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戰略之頁”近日報道,美國海軍艦隊的許多裝備自“冷戰”時期沿用至今,損耗嚴重,急需重裝。然而,美國海軍面臨著嚴重的經費危機,無法支付重裝費用,只好采用一種較為“極端的”解決方式——少造航母多造驅逐艦,轉而依靠水面艦艇部隊的巡航導彈,而非航母上戰機的精確制導炸彈。
一項關于過去幾十年的戰事研究顯示,驅逐艦或潛艇發射的巡航導彈可代替大多數航母來參與短暫戰役。如今的新型巡航導彈射程達到2500公里,其射程甚至超過航母和借助衛星進行偵察的遠程無人機,并擁有雙向通信、搜尋目標予以攻擊的功能,因此可以代替航母的角色。
其實,因為經費原因,美國早就開始著手用驅逐艦代替航母。4年前,美國海軍就決定建造三艘新型DDG-1000級戰艦,并恢復建造DDG-51“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后者每艘造價19億美元,而前者單價則超過40億美元。盡管DDG-51的單價不到DDG-1000的一半,但許多美國海軍官員認為,從長遠來看,DDG-1000更加值得投資。
相比之下,第一艘新型“福特”級航母(cVN-21)造價至砂140億美元(包括研發費用),而現下的“尼米茲”級航母每艘造價45億美元,在第一艘之后的“福特”級航母每艘造價則將是“尼米茲”級的兩倍。同時,兩種航母都要配備空中力量,這又將花費35億美元。有鑒于此,美國海軍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如何控制成本,進行成本估算,并研發新的技術和提高DDG-51驅逐艦的性能。
“戰略之頁”的報道還指出,二戰證明航母用處極大,如今中國正開始建造航母,但是數量不會很多。隨著美國海軍的上述舉動,海軍的很多設計者們擔心航母在未來的戰爭中的重要性將屈居核潛艇與導彈之下。但報道指出,這一切都需要未來戰爭的檢驗。
(據《揚子晚報》)
評論
阿里·伯克級驅逐艦計劃(DDG-51)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晚期,這個計劃的目標是發展一種水面作戰艦取代老舊的驅逐艦和巡洋艦。那些老舊的驅逐艦和巡洋艦將于20世紀90年代退役。當時人們認為,DDG-51對于海軍的提康德羅加級(CG-47)巡洋艦來說,將是一種可供性強的補充,可以以低于當時的計劃預算的價格進行采辦,同時以每年建造五艘驅逐艦的速度進行建造。
DDG-51和CG-47一樣,也是一種多用途水面作戰艦,強調防空作戰能力(即海軍所稱的反空作戰,或者AAW)和遠洋作戰能力。DDG-51和CG-47一樣,也裝備了宙斯盾作戰系統,這是一種以神話中保衛宙斯的盾牌命名的一體化艦船作戰系統。CG-47和DDG-51所以也常常被稱為宙斯盾巡洋艦和宙斯盾驅逐艦,或者統稱為宙斯盾戰艦。DDG-51現在的設計型號,被稱為Flight IIA型,滿載排水量已經達到了約9500噸,已經非常接近于CG-47了。
第一艘DDG-51采購于1985年,從1985財年到2005財年,海軍總共采購了62艘該級驅逐艦。首艦于1991年進入海軍服役,截止2007財年,海軍現役有52艘該級驅逐艦。預計第62艘將于2011年進入海軍服役。
現在DDG-51的設計跟過去的該級戰艦相比,變化了很多,進行了多樣改進。Flight IIA型設計,首先于1994財年采購,是該級艦中一個重大的改進,加裝了另外一個直升機庫。安裝在新的DDG-51驅逐艦上的宙斯盾系統已經經過了多次升級改造,最新的DDG-51驅逐艦上裝備的宙斯盾作戰系統型號稱為基線7型。
從2004年到2008年,15艘DDG-51(還有3艘CG-47也進行了改裝)已經進行了改裝,增加了另外一種作戰能力,即彈道導彈防御能力。這一改進包括,為宙斯盾作戰系統加裝了一種新的軟件項目,為驅逐艦配裝“標準3”型導彈,這是一種海軍為彈道導彈防御作戰設計的“標準”導彈型號。
美國海軍已經啟動了一項對現有DDG-51進行現代化的計劃,以將它們執行任務的能力和費用效率延長到計劃的35年服役壽命期之后。2008年的8月,據報道,海軍決定擴展這個計劃的范圍,包括配置彈道導彈防御能力,所以每一艘DDG-51最終都將具備彈道導彈防御能力。
