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器相傳始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德化以燒制白釉瓷器聞名于世。此地所產的白瓷瓷質優良,潔白如玉,胎骨細密,透光度好,釉面晶瑩光亮,具有透明感,享有“中國白”、“象牙白”、“奶油白”、“中國瓷器之上品”等美稱。種類以瓶、罐、杯、盤等日用瓷器為主,兼有雕塑藝術的陳設瓷器,多用貼花、印花、堆花作裝飾。德化瓷器中以白瓷塑像最為精彩,道釋造像制作細膩,雕刻精美,造型生動傳神。
早在宋元時期,德化瓷器開始出口海外。成為中國陶瓷出口的重要產品。在宋元白瓷的基礎上,明代德化陶瓷工匠經過長期實踐,大膽創新,燒制成功了獨特風格的德化白瓷,其制作之精美,格調之高雅,達到了德化窯工藝技術成就的高峰。
從外部觀察,德化白瓷的胎骨呈現細膩潔凈的白色,往往帶有顆粒珍珠般的閃光,俗稱“糯米胎”,敲擊時發出清脆叮咚的金屬聲。胎體致密,玻璃相較多,透光度特別良好,在日光或燈光照耀下可映見指影。釉水的質地堅韌瑩潤。素靜淡雅,如脂似玉,給人以溫柔的美感享受。仔細觀察,又可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輕微閃黃的乳白色,又稱“豬油白”、“奶油白”、“象牙白”、“鵝絨白”:一種是白隱現肉紅色,稱“孩兒紅”、“肉里紅”、“美人紅”。前者比較普遍,后者則罕見,此兩類釉色,均為德化窯獨有,為一般瓷器所不能比擬。
明代德化窯還生產陳設供器和日用器皿。陳設供器是大宗產品,此類作品的造型主要是仿制商周青銅器和當時所流行的式樣。形制大小不一,大者質樸厚重,可作為祭祀禮器和宗教法器,小者精巧典雅,可供案頭賞玩。其特點是造型規整,結構合理,裝飾不多,氣氛莊重,以胎釉的質感取勝。
明初時期,德化瓷在閩地的各窯口中脫穎而出,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技法和風格,進而取得了極大發展,隨著大量制作出口,工藝日益完善,進而在中國瓷藝中獨樹一幟。明代更是德化瓷業史上雕塑工藝最為興旺的時期,民間的瓷塑大師如何朝宗、張壽山、陳偉、林朝景等人,吸收閩地泥塑木雕等傳統技藝,師古不泥古,應用德化白瓷胎釉的質感特點,精心燒制各種形象的人物造像,無論造型神態和細部線條處理都刻劃細膩、表現逼真,達到極高的藝術水平,從而帶動當時的瓷塑技藝蓬勃發現。
我們試以幾件頗有特點德化瓷作品來感受德化瓷兩個高峰時期藝人技法之高妙:
01 明代德化窯書卷觀音立像
此造像長身獨立,著廣袖白衲衣,衣袂為折疊捏塑與多刀削刮技法,一手執經書,一手自然攏于袖內。面容靜謐、柔和、安詳,頭部微低廣額收頜,雙目略垂,耳珠厚潤,修頸柔肩,項間瓔珞圓潤瑩透。
此尊觀音獨特之處在于頭身比例為1:7,眉弓尖挑,臉部較普通所見德化觀音造像略顯秀美,經考證應為歐洲訂制品。德化瓷出口至歐洲自宋代末期就已經頗具規模。馮和法在1932年的文章《中國瓷業之現狀及其狀況》《國際貿易導報》中寫道:“宋末荷蘭人從福建(主要應指泉州)販運瓷器至歐洲,價值每與黃金相等,且有供不應求之勢。”吳自牧也道:“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自泉州便可出洋。”又說:“若有出洋即從泉州港口至岱嶼門,便可放洋過海,泛往外國也。
據歐洲相關研究人員表明,歐洲人之所以對德化觀音喜愛,因其外形與信仰有關,德化窯的觀音,和基督教中圣母瑪麗亞形象極其相似,因此在歐洲極受歡迎。后來,歐洲人憑自己的喜好來華訂制被稱為“中國白”(Blanche chine)的德化瓷。因此可以確信此尊觀音為明代時歐洲訂制造像。
02 明代德化窯“琴書清趣”獸鈕印章
明朝末年,資本主義萌芽的高速發展,使社會各階層的文化思潮產生碰撞,士大夫階層及民間文人階層在精神層面都激發出澎湃之勢。文人們在這種碰撞中尋求精神的宣泄點,于是大興寄情山水,摹古諷今之風。對于文房器物等日常玩味的小物件,都盡心投入設計和創作,用以寄托文人情懷。德化瓷中也由此出現一種非常特別的藝術品——德化白瓷印章。
