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球是一項沒有身體接觸和對抗,注重個人技術發揮,融藝術、趣味、觀賞性為一體的休閑運動項目。門球運動中只有進攻,沒有防守,動靜結合,可起到防病、保健、康復作用,是適合老年人的一種體育運動項目。
打門球的基本活動是瞄準、擊球、拾球和到位。在活動中伴隨著快步走或慢跑,可以使全身,特別是手、臂、腰、腿、腳以及視力、聽力、內臟和神經系統都得到鍛煉。另外,門球對體質強弱沒有要求,揮桿擊球強度小,節奏從容,不會過度疲勞,既安全又適度。
門球屬于戶外運動項目,在自然環境中,對于老年人增強心肌供氧能力,調節血液循環,改善心腦功能有著重要的幫助。我國傳統中醫認為,人體各個器官在腳上都有相對應的反射區,而門球恰恰對下肢的運動相當充分。如果每日打上兩個小時的門球,相當于漫步行走2至3公里的路程,一周下來就是20多公里,這樣常年堅持下來就是上百上千公里。不但可健身健腿,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新陳代謝、祛病延年,還能增強和保持腦細胞的活力,預防老年癡呆。
老年人在參加門球運動前應該把腿、臂、腰以及相應的關節充分活動開。門球運動的體力消耗雖然不大,但容易興奮,應注意控制情緒。邁步時不應超過自己適當的步伐或跨度過大,以免扭傷筋骨。
在長 15×20 米的平整沙土地或草坪上就可進行活動。打門球用的球是用硬木或合成樹脂制成的,直徑 7.5 厘米,重 250 克。比賽時,兩隊各有 5 名隊員上場。隊員用“T”形擊球棒把與自己同號碼的球先后擊進三個高 19 厘米、寬 22 厘米的球門,擊中終點柱者得分。
比賽中,可用“閃擊”的打法作戰術對抗,即用自己的球去碰別人的球,以破壞對方隊的進攻,或把本方球碰向有利的位置,為本隊同伴創造進攻的條件。全場比賽為 30 分鐘,最后以各方得分總和的多少決定勝負。
初學打門球者可在住宅附近選擇一塊平整的土地或草坪,用直徑 1 厘米的金屬制成球門(門框寬 22 厘米,高 19 厘米),插入地下,即可進行“進門”、“擊球”等基本技術的練習。
打門球除了解上述常識外,還需掌握以下幾項基本技術:
打門球的體形和姿勢要正確。一般說持槌姿勢有半弓步持槌式,半馬步持槌式,橫蹲式持槌式等。
練習者一般以感覺習慣、舒適、自然為宜。練習時心情要坦然,避免緊張、急躁情緒,如能運用得當,即可收到最佳效果。
要掌握正確的擊球方法。擊球時,把球槌放在球后 2~4厘米處,(球槌和球必須接觸地面)槌柄立直,以目標前半米和槌尾后半米為限,來回視瞄兩次,使槌頭、球、球門三點成為一線。然后,拉開槌頭(槌頭離球 20~30 厘米)左右手腕發力擊球。揮槌時,注意槌頭不可左右或前后晃動。槌頭擺動得越直,球就擊得越準。
鍛煉者要練好進門球,撞擊球和閃擊球的基本打法。
進門球的練習:自球距離球門 2 米左右,先練正面直線進門,然后練從不同角度進門;撞擊球的練習:自球距離他球 1~2 米,反復進行撞擊,撞擊力求正、實;內擊球的練習:先拾起他球,然后用單腳踩住自球,腳內側露出三分之一,再將他球緊貼自球踩在腳外側,用手指示方向后,利用球槌打擊自球的沖擊力,將他球擊出。
此外,還要練好偏擊球和位球的基本功。唯有練好上述基本技巧,打球時才能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