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藥學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曰:“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茶猶藥也。以茶解憂,既可以療身,更可以療心。
說到茶對“心病”的“藥理”功效,歷史上有多位名人予以高論。唐代陸羽在《茶經》中稱茶能“滌煩”,宋代蘇軾在《東坡雜記》中稱茶能“除煩”,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稱茶能“清神”,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茶能“使人神思闿爽”,清代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稱茶能“清心神”,此外還有稱茶能“破孤悶”之說。而唐代茶道大師皎然在《飲茶歌消崔石使君》中則有三方面的概括:“一飲滌昏寤,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茶猶藥也。以茶解憂,既可以療身,更可以療心。以茶解憂,療以“心病”,不同的“心痛”,施以不同的“茶藥”,便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當失望、無奈、苦悶之時,泡一杯清澈甘醇的烏龍茶,靜思冥想,便會感悟出生活就是由苦與樂而交織成的,在品過苦澀之后才能體味出濃香;當憤怒、不安、暴躁之時,泡一杯澄碧清香的龍井茶,靜心而思,讓心靈歸于沉靜,自得一份心靜、心寬、心安;當疲憊不堪,急火攻心之時候,泡一杯澀澀的苦丁茶,湯色黃中透紅,滋味鮮爽沁人心脾。
以茶解憂,可以清心明志,教人明理,遇到過急之事可以避免“怒傷肝、恐傷肺”的情況發生。
茶水怡情。無論是經歷滾燙沸水的蒸煮,還是等待茶水出爐的煎熬,甚至茶與水互相融合的摩擦,都呈現出溫而不火之態。人亦應如茶水,學會調理、學會適應、學會升華,才使得個人價值得以提升。
以茶解憂,還可以引導“心病”患者暫時忘卻病痛帶來的苦惱,使患者意境開闊、心情舒暢,有利于身體康復。
幾片青葉透著些許的清涼,一杯清茶散發出別樣的清香。置身其旁與茶水對話,將煩惱苦痛暫且擱置,沉醉在與其短暫的傾心交談中,或思考、或暢談、或幡然悔悟。短暫的沉醉后徒添幾分釋然。
茶之“療效”貴在使人靜心、解惑,轉悲為喜,轉憂為歡。既能化解心中之淤氣,也理療了心中之傷痛,使心情變得冷靜和泰然,將一切煩惱與憂郁置之度外,讓心靈復蘇,使信心重現,從無望中看到希望。與茶療相伴,與暢然同行!
秋季茶療方
[原料]白蘿卜100克、茶葉5克。
[功效]有清熱化痰、理氣開胃之功,適用于咳嗽痰多、納食不香等。
[用法]加少量食鹽,先將白蘿卜切片煮爛,略加食鹽調味(勿放味精),再將茶葉沖泡5分鐘后倒入蘿卜汁內服用,每天2次不拘時限。
[原料]銀耳20克、茶葉5克、冰糖20克。
[功效]有滋陰降火,潤肺止咳之功,適用于陰虛咳嗽。
[用法]先將銀耳洗凈加水與冰糖(勿用綿白糖)燉熟;再將茶葉泡5分鐘取汁和入銀耳湯,攪拌均勻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