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消息:據央視報道,中國海軍北海、東海和南海三大艦隊,在南海某海域舉行的多兵種立體大規模聯合演習于近日落下帷幕。
三大艦隊的水面艦艇、潛艇、航空兵、岸防部隊和陸戰隊等五大兵種,編組成紅藍兩軍,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展開背靠背的實兵對抗。
在要地防御作戰演練中,紅藍雙方圍繞要地防御與進攻,在岸、海、空、電四維空間展開對抗。
藍方空中突擊群采取超低空掠海飛行,對紅方防御要地進行精確定點空襲;紅方則利用艦載對空雷達、岸基雷達和電子對抗兵力,不間斷進行偵察與反偵察、干擾與反干擾,引導海上機動編隊防空制海作戰;岸基防空部隊進行反空襲防御。
擔負要地防御的某導護艇大隊按照紅方指揮所命令,利用島礁區掩護,隱蔽接近目標海區,并很快發現了藍方受損艦艇,隨后向藍方艦艇發射導彈將其擊沉。
據南海艦隊某導護艇大隊大隊長楊向國介紹,“導護艇的特點就是排水量小,機動靈活,突擊威力比較大,在演練當中,我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在兄弟單位,在其他艦艇,將來襲敵艦重創或輕傷之后,我們去擴大戰果,給來犯敵人以致命一擊。”
紅藍雙方利用一體化指揮平臺,將分別配屬的驅護艦、航空兵、電子對抗和偵察預警等兵力分別編組,圍繞信息網絡、偵察預警、作戰控制、電子對抗、協同防御、對海火力打擊等作戰要素進行。
此次演練依托某綜合訓練基地進行,指揮員對紅藍雙方演練可以實現過程和效果實時監控及反饋,使演習更接近實戰。
據某訓練基地司令員姚俊彪介紹,“我們這次構筑了一個比較逼真的復雜電磁環境,這種訓練環境對部隊的偵察預警、通信組網,包括對我們在復雜條件下發現目標、識別目標、傳輸信息指令、實施火力打擊,應該是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部隊訓練針對性更強,實戰化更強。”
又訊
由海軍北海艦隊3艘軍艦組成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25日凌晨駛離青島某軍港,赴西太平洋等海域進行遠海訓練。
遠海訓練編隊由青島號導彈驅逐艦、臨沂號導彈護衛艦和洪澤湖號遠洋綜合補給艦組成,并隨艦搭載2架直升機。
編隊指揮艦青島艦是國產第二代導彈驅逐艦,執行過2002年環球航行、亞丁灣護航等重大任務,被稱為“外交明星艦”。臨沂艦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新型導彈護衛艦,綜合作戰效能高。洪澤湖號遠洋綜合補給艦有著“中華補給第一艦”的美稱,具有較強的油料、淡水和干貨補給能力。
這次遠海訓練編隊出航有三個特點:
一是出航時機和方式貼近實戰。編隊出航時間、方式等完全貼近實戰要求。
二是出航時海況惡劣。出航以來,編隊一直在濃霧中航行,能見度不足20米,出航線路上海況復雜。
三是訓練強度大。從出航開始就進行連續24小時無縫隙訓練,一出碼頭即遭遇“藍軍”阻擊,編隊采取多種手段,與“藍軍”展開高強度對抗。
此次遠海訓練是北海艦隊2013年度例行性軍事訓練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海軍遠海訓練常態化的體現,2012年,中國海軍共開展了7批次遠海訓練。
為何不開槍?
此次聯合演習實兵對抗,而不是實彈。有讀者認為在視頻看到實彈射擊。但是北京沒有在南海劃出國際禁航區;如果確實是用導彈擊沉靶艦這么大的動靜,美國日本和周邊各國還不趕來看熱鬧?媒體是裝聾作啞?
這次,中國解放軍三大艦隊的水面艦艇、潛艇、航空兵、岸防部隊和陸戰隊等五大兵種,編組成紅藍兩軍,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展開背靠背的實兵對抗。從字面看是鋪天蓋地,那假想敵是誰?南海不是日本和中國臺灣海空軍的戰區,如果打周邊竊據中國南海島礁的小蟊賊,真是殺雞用牛刀。如果為防備美國介入,那力度差點勁;沒有二炮的殺手锏,能擺平超級航母戰斗群?有報道描述大演習過程:藍方空中突擊群采取超低空掠海飛行,對紅方防御要地進行精確定點空襲;紅方則利用艦載對空雷達、岸基雷達和電子對抗兵力,不間斷進行偵察與反偵察、干擾與反干擾,引導海上機動編隊防空制海作戰;岸基防空部隊進行反空襲防御;導護艦大隊利用島礁掩護隱蔽接近目標海區后,向藍方艦艇發射導彈將其擊沉。21世紀的海上決戰還是艦對艦的老套路?
