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性落枕——留罐后艾灸
早經常有人一覺醒來發現脖子疼痛,不能轉動,到醫院一檢查,是落枕。初秋是落枕頻發時節,由于夏末秋初氣溫更迭頻繁,很多人不能夠適應就“中招”了。
落枕輕者可自行痊愈,重者能遷延數周。風寒阻絡證型的落枕,火罐療法較好。這類患者特點是晨起出現頸項、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適,轉側受限,尤以旋轉后仰為甚,頭歪向健側,肌肉痙攣酸脹,可伴有惡寒,頭暈,精神疲倦,口淡不渴等癥狀。
可采用在頸部及落枕周邊部位的走罐、留罐和艾灸綜合療法。先在疼痛部位均勻涂抹上紅花油后走罐,以皮膚紅暈為度,之后在風門、風池、大椎穴位上留罐。起罐后再用艾條溫灸所有穴位10分鐘,每日1次,2次為l療程。
寒性頸椎病——叩刺后走罐
夏天為了散熱,人體毛孔處于開放狀態,秋風吹起,因頸部肌肉暴露在外,易受風寒刺激,使局部肌肉保護性收縮,從而導致頸部張力增高,頸部力量失衡,頸部肌肉緊張痙攣,進而壓迫到神經、血管,則發生頸部疼痛不適。
寒濕阻絡型頸椎病患者較適合火罐療法。這類患者主要癥狀是頭痛、后枕部疼痛,頸項強硬,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背與手指麻木酸痛,或頭痛牽涉至上背痛,頸肩部畏寒喜熱,頸椎旁有時可觸及腫脹結節。
可采用在頸部進行叩刺、走罐、艾灸等綜合療法。一開始先用梅花針輕叩上述部位,以微出血為度。血止后走罐,走罐前在罐口和走罐部位均勻涂抹上紅花油,走至皮膚潮紅為止。起罐后再用艾條溫灸l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急性咽喉腫痛——拔罐加放血
秋季氣侯干燥,咽喉炎發病率較高,很多人喜歡購買治療咽喉炎癥的藥物服用,但消炎藥絕不能濫用,否則適得其反,還會加重病情。不妨試試中醫綠色療法——火罐放血療法。
大椎穴放血加拔火罐治療咽喉腫痛,能泄實熱,降急火。患者經過一次放血治療后,往往感覺咽痛減輕,很少再度出現高熱癥狀,病程明顯縮短。一般一個星期一次就行,3~5次為一個療程。
這種療法放的血量非常少,是用三棱針或者梅花針點刺之后放血。主要達到開竅泄熱、通經活絡的目的,特別適用于起病急驟,以高熱、腫痛等不適癥狀表現為主的中醫實熱證。像患者高熱、便秘、咽喉腫痛劇烈,甚至出現膿點等熱毒癥狀比較明顯時,位于脖子后面的“大椎”放血的效果較好。而且在這個部位可拔罐治療,有助退熱下火、扶正祛邪,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的作用更好。
在做點刺放血加拔罐治療時,使患者俯臥,用食指和拇指把大椎穴位的皮膚輕輕提起,然后用三棱針點刺,擠出幾滴血后再在該穴上扣上一個火罐,以加強疏通經絡、消腫止痛、拔毒瀉熱的功效。針刺拔罐后,患者體內的內熱愈重,罐內殘留血液的顏色也就愈呈黯紫色。一般患者經過一次治療后幾乎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腫痛癥狀大為減輕。但是虛寒體質的患者不適用這種療法。
日常保健
2下:浴后按摩降壓法
在洗個熱水澡后,渾身放松,血液循環加快,在這個時候如果在配上合理的按摩法,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壓。下面小編就來為您分享幾式浴后按摩降壓法。中老年朋友可以和家人相互按摩,起到有效的保健養生作用。
降壓一式:浴腰法
兩掌手指并攏,緊按腰背脊柱兩側,從上往下擠壓至臀部尾骨處。做20遍。
降壓二式:順氣法
雙手平放在胸前,掌心貼胸部,用鼻子深吸一口氣,接著用口呼氣,雙手慢慢向下撫到小腹部。反復做10遍。
降壓三式:抹前額
取坐位,雙手食指彎曲,用食指的側面從兩眉間印堂穴沿眉抹到太陽穴處。至少做10遍。
3上:家庭保健話艾灸
北京積水潭醫院針灸科 張 怡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開始廣泛使用艾灸法。灸法在我國古代就用于延壽健身,被稱為長壽健身術。
古代中醫名家華佗通曉養生之道,精通方藥,治療疾病時,如果應當用灸法,就只選用一兩個穴位,每個穴位也不過灸七八個艾炷,病立刻就好了。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幼時多病,及至中年開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燒”,93歲時仍“視聽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過百歲還能精力充沛地著書立說。
施灸的原料很多,以艾為主,艾葉氣味芳香,易燃,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
現代家庭可以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cm,進行熏,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至皮膚紅暈為度。也可用藥物將艾炷(艾條內的艾絨用手搓捏成圓錐形,大小如黃豆粒)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
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置于應灸的腧穴處(常用神闕穴)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以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隔鹽灸:用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并作、中風脫證。
