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場 秀場
近年來,危機公關成了炙手可熱的話題。不可否認的是,公關公司在為企業推廣方面具有專業技能,然而,多數公關內容不是老老實實面對問題,而是千方百計找理由去掩飾。危機公關,是商業“良藥”還是道德救贖?
公關秀
對于企業而言,“防火防盜防記者”有的時候并非一句戲言。因為危機的引爆,有的時候只要一次記者暗訪。
速生雞:商業模式之罪
2012年12月18日,央視早新聞曝光山東滕州等地白羽雞養殖戶違規使用多種抗生素及違禁激素類藥物催長白羽肉雞的新聞。由于該“速生雞”采購方涉及洋快餐巨頭KFC,一時間,輿論關注聚焦于KFC母公司——百勝集團。
如此巨大的食品危機,百勝都沒能幸免,更不用說養殖方六和集團了。
六和集團是肯德基以及麥當勞等餐飲企業的主要禽肉供應商,其冷凍分割雞肉產品曾受到采購地政府的最高認證。
危機既生,少不了的自然是公關措施。于是,在公關的操作下,該危機的根源直接指向“飽受詬病的‘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在媒體的描述中,該模式被認為是由違禁藥物喂養的“速生雞”的產生根源。
所謂“公司+農戶”的“擔保雞”養殖模式,是以六和集團與當地政府共同出資籌建的擔保公司為運作核心,通過養殖農戶抵押自籌資金建設標準化雞舍、擔保公司為農戶提供生產經營流動資金,最后由養殖戶用六和收購養殖產品的價款歸還銀行貸款,而養殖期間發生的一切費用開支由擔保公司代為支付。
“‘公司+農戶’模式對于公司的風險分擔有利,也可避免一旦發生大規模疫情給企業帶來的損失,但它給質量管控帶來隱患,企業不能全程監控生產過程,極易因監督不到位而引發質量問題,六和雞即是如此。”中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余序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由于國內農業市場勞動密集、技術落后、勞動力過剩等原因,擔保式的養殖模式長期存在。
回憶當年乳業危機時的危機公關方案,不得不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原來危機根源在于商業模式之錯?整場危機公關中,就差沒有直接說養殖戶的素質低下,為了利益直接給雞下藥了。但多數人恐怕不知道:養殖公司把產業鏈拉長,介入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并在該鏈條中獲取絕大部分利益。在養殖戶看來,公司的系列服務讓其免除了技術和知識方面的不足,進而形成事實聯盟屬性。而在這一過程中,多數農戶是不了解那些藥做什么用,只知道不用的話雞可能會死。
就在事件不斷發酵的過程中,消費者等到了百勝遲來的道歉:1月10日,百勝集團中國事業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一封《致廣大消費者的公開信》,百勝中國事業部主席蘇敬軾在信中“謹代表中國百勝向大家誠摯道歉”,并首次承認個別員工言論不妥、外部溝通不夠快速透明。
當然,對于事件的結果,并不在公關公司的考慮范圍之內。湖南一家養殖公司董事長道出了最可能的答案:“就是調整一下,把這個風波扛過去,炒一兩個人、轉變一下風格,以后企業不還是照樣運轉,畢竟這么大一個企業。”
塑化劑:“替罪羊”發布會
2012年可謂中國白酒業不消停的一年,可以說是風波不斷。從兩會期間的“三公消費不喝茅臺難道喝拉菲”開始,到七月“高端白酒去庫存事件”,直至“國酒”商標的申請中達到高潮,之后便迎來了軍委限酒令以及最近的“塑化劑危機”。
如果說外部危機可以讓白酒廠商無視,但“塑化劑危機”一起,直接波及整個白酒行業,危害之大,尤其是在資本市場,簡直駭人聽聞。2012年11月19日,媒體爆出酒鬼酒“塑化劑超標”。其50度酒中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為1.08mg/kg。酒鬼酒當天臨時停牌,酒類板塊應聲下跌,一日市值蒸發達300多億元。坐不住的白酒廠商紛紛展開必要的公關行動。
去年12月初,ID為“水晶皇”的個人博主宣布送檢茅臺酒塑化劑超標,茅臺股價應聲而跌。一貫沉默應對公眾的茅臺公司連發三份檢測報告,自證產品質量無虞。12日,再開媒體見面會,回應含塑質疑,力求洗清自身。
