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理是本不應該存在的職業!
照理說,業主有了裝修需求,跟設計師談想法談習慣,通過現場或者設計師推薦挑選建材,委托施工方進行施工,其潛臺詞本來應該是——這些環節的人員都是專業的,施工過程都是規范的,業主是不需要成天到工地盯著的,最后裝修的成品應該是符合質量標準的,總造價應該是合理的,是符合契約精神的。但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這顯然已經成了一個笑話,真是諷刺!
由于信息的極度不對稱,業主看不懂圖紙、看不懂預算、不懂材料、不懂施工、沒時間看現場、也不懂驗收、更不懂決算,惡補知識是杯水車薪、選擇大公司又怕店大欺客、有熟人的可以找熟人、沒熟人的廣大業主怎么辦呢?
于是市場上應運而生了一個本不應該存在的特殊職業——裝修監理,作為業主的代言人,以其專業素養和經驗為業主的裝修過程保駕護航,幫助業主獲得一個施工規范、造價合理、工期正常的新家。監理為什么要是第三方的?
隨著這幾年各大裝修類網站的興起,監理這個詞匯也慢慢變得廣為人知,但也引起了一些疑問:“裝修公司不都有監理嗎?監理不都是送的嗎?為什么我們還要另請監理呢?”
裝修公司贈送的監理服務,本質上是公司內部的質檢員,職責是檢驗施工質量并進行內部考核。這樣的一種體制結構,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相信無需多言。
現代政治和商業都講究制衡,多方共同參與并相互牽制,是把事情做好并避免腐敗的一種有效途徑。就裝修而言,設計、施工、監理三方獨立,協同工作卻又相互牽制,共同為業主服務,才是能夠最大限度保障業主利益的。
優質的服務需要有合理的利潤
工作中和業主溝通的機會比較多,業主的想法和需求也是形形色色,發現最難溝通的一類業主是完全不關心監理的技術如何人品如何、公司的服務如何管理如何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問過好幾家了,某某監理公司給我的報價是3000,你們還能更便宜嗎?便宜我就請你們做。”
原本控制質量造價工期的技術工作,成天圍繞價格說事,這不是南轅北轍了嗎?
就以3000元的監理費為例,來給大家算筆賬:
公寓的裝修時間一般是3個月,每月按4周,每周至少3次,總共就要去現場36次,加上驗房、審圖紙、審預算、協助簽訂裝修合同、開工交底、材料驗收到最后的決算,總的監理次數不低于45次,加上額外的巡查,差不多就要50次。
3000元,50次,每次60元。似乎也還行?且慢。
國家規定監理不能個人執業,刨除公司運營成本之后,每次的監理費用最多也就是40元,按照每次現場2小時的最低標準,監理一天最多能跑3個工地,一個月完整工作30天,這樣的理想狀態滿打滿算也就是3600元。
可惜理想比較豐滿,現實比較骨感。
一個天天擔心有上頓沒下頓的監理,怎么可能提供優質的服務呢?
墻內損失墻外補
表面的不合理必然有其隱藏的邏輯。
高強度的勞動換來的是低收入,不少吃不飽的監理開始動起了小腦筋:
1、降低服務質量。比如每周少去一次、每次隨便轉轉、圖紙預算隨便看看、不去公司協助簽合同、不做開工交底、不做決算,這樣每天就可以多跑一些工地,量上去了,收入也就上去了;
2、收取額外費用。比如裝中央空調要收配套費、裝凈水要收配套費、做決算要收額外提成,初始報價確實是3000,但最后做下來多少誰知道呢;
3、與項目經理合謀。比如多敲一堵墻、多砌一堵墻、把一道工序拆成兩道三道,采用一些不合理的施工工藝和步驟,監理前面做睜眼瞎,后面就跟項目經理拿分成,吃虧的當然是業主了;
4、推薦建材。出于對監理的信任,業主往往會請監理幫助挑選和推薦建材,明知建材有問題,指出來幫業主避免損失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必要的,但如果建材本身并沒有問題,推薦建材就違背了監理的職業道德,更不要說故意指定建材來抽取提成了;
5、偷材料。和裝修工人明里暗里的偷不一樣,監理的偷是直接問項目經理拿,比如親戚家要裝修,這家拿一卷電線那家拿一桶乳膠漆的,還有要求工人免費施工的,親戚家是不花錢了,可這筆賬兜兜轉轉的還不是又記在業主頭上了;
6、直接索賄。比如直接丟一張加油卡讓項目經理充滿、索要購物卡甚至現金。共同努力營造的未來
面對亂象,僅僅把希望寄托在人品、道德上顯然是不夠可靠的。
一方面監理公司要加強制度設計和管理體系建設,一是要從制度上減少尋租空間;二是要讓監理能夠獲得合理的收入;三是要有媒體監督和社會監督,陽光越多黑暗就越少。
另一方面業主也需要更加成熟,天下并沒有免費的午餐,從裝修公司的免費量房免費設計到各種五花八門的展會團購,看似誘人卻是陷阱重重。沒有合理的利潤就不可能會有優質的服務,監理同樣也是如此。
曾經有位網友十分激烈的說——我希望所有的監理公司都倒閉。
經過我們和業主共同的努力和成長,有一天,從設計到施工的人員都是專業的,施工過程都是規范的,業主不需要成天到工地盯著,最后裝修的成品是符合質量標準的,總造價是合理的,工期是沒有拖延的,是符合契約精神的。
到那時候,裝修監理就真的可以欣慰的退出歷史舞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