美國海軍已經就延長DDG-51的服役壽命,從35年延長到40年進行了研究,而且已經將DDG-51能夠服役40年以上,作為其三十年造艦計劃中維護海軍所需的313艘艦船的規模的一個前提。但是,到目前為止,海軍還沒有確立一個延長艦船壽命至40年的額外的維護作業預算計劃。
美國海軍證實,它想在未來數年內采購的新DDG-51將是Flight IIA型驅逐艦,這種艦裝備的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型號和現有的DDG-51即將進行DDG-51現代化計劃將裝備的型號是一樣的,這是一種被稱為“先進能力建造12(Advanced Capabili—ty Build (ACB)12)”的宙斯盾作戰系統。在美國海軍對DDG-51能力的描述中,海軍指出該艦的反潛戰裝備將包括一部拖曳式陣列聲納。一部拖曳式陣列聲納是Flight I和Flight II型DDG-51驅逐艦設計的一部分,但是到了Flight IIA設計時去掉了。海軍在其對新的Flight IIA戰艦的采購的建議中,提出要裝備一部拖曳式陣列聲納。
中國國產大型固定翼反潛機高新6號即將服役
高新6號反潛機如果順利服役,將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日本之后,第六個研發大型固定翼反潛機的國家。
1969年開始服役的P-3,獨占全球反潛巡邏機的鰲頭,鼎盛時期美國海軍裝備了300架P-3C。俄羅斯的伊爾-38和圖-142、法國的“大西洋”和英國的“獵迷”MR2,都是多年的海空常客。
那么,高新6號的性能如何?媒體比較集中的評價是,除了航程和滯空時間不如P-3C以外,在機載設備上對P-3C有所超越。
據媒體報道,高新6號的最大速度、起飛重量都與P-3C相當。其采用六葉渦槳發動機,功率達5200馬力,可在野戰機場起飛。不過,高新6號的航程僅為5000多公里,與P-3C的8000公里差距明顯。
據軍事專家從照片上分析,高新6號采用了機頭下部裝備一個腮形整流罩,配置可360度環視海面的搜索雷達,前機身正下方有光電傳感器球狀轉塔,機身中部有彈倉,機尾延伸出磁探儀的細桿,比p-3C的更長。高新6號可攜帶100枚聲吶浮標,相比之下,P-3C僅能裝備48枚。
高新6號和P-3C都采用了基于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的音響處理系統、磁異探測器、高功率低旁瓣海面搜索雷達和熱成像儀組成的搜索系統,在系統硬件上基本沒有技術差距。主要的差距,在于我國的聲紋庫的完善程度,以及海洋環境處理算法。
而目前,新一代反潛巡邏機紛紛問世。P-8A在美國海軍的裝備總數,估計將達117架。而日本計劃用70架P-1取代80余架P-3C。
P-1是世界上第一種采用光傳操縱系統的軍機,具備反艦、對地攻擊、電子戰、偵察等多樣化能力。
用于替代P-3C的P-8A,雖然使用噴氣動力,卻與渦槳飛機耗油量相近,而它的800公里的巡航時速,是螺旋槳巡邏機沒法比的。P-8A又多又大的艙室,使龐雜的雷達天線和電子設備可以盡可能分散地安裝,這樣工作時產生的電磁波不會相互干擾。在反潛時,一架P-8A可監控64枚被動聲吶浮標、32枚主動聲吶浮標,據說反潛效能超過3架P-3C。
從技術水平上來說,P-1和P-8反潛機都要優于高新6號。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國現在就應著手發展噴氣式反潛巡邏機。目前,已有多位專家提出設想,以類似于P-8A的母型波音737的國產大飛機C919為平臺,研制出新一代岸基反潛機。
(人民網)
評論
大型反潛巡邏機“高新6號”擁有“與美國等量齊觀”的反潛利器。“高新6號”可搭載超過10名乘員,包括駕駛員、雷達員、聲納員、搜潛員,以及技術分析、聲納吊放、武器操縱等人員,形成集偵察、分析、攻擊于一身的反潛體系。“高新6號”可在20年內,使大陸的反潛技術領先周邊國家,其監控范圍可覆蓋至第2島鏈。
“高新6號”的問世,說明自臺海危機以來,經過16年研發,中國大陸政策性發展的6大高新戰機,已全部研制成功。“高新6號”的平臺雖由“運-8”改裝,但相當優秀。它原本是為大陸高技術預警機“空警-200”,也就是“高新5號”而設計。現代化的大型反潛巡邏機是集高技術于一身的產品,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等4個國家能制造。“高新6號”研制成功,使大陸成為能制造大型反潛巡邏機的第5個國家。