印章作為文人士大夫所喜愛的私人印信,從明代至民國與壽山石等印材并行天下。至明代末年出現的白瓷印章可以算是印章家族中頗為獨特的品種,最為奇特的是這種中國傳統的德化瓷印章還層遠渡重洋,為歐美等國高端人群所衷愛。1780年愛爾蘭考古出土了第一枚德化瓷印章,隨后全國各地相繼出土了70枚,成為歐洲考古界長期難解的“中國印章之謎”。都柏林在1850年出版了《中國印章在愛爾蘭的發現之介紹》一書,而后開始了一系列的專題研究。愛爾蘭皇家科學院研究人員起初以為這種篆字瓷印章是春秋時代的文物,將中歐文化交流史前推到2000年前。經過近60年的研究,才確認這批出土的瓷印章是明末清初德化窯“中國白”瓷印章,因此將其譽為“神奇的漢章”。國外的北愛爾蘭博物館、都柏林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牛津阿斯摩林博物館、大維基金會、達勒姆東方博物館、愛丁堡蘇格蘭皇家博物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等均有為數不等的德化瓷印藏品。
筆者所藏這枚德化白瓷印章即為此類文人私印的代表。瓷印通高4.5厘米,印紐為一憨態可掬之白獾,古人取獾之諧音“歡”,寓意吉祥順暢。印面2.1厘米見方,篆文“琴書清趣”,為文人雅士的一枚私人閑章。
無獨有偶,據《瓷都德化》雜志相關文章報道:2007年11月5日,幾內亞為紀念加入國際展覽局成員國并正式確認參加2008年上海世博會,發行了瓷塑印章郵票小全張,分有齒、無齒兩種版別。小型張上的瓷塑印章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德化窯雙獾印章,郵票上的文字為法文:“中國瓷器,25000幾內亞法郎,2007年發行,幾內亞共和國”。這件作品即為瓷印章中的代表作,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舊藏,1935-1936年曾作為中國瓷器的代表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大展”。
03 清末民初,蘇加善制“和合二仙”瓷塑
進入清代,德化青花瓷器興起,德化白瓷逐漸沒落。終清一代鮮有能夠在瓷史上獨領風騷的德化白瓷作品出現。但是在民國初年,德化瓷業界出現幾位瓷雕藝術家,如林捷升、許友義、許光敬、蘇加菩、游長子、陳振義、蘇學金等,他們是何朝宗雕塑技法的重要傳人,追溯明代的制作技法,同時結合時代特征,制作了大量瓷塑精品。
這件蘇加善制“和合二仙”瓷塑,通高25厘米,取材傳統吉祥題材“和合二仙”。相傳唐代僧人“寒山,拾得”為和合二圣。兩人親如兄弟,共愛一女。臨婚,寒山得悉,即離家為僧,拾得亦舍女去尋覓寒山,相會后,兩人俱為僧,立廟“寒山寺”。自是,世傳之和合神像亦一化為二,然而僧狀,猶為蓬頭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圓盒,意為“和(荷)諧合(盒)好”。此件和合二仙立于荷葉之上,寒山雙手捧盒,盒中蝙蝠頂蓋而起,拾得右手執芭蕉葉(相交之意),左手輕拍寒山后背,作敘說狀,二人表情生動,衣袂飛揚,姿態栩栩如生。尤其在傳統的執荷與捧盒的造型上,略作變化,添入新意,確為德化瓷塑名家蘇加善之精品佳作,頗為少見。
04 清末民初,許裕源制“白猿獻壽”擺件
許友義(即許裕源)(1887-1940),諱進勇,號云麟。清末民國瓷塑藝術大師,師從雕塑名家蘇學金,融泥塑、木雕、瓷塑技法于一爐,創造出活動瓷鏈、捏塑珠串等新技法,并形成造型勻稱、裝飾華麗、雕工精細、形象生動的藝術風格。其觀音、達摩、木蘭等作品曾先后于臺灣、上海、英國、日本舉辦之國際博覽會上榮獲四次金獎,并曾在巴拿馬博覽會獲獎,被評為特等雕塑師。國外對其作品有,“一箱瓷雕,一箱白銀”之評價,至今國際古董文物收藏家仍到處重金尋求其傳世作品。
此件作品取材傳統吉祥題材“白猿獻壽”,場面宏大,開創了德化窯瓷塑多人物的群雕組合先例,在德化瓷塑歷史上意義非凡。鳥獸等構件豐富,胎釉質地潤澤,造型精準生動,為清末至民國初年德化窯瓷塑中不可超越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