我們在日常保健當中可以使用艾灸強身健體,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于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中脘(位于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合谷(兩手虎口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等。關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尤其對于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后,神清氣爽,容光煥發,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
選準穴位后,點燃藥用艾條,對準穴位,每穴懸灸5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1個月為一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降壓四式:按摩涌泉法
取坐位于床上,用兩手拇指指腹自涌泉穴推至足跟部,局部出現熱感后終止操作。每日1~2次,最好于足浴后按摩涌泉穴,效果更好。
降壓五式:指甲根部按摩
以大拇指與食指夾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的指甲根部,轉動揉搓。然后,自指甲邊緣朝指甲根部慢慢地揉搓下去,勿用力過度。于早、中、晚各做3次。
學會了以上五式降壓按摩法,在每天晚上沐浴后,和家人相互按摩一下,增進親情的同時對高血壓也起到了有效的防治作用
每期一穴
2上:頭痛失眠常按百會穴
河南中醫學院針灸科教授 李延平
近日,有讀者來信提到自己經常頭痛、失眠,有什么辦法可以自行緩解。我們請河南中醫學院針灸科李延平教授給大家支個招,李教授給大家推薦的方法就是常按百會穴。
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穴居顛頂,聯系腦部,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首見于《針灸甲乙經》,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采艾編》云:“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于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癥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
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于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重要的作用。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為人體督脈經絡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醫學研究價值很高。
日常保健
1、按摩:
用手掌按摩頭頂中央的百會穴,每次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堅持按摩,低血壓的現象就會逐漸消失
2、溫灸:
持扶陽罐溫灸該穴位,時間為三至五分鐘,讓罐體的溫熱、紅外線及磁場刺激該穴位,可預頭昏頭痛、失眠、陽氣不足、神經衰弱等疾病。堅持每天溫灸,有保健長壽的功效。
3、叩擊法
用右空心掌輕輕叩擊百會穴,每次10下,可以保持心情舒暢,解除煩惱,消除思想顧慮。百會為諸陽之會,輕輕叩擊可以起到活血通絡的作用,當外感風寒出現頭疼或休息不好、失眠引起頭部脹痛時,可用此方法緩解。
4、點揉法
以一手的中指或食指附于百會穴上,先由輕漸重地按3-5下,然后再向左、向右各旋轉揉動30-50次。如果是體質虛弱或患有內臟下垂、脫肛等癥的朋友,開始按揉時動作要輕一些,以后逐漸加重,按摩的次數也可隨之增多。
3下:巧按九穴去色斑
陜西省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 韓世榮
色斑是指和皮膚周圍顏色不同的斑點,它是由于皮膚黑色素的增加而形成的一種呈褐色或黑色沉著性、損容性的皮膚疾病。色斑包括雀斑、黑斑、黃褐斑和老年斑等。常見于面頰、額部、手部等。
產生色斑的原因
暴曬太陽下是產生色斑的頭號殺手。還有一些原因,比如日光照射、疾病、藥物、化妝品、情緒因素等等。很多長斑女性還伴有某些婦科疾病,如卵巢囊腫、子宮肌瘤、乳腺增生、月經不調等,所以女性要特別警惕身體內暗藏的疾病。
產生色斑怎么辦
平時堅持按摩一些穴位,對美白皮膚很有好處,而且能幫助治療面部色斑。這9個穴位分別是,三陰交、陰陵泉、地機、膻中、關元、氣海、腎俞、足三里和脾俞穴。
對于出現面斑的朋友來說,還需要按摩長斑的地方。中醫上有阿是穴的說法,就是哪里有病哪里就有穴位,對于色斑也是這樣。產生色斑的地方往往血液循環不好,按摩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從而淡化色斑。如果配合針灸效果會更好。
九大穴位定位
氣海穴: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5厘米。
腎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5厘米處。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10厘米,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脾俞穴: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
三陰交穴: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10厘米,脛骨內側緣后方。
陰陵泉穴:位于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陽陵泉相對,或當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
地機穴:陰陵泉穴下10厘米。
膻中穴:胸前第四肋間隙與前正中線之交點取穴。
關元穴: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