如果把“高新6號”與美國P-3C反潛巡邏機相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高新6號”最大巡航速度、一般巡航速度、最大起飛重量都與P-3C相當,僅最大航程不如P-3C。
二、“高新6號”采用先進的大后掠角6葉渦槳引擎,功率達5200匹馬力,具備航速快、省油、穩定的特點,且可在野戰機場起飛。
三、“高新6號”裝有大陸自制的自衛預警系統及空對空導彈,自衛能力和P-3C相當。
四、“高新6號”機首下方設有大型雷達罩,配置可360度環視海面的搜索雷達。能有效探測潛艇的通氣管、潛望鏡、浮標等:P-3C在相同的位置只安裝照相機,探測距離和范圍不及“高新6號”:
五、“高新6號”的顯著特征是尾部頗長的“磁異探測儀”,明顯比P-3C長出不少,證明探測能力更強。
六、“高新6號”可攜帶100枚聲納浮標,可部署成更大范圍的聲納網,大幅提高探測潛艇的能力和精度。相較之下,P-3C僅能裝備48枚聲納。
綜合上述特征,“高新6號”無論在平臺設計、電子設備、偵察手段及現代化程度,均高于P-3C。
韓國防部:朝鮮沒有能力將大口徑火箭炮用于實戰
朝鮮近日接連發射了4枚疑似短程火箭或導彈的飛行物,有猜測認為,該飛行物是口徑達300毫米的火箭彈。韓國國防部發言人金珉奭對此表示,朝鮮很有可能正在研發大口徑火箭彈,但目前還沒有能力將其用于實際作戰中。
金珉奭召開記者會時表示,朝鮮前兩日發射的飛行物有可能是短程導彈,也有可能是短程大口徑火箭,因此韓國政府采用了“運載體”的說法。金珉奭表示,火箭和導彈的口徑越大,破壞力就越強,射程越遠,朝鮮可打擊的目標就越多。
報道稱,朝鮮擁有口徑為107毫米、122毫米和240毫米的多管火箭炮,目前正引入中國和俄羅斯的技術,積極研發300毫米多管火箭炮。中俄兩國當前正在進行大口徑火箭炮的研發。
韓國政府認為,朝鮮發射的飛行物是經過改良的KN-02導彈,該導彈與朝鮮在今年3月份發射的KN-02導彈相似。消息稱,4枚導彈射程均在120公里左右。
(據《重慶晨報》)
評論
朝鮮最近研發出射程達170公里(最大射程可能達到200公里)的多管火箭炮,射程足以涵蓋韓國中部地區。如果在停戰線附近發射,炮彈不僅可以達到即將從龍山轉移到平澤的美軍基地,甚至連忠南雞龍臺的韓國陸海空三軍綜合基地也在射程之內。
而朝鮮研發出的新火箭炮為300毫米口徑火箭炮,射程比原有的240毫米口徑火箭炮(最大射程為90公里)遠兩倍左右。
朝鮮人民軍240毫米遠程火箭炮,射程一般認為是60公里左右。并非90公里
根據韓國情報機構得到的資料,朝鮮新研發的這種300毫米口徑火箭炮,僅炮身就長迭3米。并裝配了俄羅斯生產的衛星定位情報系統——“GLONASS”,擁有導航功能。
韓國軍方表示“原來的火箭利用的是慣性制導系統,在發炮時用推動力使炮彈達到目標位置,而新研發的300毫米口徑火箭炮卻配備了準確性很高的導航裝置,因此更具有威脅性”。
一些韓國武器專家表示,如果朝鮮從2010年11月進行延坪島炮戰時使用的海州炮臺發射新研制的大口徑火箭炮,將直接打擊到正在建設的平澤美軍基地。
有情報顯示,朝鮮已經完成了這種300毫米口徑遠程火箭炮的研發工作,即將對新武器進行實戰部署”。
與每次只能發射一發炮彈的普通大炮相比,多管火箭炮每次能夠發射30至40發炮彈,而且能夠快速連發。122毫米多管火箭炮的炮彈能裝27公斤炸藥,而相同大小的常規炮彈的裝藥量僅為3.6公斤。
朝鮮軍隊的每個軍團都設有一個多管火箭炮旅,每個旅由兩個122毫米多管火箭炮營和一個240毫米多管火箭炮營組成,每個營配有18輛多管火箭炮發射車。
負責保衛西海(即黃海)的朝鮮第四陸軍軍團擁有36輛122毫米多管火箭炮發射車,能夠同時發射1400發炮彈。與122毫米多管火箭炮相比,朝鮮的240毫米大口徑多管火箭炮還沒拿出來炫耀。240毫米多管火箭炮是韓國首都首爾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
這種火箭炮一次能夠發射12發或22發炮彈,而每發炮彈能夠摧毀80平方米的區域。朝鮮將200輛240毫米多管火箭炮發射車在朝韓非軍事區附近一字排開。一旦爆發戰爭,這些火箭炮能夠瞬間向首爾發射多達6400發炮彈,足以將一大片地區變為廢墟。為此,韓國軍隊也部署了美制227毫米和國產130毫米多管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