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渴望愛卻不會愛是當下老人心理疾病的新體現。凡有此心理疾病的老人往往倍感孤獨卻無力回天。心理學對“渴望愛卻不會愛”的心理是如何定義的呢?患此心理疾病的老人如何擺脫痛苦重迎家的溫暖呢?
有位年逾八旬的父親,他有五個兒女,孫輩一大群,卻一個人孤苦伶仃得住在一個黑洞洞的老房子里,晚景異常凄涼。
原來,這個父親是個封建大家長,孩子們從小到大,事事都要聽他的、順從他。稍有不從,父親不是打就是罵,孩子們從小就很怕他。如今,兒女都是五、六十歲的人了,大都當了爺爺奶奶,依然在父親面前動輒就被罵和被打,所以,兒女一個個只好逃之夭夭,再也不肯回到這個家里。父親就四處告狀,要求兒女回來照顧他,兒女們寧肯頂著不孝的罪名,只肯付贍養費,卻沒有一個愿意回家。
心理學把上述父親的行為稱為侵略式依戀。它是指一種帶有控制性的親情依戀關系,把依戀對象(兒女們)視作被控制的對象,要求他們聽從、順從,如果反抗則會遭到父母的打罵。
它通常表現為施虐與受虐關系,受虐方會感到被控制,被威脅,有一種急于逃避和遠離這種關系的強烈欲望,就像前文中所提到的那樣,兒女們紛紛遠離父親。
在侵略式依戀關系中,施虐方會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把依戀對象(如上文中的兒女們)視作被控制的對象,常常以威脅恐嚇等方式對待對方,說一不二,專橫霸道,挑剔苛刻,企圖讓兒女都聽他的,就像一個家庭的“希特勒”;另外一種表現就是像一個受苦受難、被虐待的對象,感受到可憐,悲苦,并不斷放大這種感受,讓對方心生內疚而被牢牢控制。
上文所提到的這個父親,他其實是很希望兒女愛他孝順他,但是他與兒女建立關系的方式卻是侵略式的。他不允許兒女有自己的獨立生活和見解,一定要什么都得聽他的,即使他的想法和決定是多么的不合乎常理,多么的可笑,兒女也必須像小時候一樣完完全全的服從父親的安排和決定;同時,當兒女們一個個因不堪忍受他的對待而離開他時,他的感受是很悲傷的,因為養大幾個孩子吃盡苦頭,正是年齡老邁最需要孩子照顧的時候,卻落得個孤家寡人,所以他的感受是很悲苦的,就像一個被虐待遺棄的老人,生活的很凄慘。可是當有人回來照顧他時,他又重新變成那個唯我獨尊的霸道老子,甚至動手打兒子和孫子,于是大家一個個只得離他遠遠的。
他非常建立一個溫馨和諧的關系,可是他的做法卻又像是要把所有人都趕出家門,這個父親與人建立關系的方式是矛盾的,這取決于他早年與親密照顧者之間所建立的失敗的依戀關系。
侵略式依戀關系的成型,是因為施虐方(如上文中的父親)在生命的早年,缺乏一個可以建立溫暖關系的好客體(上文中父親的親密照顧者),這個好客體常常是母親。在心理咨詢中,主要是幫助施虐方(父親)重獲一個可以依戀的客體(母親)。主要是通過心理咨詢師扮演一個始終穩定、溫暖、敏銳,積極關注的角色,幫助施虐方擺脫過去的陰影,這樣,施虐方才能在現實世界中建立和諧的依戀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