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象征
如果說哪一種飲料是全球化的象征,那一定是啤酒。咖啡和茶都有著濃郁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區的人并不太樂意接受(北京雍和宮對面胡同口王大爺就不怎么愛喝卡布其諾,雖然他兒子就是在胡同里開咖啡館的);可樂全球化程度較高,但大多是年輕人的飲料,中年以上人士就不怎么愛喝了;白酒、紅酒、洋酒逼格太高,地域性也非常強。所以真正能將全世界聯系在一起的只有啤酒。世界杯的時候我們看到全世界變成啤酒的海洋,似乎沒有人舉著一瓶夏布利莊園產的白葡萄酒看球,也沒有人泡上一壺陳年普洱看球。
啤酒誕生于中東,風靡于德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然而真正讓啤酒全球化的,卻是美國。而全球化的標志就是美國的象征——工廠。工廠是一切美國繁榮的象征,多數人認為是亨利·福特發明了工廠(就是流水線工業),這卻是錯誤的,啤酒工業才是美國近代工業化的先驅。世界上最早的流水線工廠系統是1904年麥克·歐文發明的,比亨利·福特的汽車工廠早了十年,而最初就是用來生產啤酒瓶的。歐文的機器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它徹底結束了玻璃行業的手工業化(這個行業很長一段時間依賴童工)。

正是依仗著巨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啤酒開始走向全球化道路,這是其他酒精飲品幾乎無法做到的,因為啤酒是唯一一種完全不需要考慮地域的酒精類飲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整個西方世界的酒類飲料告缺,那時候私藏一瓶酒都可能涉嫌違法。因為歐洲的主要酒類是紅酒,而嚴重依賴葡萄莊園,歐洲戰場的戰火使得葡萄莊園已經無法維持正常運作,只好關閉。
多一句嘴的是現在最好的紅酒早已不在法國,而在智利,因為二戰期間最好的葡萄樹秧苗由法國帶到了智利,而法國本地的優良秧苗一部分毀于戰火。
然而這時候已經趨于成熟的啤酒工業開始興起,在美國本土可以生產出大量的啤酒,只需要水、大麥和啤酒花就可以在工廠中幾個月的時間里釀造出來,于是紅酒的空白一下子被填補上了。順便提一下的是二戰使得另一種飲料風靡全球,就是可口可樂,而可口可樂的優勢在于甚至不需要大麥這樣的農業原料,完全是糖漿勾兌就可以了,而且由于不含酒精所以可以大量供應戰場。
成熟的工業化生產帶來的是低廉的價格,這讓啤酒在戰后經濟蕭條的世界一下子成為了人們幾乎唯一的選擇,工人們放棄了百年來下班后喝一小杯威士忌的習慣,而可以大杯痛飲啤酒。在戰后的五六十年代,全世界都在進行工業化建設,而啤酒也恰恰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成為文化的一部分,長途貨運卡車、皮靴工裝、工業力量美感,當然少不了啤酒。
工業革命之后工人階級的存在感從權利層面上升到了美學層面,痛飲啤酒成為了藍領的標準生活方式,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文化與審美。
啤酒改變中國
對中國人來說把引進的東西當作自己的文化是很常見的,比如川菜湘菜中的辣文化,我們認為是傳統飲食文化,但其實辣椒是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的。
傳統認為中國古代是沒有啤酒的,但其實并非準確。中國古代有過啤酒的釀造工藝,叫作醴,商代的時候就出現了,是用谷芽釀造的。但是到了漢代的時候逐漸被酒曲釀造的黃酒所取代。而現代意義上的第一家啤酒廠是1900年由俄國人在哈爾濱開辦的烏爾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而最有名的是1903年德國人和英國人合營在青島建立了英德啤酒公司(青島啤酒廠前身)。當然此時由于啤酒價格還比較昂貴,而且還沒有被推廣到大眾,所以普通民眾還沒有接受啤酒,多數是在中國的外國人或者接受外國文化的中國人飲用。
在曾經作為外國殖民地的一些城市較早的開始了啤酒文化,比如哈爾濱、大連、青島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普通民眾就已經開始大量飲用啤酒,只是那時候還沒有普及工業化瓶裝生產,所以大多是人們拿著自家容器或者啤酒廠提供的塑料袋去現場買散裝啤酒,瓶裝啤酒只有少數酒吧飯店供應。這種買散裝啤酒的習慣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其實對喝啤酒這樣的行為是不欣賞的,因為大杯痛飲冰涼的啤酒不符合中國農業士紳社會的傳統,中國的文化傳統向來主張小杯熱飲,無論是茶還是酒都是如此,這種飲法符合中國人含蓄內斂的性格,而反之“大碗喝酒”一直被視為山野莽夫的粗鄙行徑。
這種傳統文化在1949年之后被破壞的干凈,原有的文人小酌風尚被工農階級的豪放所取代,而在改革開放之后西方文化的進入和流行,使得年輕人找到了一個把父輩們的豪放與年輕人的自由結合起來的一個點。于是,在啤酒文化在七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成長的那一代人中徹底地迸發了。此時的痛飲啤酒成為了無拘無束的自由象征,與革命和反革命都無關了,人們在經歷了三十年的壓抑之后終于找到了一種方式來享受生活。人們可以聽著《國際歌》喝啤酒,可以聽著《一無所有》喝啤酒,甚至可以聽著《星條旗》喝啤酒,這是之前難以想象的自由。
也許這個世界就是這么有意思,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往往殊途同歸,自由的象征最后都落在了酒館里,人們終于可以喝著啤酒喊出自由的聲音。哪怕只是一句“國安傻逼”。



文化對啤酒的改變
啤酒影響了人類的文化,而人類的文化也在影響著啤酒。
你有沒有發覺,啤酒越來越淡了?
在全世界范圍內,淡啤酒已經成為了主流,而味道濃郁的德國或者捷克啤酒成為了人們嘗新鮮的稀罕飲品。啤酒口味變淡和大眾追逐甜飲料與工業化生活方式一樣,是老派作風的消亡。喝可樂長蛀牙的年輕一代長大之后市場變成這個樣子是很正常的。啤酒變淡是全球化問題。
貧民化的飲品趨勢是清淡和含糖量高,所以在20世紀之后由于食用香料和色素的普及,出現了大量的含糖量高的飲料,而啤酒的度數也變得越來越低。也是出于成本考慮,大量流水線作業生產出來的啤酒越來越稀釋,人們不太喜歡慢慢品嘗苦味濃度很高的啤酒,而喜歡大量暢飲冰涼的清淡啤酒,這也就影響了啤酒生產廠商的選擇。
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大批量啤酒廠商都降低了啤酒的度數并且推出了清淡品牌,而一些私人啤酒作坊還在堅持著制作度數較高苦味較濃的啤酒,給予一些老派的啤酒愛好者享受。

國內的一些啤酒商都會不定期地進行盲評調查,也就是隨機找消費者對啤酒進行不知品牌的感官品評。結果度數類似的啤酒,總是低一點度數的得到更高的分數。可能是低度啤酒訓練了消費者,也可能是消費者選擇了低度啤酒,總之度數是越來越低了。
在中國這種現象更明顯可能是拼酒風俗帶來的度數降低。中國人對于酒量比拼有非同尋常的熱愛,這種莫名的成就感會讓很多人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喝完沒感覺的低度啤酒。如果探究深層次原因可能是長期壓抑下導致一種扭曲的競爭心態,也可能是東方人對于自身體質不自信而產生的更加激烈的挑戰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