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為何如此孤單,因為他愛上了向日葵。
“想和你去博物館看展覽,你在看畫,我站在身后看你。”咖啡館的露臺上,微風伴著陽光輕拂,讀書至此處,我心中一陣溫柔。在這春夏之交的光景,這種場景太美麗,也太憂傷。美麗的是“古典純凈的愛”,憂傷的是“她不明白”。
世界上許多藝術家用細膩的筆觸描述這種單向的情感。在我心中,凡·高的《向日葵》雖然極盡顏色的激情,卻也流露著相同的愛不得苦。“月亮為何如此孤單,因為他愛上了向日葵。”凡·高便是那個月亮,筆下的向日葵是愛人,也是夢想。它再美,也始終向著太陽,不給他坎坷的人生一絲溫柔的凝視。凡·高無疾而終的三段感情和不被人們理解的畫風如同煙花,開得絢爛奪目,落下滿地寂寞。
想要近距離了解凡·高,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館不可不去,那兒收藏著凡·高最完整的畫語人生。博物館由主建筑和展翼兩部分組成,圓方的幾何形設計雖與阿姆斯特丹的“北方威尼斯”風情不是很搭調,但也與后印象派和現代主義的主題不相違背。簡約的線條、灰色的墻體凸顯著藝術感。四層的展廳匯集了凡·高的大部分作品,根據他繪畫的時期有序排列。從在海牙期間的代表作《吃土豆的人》,到旅居巴黎時創作的一幅幅自畫像,到阿爾充滿明亮的《臥室》和《豐收》,在圣雷米精神病院創作的《麥田收割者》等。凡·高去世前最后完成的《烏鴉的麥田》和《吃馬鈴薯的農夫》也收藏在此。在畫作前,你可以通過強勁的筆觸看到凡高的下筆神態,在色彩中感受他的心情與呼吸。
誰曾想到在凡·高死后會被藝術愛好者們奉若神明,這是多么不可思議以致諷刺。曾年在《漫步巴黎》中寫道:“無論人們將凡·高的畫作爆炒到如何的天價,其實,那些畫上畫的也不過是幾片浮云、一塊麥田、幾個普普通通的人,或者是幾朵正在開放的鮮花。”多少人真正明白凡·高那顆赤子之心?他對生活的愛都只能在寂寞中無聲生長,如暗戀般呼之欲出,但無法表達出來。一旦畫下,現實便會給他一次又一次的重創。如今,只剩下博物館蒼白的墻壁上,黑色字體給他的人生注腳。
在阿姆斯特丹,將愛藏在心底的故事還有《雛菊》。凡·高畫向日葵表達對生活的熱愛,電影《雛菊》中的畫家慧英則是畫下漫山遍野的雛菊。仍記得七年前在電影里看到的橋段:善良、純潔的慧英在雛菊畫前沉浸著,講述自己初戀的故事,暗戀著她的男主角在背后默默看著、聽著。畫中雛菊黃中帶綠的清新、明暗色澤的交匯讓人呼吸沉靜。“我愛你,很久了,你知道嗎?”他從心底想喊出這句話。可惜,當慧英了解真相并想重新來過的時候,生命卻隨著四月十五日的煙雨,飄落在了阿姆斯特丹冰冷的廣場上……
去阿姆斯特丹吧,和他看一場凡·高的畫展!要知道你愛著他,他也正好愛著你,是多么難得的一件事。
《雛菊》
我愛著,什么也不說,只看著你在對面微笑:
我愛著,只我心里知覺,不必知曉你心里對我的感情;
我珍惜我的秘密,也珍惜淡淡的憂傷,那不曾化作痛苦的憂傷;
我曾宣誓,我愛著,不懷抱任何希望;
但并不是沒有幸福——
只要能看到你,我就感到滿足。
——阿爾弗萊·德·繆塞【法】
TIPS
2013年是凡·高誕辰160周年,也是凡·高博物館開館40周年。凡·高博物館經過整修今年5月再度開放,并舉辦名為“工作中的凡高”展覽,展覽將持續至2014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