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今年的8月7日為農歷節氣立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立秋之后,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立秋”是一個收獲的標志,所謂“秋不涼,籽不黃”,“立秋十天遍地黃”。立秋既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是人們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便把扇子丟”。因為“一場秋雨一場寒”,所以“十場秋雨要穿棉”。天涼了,還應注意“水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
在飲食起居方面,古人認為“秋天宜收不宜散”,應切記“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還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這樣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
少了夏日的炎熱,人們的食欲開始增加。此時我們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并為越冬做準備。秋季氣候干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干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備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癥”的氣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處暑
處暑節氣在每年的8月23日左右。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了。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暑期間,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后艷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此時,人們在養生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穿著提示 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于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
睡眠提示 睡覺時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
室內提示 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蕩滌暑天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飲食提示 可多吃溫補食物,少吃些辣椒、胡椒之類食物;有飲酒習慣者可適量少喝點酒,其中白酒、黃酒一定要加溫;主食以吃精白面補氣為好;喜歡吃紅棗、桂圓者,早晨可吃幾顆;喜歡吃酸味者,可適量吃些葡萄、菠蘿、柑橘等,酸味主收斂。處暑時節盡量不吃蘿卜(胡蘿卜除外)。蘿卜主下氣,此時人的中氣不足,吃蘿卜易傷中氣。
防病提示 在秋分之前,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溫偏熱,雨后氣溫偏涼,易引發人的風寒或風熱感冒。因此,我們可以用食物療法恢復平衡。增加水和流食的攝入,提倡采用“五一二”的方法:“五一”的意思是五個一杯,即早晨起床后喝一杯白開水,早餐時喝一杯豆漿,午餐時喝一碗湯,晚餐時喝一碗粥,睡前半小時喝一杯牛奶;“二”的意思是上下午各喝兩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