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貝呱呱墜地時,面對幼小的生命,究竟應該給他怎樣的呵護,常成為許多新手媽媽共同的困惑。為此,我們采訪了數位育兒專家,把他們在工作中總結出來的最有用的50條健康建議作為禮物送給你以及你的新生寶寶,祝你們開心順利地度過第一個月。編輯|平燕婷
臍部護理
臍帶未脫落前,避免臍部進水
寶寶臍帶未脫落前,臍部盡量不要碰水,洗澡或游泳時可以用肚臍防水貼保護,也可以上下身分開擦洗。當寶寶臍帶脫落后,每次從水中抱起后,要用軟毛巾或棉簽把臍部的水分吸干,保持臍部的干燥。
臍部從出生消毒至臍帶脫落后一周
如果寶寶的臍部沒有出現紅腫、化膿等異常情況的前提下,臍部從出生消毒至臍帶脫落后一周就可以了,每天早晨以及洗澡后消毒一次。臍部消毒可以使用市面上專門出售的臍帶消毒液,也可以使用醫用的75%酒精。
避免紙尿褲摩擦臍帶殘端,且勿強行牽拉臍帶
臍帶未脫落前,紙尿褲或尿布不宜高過臍部,以免臍帶殘端受到摩擦導致破皮發紅,或者被尿便污染,不利于臍帶干枯。臍帶殘留會變成干黑色或出現結痂,是臍帶脫落前的一種表象,繼續護理待其自然脫落就好,不要強行牽拉。
發現臍部紅腫、流膿等異常情況要及時就醫
如果發現寶寶臍部有少量的黏液或膿性分泌物、臍部周圍紅腫,建議不要在家自行處理,及時就醫,因為有可能是臍炎的早期表現,嚴重時會形成蜂窩組織炎。
發生臍疝莫驚慌,大部分1歲內能自愈
寶寶哭鬧過多、咳嗽、腹瀉,便秘時易患臍疝,具體表現為寶寶的肚臍向外特別凸出。這種情況下,父母不要過于擔心,盡量避免寶寶哭鬧過多,大部分寶寶1周歲內都會自愈。另外,注意為寶寶準備全棉質地的內衣,以免衣服與臍部發生摩擦而擦傷皮膚。
哺乳喂養
母乳寶寶按需喂養,隨餓隨吃
新生寶寶的胃容量大約只有30mL左右,尤其是前幾周,每次吃到的奶量也不盡相同。胃口小,加上奶在胃里停留的時間短,寶寶很容易又餓了,因此間隔一兩小時喂一次母乳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月子里的母乳寶寶我們建議遵循“按需喂養,隨餓隨吃”的哺喂原則。
喂奶時,寶寶勿平躺,應與水平面呈45°
喂奶時,盡量讓寶寶身體傾斜,可用臂彎托出寶寶頭頸部,用小臂托出寶寶身體,使其與水平面成45°,以便奶液流入胃部,減少吐奶。
用奶瓶哺喂時 勿使奶嘴留有空氣
用奶瓶給寶寶喂奶時,要避免寶寶吸入空氣,否則易引起打嗝和吐奶。可將奶瓶的后部略高于前部,使奶嘴布滿奶液,避免給空氣留有余地。
喂奶后,輕拍背、勿晃動
喂奶后將寶寶豎起抱一會,可讓寶寶趴在媽媽的肩上,并輕拍寶寶背部,直到打嗝為止,使寶寶排出吸入腹腔內的空氣。同時注意喝完奶后,不要晃動寶寶,以免引起吐奶。
若吐奶,注意清潔,適當補充水分
寶寶吐奶后,要及時擦干嘴角和下頜,必要時需更換衣物,以免寶寶倒吸或刺激到皮膚引起濕疹;同時還要注意適當給寶寶補充一些水分,不過要在吐奶20~30分鐘后再進行,否則易引起再次吐奶。
出生15天后,補充維生素D
寶寶出生15天后,要開始常規性地補充維生素D,每天400國際單位。待寶寶滿月能外出后,若日光充足,能保證白天兩小時日曬的情況下,可以隔天補充一次維生素D。
眼部保護
避免開燈睡覺,以免影響視力發育
月子里的時候,很多媽媽喜歡開燈睡覺,覺得這樣方便照顧寶寶。其實,這樣是不可取的。開燈睡覺,一來不利于寶寶進入深睡眠狀態,二來會使晶狀體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妨礙視力的發育,增加近視的幾率。所以,不建議媽媽夜間開燈睡覺,如果一定要開,可以開一盞小夜燈,并且注意燈光不要對著寶寶的床。
拍照避免使用閃光燈
