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西洋風格的洋房依山而建,十多個國家的領事館和教堂、央行、學校、跑馬場,鶴齡英華書院和外國人創辦農業學校的西式建筑等都是這些老照片的別致風景。
近日,福建省檔案館新館為廣大攝影愛好者獻上一場洋溢著經典氣息的視覺盛宴——“流年似水——外國攝影家眼中的閩江與福州”影展。
雖然百年時光已逝,但美麗的榕城舊時影像依然為我們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和眷戀。此次展覽共展出由影易時代(北京)和H映像(福州)向福建省檔案館捐贈的清末至民國時期的老照片近70幅、美國杜克大學授權提供的老照片25幅,以及影易時代提供的刊登有福建早期歷史影像的畫籍15件。為了保證此次影展和資料收藏的質量,本次展出的影像全部出自原版底片或照片,并采用歐洲博物館收藏標準制作了仿蛋白和仿鉑金展覽照片。
晚清時期的福州容顏
福建是攝影術的中國登陸地之一。1842年,隨著《南京條約》的簽訂,福州成為被迫開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73年蘇格蘭紀實攝影家約翰·湯姆森在英國出版了可能是中國的第一本攝影畫冊《福州和閩江》后,許多外國使節、傳教士、商人、旅行者紛至沓來。他們帶來了剛剛發明不久的攝影技術,把閩江和福州作為其觀察、記錄中國的重要窗口,懷著強烈的好奇心,以獨特的視角,用鏡頭記錄下閩江和福州的風光地理、人文風俗和社會百態,為我們留下了難得—見的珍貴影像。
但是,正如著名的東方攝影史學家泰瑞·貝內特(Terry Bennett)評論的那樣:“早期中國照片基本都留散于國外,加之不斷的戰亂,包括文化大革命,摧毀了國內的影像資料,并割裂著中國的影像歷史。”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就這樣在歲月的流逝和政治的擠壓下,被人為屏蔽和無意忽略了。
除了曾作為海上重要航標的羅星塔,舊時的閩江也是這次影展的亮點。作為福建“母親河”的閩江全長559公里,流域面積占福建省面積的一半,是福建重要的運輸動脈。在此次影展中,閩江上的碼頭風貌、往來船只、防沙工程以及閩江上游的延壽門樓和明翠閣,在這些照片中被清晰還原。據省檔案館的工作人員介紹,福州特色的歷史景致,具有西方特色的景觀,市井風情和城郊風光是這次展覽反映福州的四個方面。
具有西洋風格的洋房依山而建,十多個國家的領事館和教堂、央行、學校、跑馬場,鶴齡英華書院和外國人創辦農業學校的西式建筑等都是這些老照片的別致風景。
據福建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2009年,當得知北京影易時代掌握有一批清末至民國時期福建老照片資源時,我們就開始與影易時代聯系并策劃這個展覽,前后花費了三年的時間。老照片作為一種視覺文本,對歷史的記錄和描述的真實性與生動性是其它任何記錄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多年來我們極為重視照片檔案的搜集和挖掘,希望還原有血有肉、充滿細節的歷史。同時,我們希望,有更多、更好的福建老照片能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去欣賞,去研究。”
綺麗別致的福州女人
除了展示福州早期的歷史舊物風貌外,早期的“福州女人”也是這次影展的焦點之一。她們或雍容華貴,儀態萬方,或勤勞樸實,挑水澆菜。華麗著裝的名媛蔡女士,頭戴“三把簪”的大家閨秀,送“拗九”粥回娘家的女子是這批黑白人物照片的主角。
而最吸引眼球的則是這些福州女人頭上的“三把刀”。早在清末民初,福州農婦頭上已有三把簪頭飾,簪子銀制,長達八寸多,其形似刀,插在婦女的發髻上,中插一支,左右各一支,福州人稱“三條簪”,又因其形似刀,故叫作“三把刀”,該風俗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30年代。而究竟是誰留下了這些照片呢?據本次影展策劃者新華社高級編輯曾璜介紹,目前能確定身份的是來自西德尼·戴維·甘博和日本的島崎役治。其中,甘博是美國社會經濟學家、攝影家、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創辦人。他1908年第一次來到中國,對中國留下深刻印象,此后又連續三次旅居中國。1918年春,甘博來到福州,拍攝了一批照片,現收藏于美國杜克大學圖書館。
而島崎役治,則是日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的情報人員,當時其公開身份是“亞細亞真大觀社”的專業攝影記者。除上述兩位之外,湯姆-希拉是其中一位唯一尚不能確認身份的攝影者。曾璜說:“這是一批從拍賣市場回購的福州老照片,拍攝時間約為1900-1910年之間。原版照片的托板數處出現‘Tom Sila’簽名,但是‘Tom Sila’來榕的確切時間和目的都還有待考證。無疑,湯姆-希拉是一位極為優秀的攝影家,他所拍攝的寬幅照片在清末仍屬十分罕見,為福州留下了20世紀初清末的風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