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13日是七夕節。七夕來源于一個美麗的愛情傳說——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說是古時候牛郎和織女相愛,被王母娘娘的銀河所阻隔,最后允許兩人只能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傳說這天有很多的喜鵲用自己的身體,搭建成橋讓兩人相會。還有人說在葡萄架下喝酒品茶能夠聽到牛郎織女的竊竊私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細細品味下這晶瑩剔透、酸甜美味的葡萄吧。
七夕的由來和習俗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還有一些習俗如:杭州溫州等地吃巧果、我國西南一帶的女子染指甲、湖南和江浙一帶女子洗頭發、閩南和臺灣地區拜“七娘媽”等。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顏容;
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葡萄小百科】
葡萄的漿果是圓形或橢圓形,色澤隨品種而異,有白、青、紅、褐、紫、黑等不同果色。中國栽培葡萄已有2000多年歷史,相傳為漢代人張騫引入。 葡萄的營養價值很高,有“水果之神”的稱號。可制成葡萄汁、葡萄干和葡萄酒。粒大、皮厚、汁少、優質、皮肉難分離、耐貯運的歐亞種葡萄又稱為提子。葡萄有龍眼、黑雞心、牛奶、驢奶、西營葡萄、白瑪瑙、黑瑪瑙、紫玫瑰等品種。在我國主要產于新疆、甘肅、山西、河北、山東等地。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酸;入肺、脾、腎經。
【功效主治】 多吃葡萄可補氣、養血、強心。《名醫別錄》說:逐水,利小便。從中醫的角度而言葡萄有滋陰補氣、舒筋活血、開胃健脾、通利小便等功效。
葡萄禁忌要知道
因葡萄含糖量高,多吃有易引起內熱、導致腹瀉、煩悶等副作用。也容易引起蛀牙及肥胖,還有腸胃虛弱者不宜多食。風濕性關節炎、四肢筋骨疼痛者;癌癥患者、糖尿病患者,便秘者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