為了更好地記錄寶寶的成長過程,媽媽會經常給寶寶拍照留念。值得注意的是,給寶寶拍照時,一定要避免使用閃光燈,否則閃光燈的強光可能會傷害寶寶的視網膜。
避免陽光直射寶寶的眼睛
日照有助于維生素D的合成,促進鈣吸收。所以,很多媽媽會給寶寶曬太陽,但是曬太陽時一定要記得給寶寶戴上遮陽帽,避免陽光直射寶寶的眼睛,否則日光中的紫外線會傷害寶寶的眼睛。
若鼻淚管堵塞,注意眼部清潔和按摩
若寶寶不哭時也會眼淚汪汪,且眼部常有黃綠色膿性分泌物,考慮鼻淚管堵塞的可能,每天用溫開水為寶寶清潔眼部,同時用指腹沿眼角至鼻梁來回按摩。若情況嚴重要在醫生指導下滴眼藥,待6月齡后若鼻淚管堵塞現象仍未改善,可去醫院做淚道探通術。
在寶寶床欄上懸掛的玩具要經常變化位置
很多媽媽喜歡在寶寶的床欄上懸掛玩具吸引寶寶注意力,但若寶寶的視線長時間固定在某一處,容易造成斜視。所以,建議媽媽經常變換玩具懸掛的位置和方向,避免寶寶長時間朝一個方向看。
肌膚護理
注意肌膚保濕,浴后涂抹嬰兒油、保證室內濕度
寶寶的很多皮膚問題,如蛻皮、干裂等,都是因為過于干燥引起的,所以媽媽要為寶寶做好保濕的工作。每次洗澡過后可為寶寶全身涂抹一遍嬰兒油,以防止皮膚水分的流失。此外,若是室內開了空調,則最好在房內再添置一臺加濕器以增加房間的濕度。
注意寶寶冷暖,防止凍瘡或誘發濕疹
由于寶寶皮膚的汗腺和血液循環系統還在發育階段,自我調節能力較弱,所以媽媽要隨時注意寶寶的冷暖,尤其是在冬季,要時常關注前胸和后頸的溫度(以溫熱、不出汗為宜),以免過冷增加患凍瘡的幾率,或過熱誘發濕疹。
每天檢查全身肌膚,以便及時發現問題
新生寶寶肌膚嬌嫩,稍有不慎很易引起濕疹、破潰等肌膚問題,所以,一定要每天都對寶寶的肌膚進行檢查,可以在洗澡時或是給寶寶擦身時查看,并每天為寶寶更換清潔的內衣。
勤換尿布,注意臀部護理,謹防尿布疹
寶寶的尿布一定要勤于更換;每次大便后,要用溫水清洗臀部,并充分擦拭晾干、涂上護臀膏。保持臀部環境的干燥、清潔,能有效預防尿布疹。
寶寶濕疹,母乳媽媽忌口,奶粉寶寶改吃低敏配方奶
若寶寶得了濕疹后,父母不要擅自用藥,應當遵循醫囑外涂濕疹藥膏,以免引起皮膚過敏。不過,濕疹是周歲內寶寶的常見病,通常隨著年齡增大,免疫系統的完善,會自行好轉。寶寶濕疹時,母乳媽媽忌吃魚蝦等海鮮類食物;人工喂養的寶寶可以改吃低敏配方奶。
清潔要點
頭垢清潔:嬰兒按摩油+嬰兒洗發水
寶寶有頭垢,要注意清潔,以免堵塞發囊,引發肌膚炎癥。可在洗頭時,用寶寶的按摩油在頭垢處按摩幾分鐘,再用嬰兒專用洗發水洗掉。
眉毛黃痂清潔:用嬰兒油軟化
有些寶寶眉毛上會有黃黃的痂,其實也是濕疹的一種表現,千萬不要硬摳或硬扒,以免損傷寶寶肌膚。可以抹點嬰兒油或嬰兒專用滋養甘油,等痂濕潤了,慢慢軟化后,自然會掉下來的。
耳部分泌物清潔:只清理外耳郭,不能深入
寶寶耳郭處會有一些分泌物,可能是耳內流出的耳屎,也有可能是羊水殘留。每天可用嬰兒專用的棉簽幫寶寶清理下外耳郭(注意不要深入,以免傷到耳道)。如果一段時間的清理后,耳郭內仍有比較潮濕的分泌物,且寶寶常精神、食欲不佳,那很有可能是患上了中耳炎,需及時就醫。
口腔清潔:用紗布或口腔濕巾輕拭牙齦,喝奶后喂一口溫開水
新生寶寶雖然還沒有長牙,但也不能忽視口腔衛生的清潔。媽媽可以每天用干凈的紗布蘸一點溫水或口腔濕巾,輕輕擦拭寶寶的牙齦;也可以每次喂奶后,給寶寶喝一兩勺水,以清潔口腔,為日后出牙做準備。
身體清潔:洗澡水溫控制在37℃左右、不要頻繁使用浴液
給寶寶洗澡,不但能清潔身體肌膚,還可以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生長發育。但在洗澡時,要注意室溫(24℃~26℃為宜)和水溫(37℃左右為宜)的控制;浴液一周使用2次左右就可以了,以防刺激寶寶肌膚。此外,要特別注意,寶寶進食后40分鐘以內不能洗澡,以防引起胃部不適。
