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砂壺是近年來國內收藏拍賣界的熱門。自1994年中國嘉德開啟國內紫砂壺拍賣的先河,瀚海、朵云軒、保利、西泠等拍賣公司陸續開始拍賣紫砂壺。當時國內茶文化正處于復興階段,人們對紫砂壺的投資收藏認識不高,因此少見天價拍品,總體成交差強人意。直至2010年春拍,一把創作于1948年的顧景舟制、吳湖帆書畫裝飾的“相民石瓢壺”,以1232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成交,創出紫砂壺拍賣世界紀錄的同時,讓紫砂壺的拍賣成交價突破千萬元大關。緊隨其后的2010年秋拍,明代時大彬的圈鈕壺拍出1344萬元人民幣。再次刷新紀錄。
紫砂壺熱起
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期間,紫砂壺收藏與拍賣進入黃金時期。紫砂壺受到投資人和收藏家的熱情追捧。紫砂壺拍賣專場頻現,天價紫砂壺頻出,拍賣價量齊增。僅2011年春拍,嘉德、保利和匡時三家拍賣公司的紫砂專場成交總額就超過了2.2億元大關,過百萬、千萬元的紫砂拍品不在少數。中國嘉德拍出的顧景舟與韓美林合作的提梁盤壺成交價為1150萬元;北京保利拍出的顧景舟與魏紫熙合作的矮井欄壺成交價為1035萬元,北京匡時拍出的顧景舟所制云肩如意三頭茶具成交價為1023.5萬元人民幣。紫砂壺,可以說成為了這三年來收藏市場上的寵兒,紫砂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紫砂壺收藏的興起是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原因綜合促成的。首先上世紀90年代大陸茶文化逐步走向復興,人們對茶藝、茶道的精神追求不斷提高,尤其是在港臺茶人及紫砂壺收藏家的推動下,大陸開始興起使用紫砂壺、收藏紫砂壺的熱潮。
其次,紫砂壺作為茶具的各方面巨大優勢使之成為人們茶桌上的主角。紫砂壺因明代泡茶法的興起而興盛,入清之后,經歷各種風格形式的變化,逐步在康乾及嘉道時期達到鼎盛。清晚期至民國時期紫砂壺更加貼近百姓生活,有著廣泛的群眾收藏基礎。解放后在紫砂七老藝人的努力下。紫砂技藝得到較好傳承,終于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復興起來。從紫砂壺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它不僅具有泡茶方面的巨大實用性,同時高超的紫砂藝人還創作出了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的作品。成為文房雅玩和收藏珍品。
再次,紫砂壺收藏拍賣活動的興起也與收藏市場的成熟運作有關系。進入上世紀90年代藝術品拍賣逐步走向規范與普及,尤其到2010年后,社會資本雄厚而又沒有相對較好的投資渠道。對于傳統收藏品來說,紫砂壺對于藏家和買家都是比較新的。他們對紫砂壺價值趨勢的判斷較為樂觀,因此千萬天價壺的出現就不難理解了。
霧里看花
從目前紫砂壺的拍賣來看。老壺、大師壺、實力派名家壺最受歡迎。以顧景舟、蔣蓉等為代表的現代紫砂大師最為搶眼,尤其以顧景舟為最。近年來少有低于百萬的成交價。當代名家,如何道洪、王寅仙、顧紹培等大師的成交價也屢攀新高。相對于現當代紫砂大師的搶眼表現,明清紫砂老壺的市場相對較為穩定,這主要與老壺真偽的鑒定難度較高有關。但具有較高文化含量和歷史價值的時大彬、陳鳴遠作品以及曼生壺的市場表現也極為可觀。在這幾年的紫砂拍賣市場中還有一支活躍的中青年實力派紫砂工藝師,譬如黃云蕓、儲亦斌、吳界明、李寒勇、王強等新銳紫砂藝術家。雖然他們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價格通常在十萬元以下,但從他們的創作實力、藝術修養和認真探索的精神來看,將來還有很大的升值空間。拍賣市場的紅火,也帶動了一般紫砂實用器的購買和收藏。紫砂壺的價格可以說是一路飛漲。
