為政府部門應該在思想上提高認識,財政部門也應該加強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技術部門也應該無償提供給農民相關的農業先進技術,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曲格平.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的大趨勢[J].當代生態農業,2002,1:18-20.
[2]王軍,王文興,劉金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新探索—循環經濟[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12(4):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