穿著要點
以淺色、純棉質地、連體款式的衣物為佳
寶寶的衣物最好是淺色的,以免染料給寶寶的健康帶來危害;挑選內衣時,應選擇商標縫在內衣外側的類型,以避免商標對寶寶肌膚的刺激;此外,衣物的面料應當選用純棉質地的,這樣吸水性和透氣性更佳。另外,連體衣是這個階段寶寶的最佳選擇,可以防止小肚子外露。
避免小肚子著涼
寶寶的小肚子絕對不能受涼,否則易引起腹瀉等癥狀。所以無論處在什么季節,小肚子的保暖工作都要到位。在寒冷的冬季,媽媽可以在寶寶內衣外再加一圈護肚圍,也可以添一件小馬甲;在炎熱的夏天,可以給寶寶穿一件護住腹部的小肚兜,以免小肚子著涼。
睡覺時,避免穿著過多
寶寶睡覺時,不要穿著過多,只要穿著一套純棉的嬰兒內衣就可以了,否則易讓寶寶感到睡眠時過熱或不舒服而引起睡眠不安。如果是寒冷的冬天,怕寶寶踢被子而著涼的話,可以加個小睡袋——睡袋加小被子是寶寶冬季睡眠的最佳搭配。
穿多少以胸口、后頸溫熱、不出汗為宜
寶寶出生一星期左右后,穿著的衣量就可以和大人一樣多了。不過由于新生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所以判斷穿著是否合適主要是摸前胸、后頸是否溫熱。若寶寶的前胸、后頸是溫熱且沒有出汗的,則說明寶寶的穿著是合適的。
抱姿要點
月子里避免豎抱
月子里的小寶寶要盡量避免豎抱,因為寶寶頭部的重量約為全身的1/3,其柔軟的頸椎還不足以承重,此時豎抱易對脊椎的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抱時護住頭頸和背部
寶寶的脊椎還未發育完善,所以,在抱的時候,媽媽一定要注意保護寶寶的脊柱,可讓寶寶的頭頸部枕在自己的臂彎里,用手臂和手腕托出寶寶的背和腰部;另一手繞過寶寶,從下托住小腿和屁股。這樣寶寶就能安全且舒服地躺在你懷里了。
避免一直抱著,以免影響骨骼發育
剛出生的小寶寶對環境還不是很適應,摟抱可以起到一定的安撫作用,但是當寶寶情緒穩定、不再哭鬧時,媽媽要注意將寶寶放回床上,不要一直抱著,否則不但易使寶寶養成“不下懷”的毛病,而且這樣還容易影響到骨骼的發育。為了保護脊柱的發育,月子里的小寶寶還是應以平躺為主。
選擇背巾或背帶時,采用橫抱的款式
背帶或背巾可以解放媽媽的雙手,是不錯的育兒工具。但是由于月子里的寶寶骨骼柔軟,脊柱不能承重,所以應當選擇可以采取橫抱式的背帶或背巾,并且要將寶寶背在前方,以便觀察。此外,在使用背帶或背巾前,一定要仔細研讀說明書,嚴格按照上面的步驟來操作。
排便情況
出生12小時內,關注胎便是否排出
一般情況下,寶寶的胎便,也就是寶寶出生后的第一次排便,會在出生后12小時內排出。胎便通常呈墨綠色、黏稠狀、無臭味。如果寶寶出生后24小時都未排便,就要引起警惕,及時就醫,以排除巨結腸等先天腸道疾病的可能。
母乳寶寶便便比人工喂養寶寶略稀,是正常現象
母乳寶寶的便便要比人工喂養的寶寶稀軟些,有時甚至會呈水樣狀,但只要寶寶的精神狀態良好,睡眠、精神狀態尚可,媽媽就不要擔心,屬于正常現象。
母乳寶寶出現排便費勁、大便干燥現象要警惕
正常情況下,母乳寶寶是不會出現便秘現象的,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多種低聚果糖和豐富的膳食纖維,這些因素促使寶寶大便不會干燥。但若純母乳喂養的寶寶出現排便困難,大便干結、呈顆粒狀等異常情況時,要引起警惕,及時就醫,以排除腸道疾病可能。
人工喂養寶寶出現便秘情況,可按摩、也可嘗試更換奶粉
人工喂養的寶寶有可能會出現便秘情況,這種情況下,可每天喝奶1小時后,為寶寶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或者將植物油隔水蒸20分鐘放涼后,用消毒棉簽浸潤后輕輕刺激寶寶肛門,促使排便;當然,也可以嘗試更換配方奶,如選購含有益生元配方的奶粉。但若這些方法都無效的話,建議帶寶寶就醫,以排除腸道疾病可能。