然而,在這種繁榮局面之下,對于收藏者和一般消費者來說也潛伏著巨大的風險,可以說紫砂市場出現了種種亂象。首先許多制壺藝人及商家無限夸大紫砂壺的實用功能,夸大紫砂泥料的稀缺性,夸大制作技藝的難度,甚至有工藝師為迎合人們追求名家的心理,假稱紫砂世家名門的。這些虛夸之詞誤導了一般的消費者,傷害的其實是紫砂人自己和健康的紫砂市場。
其次,還有虛假的宣傳和市場炒作。紫砂器的受寵與金銀玉器不同。后者是材質的稀缺性造成的,而紫砂器更多的是基于實用基礎上的人文藝術。正因為它有文人藝術家的參與,有文化的滲透,才有今天的價值,其作品的高下主要取決于工藝師的匠心和技藝。而有些投機者要么宣傳材質的稀缺,要么大肆渲染藝人知名度之高。其實這些作品的藝術性是值得懷疑的。
再次,紫砂市場中充斥一些所謂代工壺和贗品壺。這幾年紫砂壺收藏市場受寵,有些無良藝人,甚至有些具有一定聲望的紫砂名家為供應市場的需求,使用代工制作,以劣充好冒名頂替,斂財無度。紫砂市場上,更有許多仿冒紫砂大師名家的贗品,使人真偽莫辨。擾亂紫砂市場還有最后一個原因就是資本的過度炒作。有些投機者甚至和賣家、工藝師暗中操控炒作某些作品的拍賣,自拍自買,使其作品價格虛高,借此哄抬以斂財。這種行為對初入紫砂收藏的買家來說無疑是致命性的打擊。因此。紫砂壺一度成為社會和媒體的眾矢之的,口誅筆伐者甚多,人們對于紫砂壺的投資也漸趨于理性與謹慎。
如何收藏
面對這種紫砂市場狀況,一般投資者如何進行收藏呢?筆者覺得首先要明確的是自身收藏的目的是什么。大略來說,不外三種:一為實用把玩;二為專業收藏,以求升值;三為擁有雄厚資本,而致力于傳承紫砂文化的。對于一般購買用來喝茶兼把玩的朋友來說,首先是學習紫砂文化,增強紫砂壺的欣賞、鑒別水平,要多聽多看多問,少出手購買,更不要跟風,不要只看名家頭銜和工藝師職稱。重要的是所選購的紫砂壺在泥料和工藝上沒有問題,又是自己喜歡的款式方好。
對于專業紫砂壺的收藏者來說,除了上述注意事項之外,當然更應關注紫砂壺的升值空間。但首先要明白,紫砂壺的變現是比較困難的,高端紫砂壺的流通性并不強,而且其價值的高低取決于制作的背景環境、藝術品位和歷史價值,其價格更受到藝術品市場的大潮流所影響。古代紫砂作品當然是收藏的首選,尤其清代中晚期及民國作品,存世量不少,更有不少名家作品,而且價位也不算很高。但這類作品的收藏難度在于鑒定真偽。鑒定這類作品需結合泥料、工藝、款識、時代風格、藝人特色等各方面綜合考慮。
當代大師的作品價格虛高,若要收藏此類藏品非得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不可。相對來說。一批中青年紫砂新秀倒是可以認真考慮的部分,他們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扎實的制壺技藝,有創造力和進取心。尤其是在市場上,他們的價格并不高,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中一些人的藝術成就會出人意料。當然這也需要收藏者具有較高的藝術眼光和敏銳的投資嗅覺。對于傳承紫砂文化的高端收藏家來說,最要關注的當然就是作品的藝術價值、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了。這些年屢屢拍出天價的紫砂作品無一不具有上述三個方面的突出價值,比如時大彬和陳鳴遠的作品,他們兩位是紫砂史上劃時代的人物;比如曼生壺,其文化含量達到了紫砂壺的巔峰;比如顧景舟作品,其作品的工藝和文人氣息是當代人無法企及的。所以這些帶有時代烙印和杰出文化價值的作品已遠遠超出一般工藝品的概念,而成為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