雖然該報道沒有講陸戰隊怎樣登陸作戰,但以上描述的海空大戰明顯是為了攻占南海島礁作準備。當然敵軍并非是坐以待斃的弱者,所以這“藍方空中突擊群”非美軍莫屬。不過新的破綻又來了,美軍炸解放軍應該用B-2隱形轟炸機,犯得上超低空掠海飛行嗎?
中國幾代領導人反復強調要打贏一場信息戰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但這要看解放軍電子對抗兵力能否爭得戰區的制電磁權。別以為菲律賓之類的三四流軍隊一無是處,說不定從哪里偷摸拐騙來一顆電磁脈沖彈,瞬間消除了解放軍的衛星、雷達通訊優勢。演習聲稱在復雜電磁環境完成作戰任務,未來戰爭的電磁環境到底是復雜的,解放軍有沒有作好實戰失利主動撤離的準備呢?
相關消息
日媒稱中國在向菲律賓施壓
日本《東京新聞》近日報道稱,中國海軍南海艦隊的軍艦在南海繼續進行導彈實戰演練。在臺灣漁船遭菲律賓方面槍擊事件發生后,中國海軍迅速派遣東海艦隊前往菲律賓附近海域。
目前,南海艦隊又在南海進行演習,目的是對沒有答應賠償的菲律賓政府施加壓力。據《解放軍報》報道,南海艦隊的軍艦正在南沙群島海域進行導彈實戰演練。中央電視臺報道,南海艦隊某快艇支隊也進入了南海,正在進行掃雷演練。
(本報綜合報道)
美專家憂慮
中國陸基武器靠驚人射程“空海陸\"戰略威脅大
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近日發表文章:中國特色空海戰(作者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戰略學教授詹姆斯·霍姆斯)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編譯。
美國海軍和空軍領導人上周在美國《外交政策》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很長的文章,解釋了海空兩個軍種的“空海戰”理論。文章的某些內容讓我眼前一亮,中國正以“反介入”作戰的名義推動自己的空海戰略。甚至可以稱之為“空海陸”戰略,因為中國有部分海上力量掌握在戰略導彈部隊手中。不過,海上聯合作戰不算是新鮮事物。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找到許多沿海國家整合陸軍、海軍直至空軍力量投入海戰的例子。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西戰爭期間,民眾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軍的作戰,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普通美國人對于西班牙艦隊的強大懷有過多的恐懼。紐波特、紐約等港口城市的市民強烈要求政府保護自己不受敵方海軍的襲擊。他們的訴求分散了本應投向加勒比海和菲律賓群島主戰場的物資。為安撫民眾情緒,美國海軍組建了一支負責大西洋海域的分艦隊。海軍還在東海岸港口城市部署了古老的小型裝甲炮艦(相當于19世紀60年代的鐵甲艦)。當時的美國戰略家馬漢說,這些裝甲炮艦幾乎不具有軍事能力,但確實起到了安慰劑的效果。而西班牙艦隊沒有出現在美國沿岸地區,也就不會去檢驗美國炮艦的能力。于是,這些炮艦雖然老舊,但還是完成了任務。
在上述事例的啟發下,“海權論”的倡導者馬漢撰寫了《對西班牙戰爭的經驗教訓》一書的開篇論述。我們常常批評馬漢毫不關心陸地上的事務,不過這一次,他提出可以利用陸軍力量為海洋服務。
從海岸防御任務中解放出來的海軍艦隊可以開往世界各個海域,根據國家領導人的要求履行進攻職能。這種情況可以被稱為“陸海戰”。美國陸軍為大西洋海港支起了一面“巨盾”,海軍艦隊則遠赴海外,充當美國外交政策的觸手。或者用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話來說,陸軍使海軍變得“自由自在”。
上述內容聽起來酷似中國的海權戰略,只是略有變化。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陸基武器和短程海軍武器可以防御敵軍的進攻,而海軍艦隊主力可以像馬漢與西奧多·羅斯福時代的美國海軍那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在大海中馳騁。只是有一點變化:當今陸基海洋武器的威力非常強大。中國海軍的水面艦隊可以一邊以本土武器的驚人射程為掩護,一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自由自在”的狀態。這就緩解了中國海軍建設的緊迫性,為艦隊實驗提供了時間,同時為北京增添了多種威懾與遏制手段。
(據《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