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拉低的底線
每年春運火車票一票難求,已經成了一種默許的存在。人們的底線在不斷被拉低,只要有票能回家,無論硬座還是站票,就足夠滿足了。而關于火車票價格的高低與是否合理,是歸心似箭的人們還沒來得及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可是,一旦寫著“無座”的車票拿到手或者你在擁擠的人群試圖給自己找個立錐之地時,恐怕心都要碎了。而且事實上,站票也不只是春運時才有,凡遇到節假日出行小高峰時,站票也會被大量售出。
站票作為一種畸形的存在,在一出生那天就沒有正式名分。但是即使是在特殊時期推出的應急預案,站票也應該納入相關的規章制度中加以限制。而關于站票折扣,鐵道部以站票實行“站價”會使更多人擠向鐵路,造成列車嚴重超員,危及行車安全相回應,這是一種立不住腳的邏輯。“站價”并不等于無限發售站票,對鐵路運輸需求的增加,鐵道部應該在運力上做文章才是。而行車安全,是最基本的運輸保障,更不能成為施行“站價”的托詞。這種鐵路定價權的壟斷,給鐵道部搭建了一個可以居高臨下的觀景臺,人們手中攥著人民幣奔向售票窗口,而鐵道部只管收錢就行了。
鐵道部作為政府機構,是應為納稅人提供服務的。納稅人在購買車票時,購買的是鐵路運輸的服務。無論是躺著享受服務、坐著享受服務還是站著享受服務都應區別定價。《鐵路客運運價規則》對硬座票和臥鋪票規定了價格,并未對站票做出明確的規定。而站票作為一個存在了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消費項目,運價規則目前來看滯后了不止一個時代,是置若罔聞還是在裝傻充愣?
今年火車票站票是否該半價的問題再次在網絡上引起激烈討論。多數網民認為,站票半價合情合理,體現服務與收費的匹配性。但也有人反對稱,實行半價會加重鐵路負擔,沖擊運營秩序,同時也不具備可操作性。近年來的春運人滿為患,鐵道部這項擔心有點多余,現在即使火車免費坐,能擠上來的乘客大概還是現在的這些數。
有爭議。才有公平
我們在拼命擠上網上售票系統、擠上電話購票系統、擠上火車的同時,也在想著:是什么讓我們這么擠?花這些錢擠來擠去,能擠出公平嗎?
火車票議價問題不是第一次提出。追溯新聞最早可以查到2007年由于暑運高鋒,旅客出行人數劇增,為緩解壓力,北京開往天津、石家莊等短途方向的D字頭列車開始銷售站票,但站票與座票價格相同,旅客自愿購買。
至此的7年時間內,每年春運期間車票價格問題都會被重新提起,春運結束后,又被重新放下。而關于火車站票半價“可不可以有”的爭議,也已經爭議了七年之久。說是“爭議”并不準確,在這個所謂的“爭議”過程中,其實只是民眾單方面的聲音輸出,與鐵道部之間的對話幾近于無。即使是鐵道部出面回應,也只是發表冷冰冰的幾句毫無邏輯的話。
我們呼吁站票半價的聲音一年比一年響亮,這正說明了公民的公平意識在逐步覺醒。質疑是發掘真相最好的挖掘機。那些對社會服務壟斷的行業,不要怕開了站票半價的口子就一發不可收拾,接著人們可能會質疑空調公交車在開空調和關空調時候的價格不應該一樣,再接著人們可能會要求電影院以對熒幕的座位為中心,其他座位輻射狀降價。
如此一來,若想一步步實現公平,許多部門必然都會增添工作量,修改工作流程、增加設備成本等等,但這都是分內之書,不足服務部門對消費者的施舍或者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