啼哭安撫
學會讀懂寶寶的哭聲
寶寶啼哭都是有具體原因的,如果哭聲短而有力,中間有暫停的間歇,并漸漸急促起來,那很有可能是餓了;如果啼哭時,不停地蹬著兩條小腿,那有可能是尿了或者拉了;如果哭聲中帶有一陣一陣不耐煩的嚎叫,那可能是困了鬧睡的表現;如果寶寶哭聲尖銳,且拒絕進食,那很有可能是病了,需及時就醫。
傾聽媽媽心跳聲,讓寶寶回憶起宮內環境
當寶寶哭鬧不止,但媽媽又一時還無法判斷原因的話,可以將寶寶抱起,讓他靠在自己的胸前,讓他傾聽媽媽的心跳聲——這對于1月齡內的寶寶來說,是一個很不錯的安撫方法,能讓寶寶回憶起子宮內的環境。
撫觸,有助于增強親密感、讀懂寶寶身體語言
撫觸有助于增強媽媽和寶寶之間的親密度,增強他的信賴感,從而促進寶寶更快地適應環境。更重要的是,每天接觸寶寶的身體,能使媽媽越來越懂得寶寶的身體語言,更敏銳地感覺到他給予的暗示,更快地了解他哭鬧的原因,從而及時回應他的需求,增強安全感。
和寶寶積極交流,有助減少哭鬧
利用各種機會和寶寶積極交流,如對寶寶微笑、和寶寶說話……促進母嬰依戀關系的建立。這種關系的建立,有助于寶寶形成積極、健康的情緒感受,減少哭鬧。
哺喂母乳,有助安撫情緒
哺乳有助于安撫寶寶情緒。在哺乳的過程中,媽媽和寶寶同時享受彼此身體的溫暖,感受媽媽呼吸的上下起伏,這對于安撫寶寶的情緒十分有效,也更有利于建立起親子關系。
睡眠護理
頻繁夜醒時,細找原因,不要每次都急著喂奶
導致寶寶頻繁夜醒的原因很多,可能是餓了、冷了、熱了,或者是白天睡多了、日夜顛倒了,媽媽要學會聽懂寶寶的哭聲,找對原因,不要每次都急著喂奶,以免進食過多或養成“奶睡”的習慣。如果真的是因為餓了才頻繁夜醒,就要考慮是否是每次進食量不夠。
白天睡覺時,不用特地營造“黑暗”的室內環境
新生寶寶白天睡覺時最好室內能有自然光,不要把窗簾全部拉上,以培養他對于白天的意識。等寶寶長大點后能分清白天黑夜,且晚上睡眠情況也較好時,白天睡覺拉上窗簾也沒什么關系了。
不要太在意寶寶有沒有“睡足”時間
每個寶寶的睡眠時間都不一樣,大致上1個月內的新生寶寶每天需睡20~22個小時,但媽媽也不用太在意寶寶有沒有睡足這個時間,寶寶困了自然會睡。只要醒來時精神狀況良好、食欲佳、生長發育狀況良好,就是睡眠充足的最好見證。
避免養成“哄睡”的習慣
從寶寶剛出生后,就不要采用“哄”的方式讓他入睡。可以采用固定的睡前程序讓他習慣,比如臨睡前洗個澡,然后做一下按摩撫觸,再換上干凈的內衣,為他蓋上被子,給他輕輕地哼歌。讓寶寶從一出生就熟悉這樣一套程序,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習慣。
不要刻意營造安靜的睡眠環境
寶寶睡覺時,家人對于環境的安靜程度不要刻意追求,應該讓寶寶有適應環境的能力。如果寶寶從小就在特別安靜的環境中才能睡好,一點點聲響就易被驚醒的話,反而不利于寶寶的睡眠。
夜間避免開燈睡覺
很多媽媽習慣于夜間開燈睡覺,尤其是在月子里,覺得這樣方便照顧寶寶。其實這樣并不可取,在燈光下睡覺,會使睫狀肌一直處于緊張狀態,影響寶寶視力的正常發育。所以,盡量避免夜間開燈睡覺。
夜間睡覺避免趴睡
雖然有研究顯示,趴睡有助于寶寶智力的發育,但是,由于月子里的寶寶自主運動能力差,無法長時間抬頭,也不會翻身,趴睡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易引起窒息。所以,不建議小寶寶趴睡,尤其是夜間。若在白天趴睡,一旁也要有大人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