在發布會上,北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可基聲稱,塑化劑的標準本身就是不科學的。他說:衛生部的511函將所有食品中塑化劑含量用同一個簡單的數值來規范,本身就是匆忙應急的,是很粗線條的參考,該標準本身是不科學的,或者科學上是有局限的。
李可基還談到三聚氰胺,他表示三聚氰胺基本是無毒的物質,成人繼續喝下去不會損害人體。2008年,諸多三鹿集團生產的奶粉的嬰兒被發現患有腎結石,隨后在其奶粉中被發現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諸多乳企均因遭受此次事件沖擊,受到不同程度影響,三鹿則在此次事件中一蹶不振,后被三元收購。
李可基還表示,人類幾百萬年都沒有滅絕,說明人類的排毒、解毒能力實際上是非常強大的。過去一百多年間,各種各樣的有毒有害物質,鉛、砷、汞、二惡英等等這些物質都是幾十倍、上百倍在增加,但是人的壽命在過去一百多年中增加了一倍。所以各種有毒有害的物質我們基本上都應付掉了。因此相信自己,使自己心理得到平衡有利于健康長壽。
就在發布會之后,公眾紛紛將矛頭指向北大該教授,茅臺隨后在股市早間開趕上漲1.23%。
豐田的自我救贖
據新華網10月11日報道,“釣魚島事件”中,多個城市出現了日系車被打砸事件。許多網友都在熱議一條消息——豐田方面今天起會對這些被砸車輛進行“車主零負擔”的賠付。記者聯系豐田方面了解到,確有一個“特別客戶關愛活動”,但并非“賠償方案”。
當天上午,一汽豐田公關部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公司售后服務部門在節前制定了針對本品牌被砸車輛的“特別客戶關愛活動”,核心內容為“消費者零負擔”,這是對車主的一種支持,并非網上盛傳的“賠償方案”,因為車主這些損失不是公司的錯誤導致。這項活動從當天陸續在全同各一汽豐田經銷店發展,只要車主可以提供自己的車輛是因“釣魚島事件”的一些活動被砸或受損的證據,比如報警記錄、保險公司報險的記錄等,一汽豐田4S店會承擔保險公司不賠付的那部分維修費用,不收這部分維修費為車主修車,讓車主零負擔。同時。對于換購本品牌新車的用戶,除了折損價還會有2萬元的補償。“之所以北京眾多4S店還不知情,是因為剛過完節,相關通知還未下發到位。對于沒有上保險的車輛,只要車主可以提供相關證據,我們也將百分之百免費為其維修車輛。”
有網友費-汽豐田此舉“有擔當、很感動”,但也有網友對此不屑一顧,表示純屬“因銷量下滑采取的營銷手法、小恩小惠”。汽車專家蘇暉表示,遭遇這種意外時,保險公司都在躲。他對于一汽豐田這種站出來的姿態很贊成,沒有讓消費者為難。“對于日系車,部分消費者目前不是不想買,確實不敢買,有顧慮。最近,日系車銷量確實下滑得很厲害。一汽豐田這么做,消費者會看在眼里,把其他日系品牌就比下去了。”
廣汽豐田方面當天也表示,在廠家指導下,全國經銷店將對于打砸、損壞的車輛,進行客戶關愛活動,從客戶的利益考慮,由經銷店出資為客戶車輛進行維修,甚至對燒毀的車輛進行更換。
由于國家間的爭端而被波及的企業,隨著事件不斷發展而深陷銷售危機,通過此危機公關,力圖挽回中國消費者的好感,雖有收買人心之嫌,但起碼可以算是當下業內難得的經典案例。只不過,豐田此舉正從側面說明了我國保險業的不保險。
奢侈品低調的品牌價值論
2012年七夕前,鄭州的魏先生來到一商場為老婆選購禮物,并在施華洛世奇專柜買了一款水晶吊墜項鏈,價格為1180余元。回家后,魏先生翻看包裝盒時,無意中發現盒背面的透明不粘膠貼上用很小的字體注明是“仿真飾品”。而在產品的質保卡上,有繁體和簡體兩行小字,上面這樣介紹:“這是……并采用優質的水晶創作制成的精品”、“這是……并采用優質的仿水晶創作制成的精品”。
“水晶”?“仿水晶”?魏先生回到專柜咨詢,但得到的答案是,店內所有的商品都是仿水晶制品。“買項鏈時,導購員向我推介說這是水晶的,根本沒有說是仿制品。”魏先生說,他提出退貨,但店方表示商品質保卡上已注明“售出不予退換”。
也許是金額太小,奢侈品巨頭根本不會為了這種小單子花費太多時間精力,但隨著媒體的報道跟進,相關的報道也就逐漸改變了開始時一面聲討施華洛世奇的局面,進而出現了所謂的品牌價值論:每一個奢侈品牌LOGO背后都有頂尖設計師的設計、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悠久的文化傳承,它的無形價值總是遠遠高于有形價值。希望有一天,人們對奢侈品的概念有真正的認識,因為真正無價的是人賦予產品的創造價值,而并非材質本身,而無論在任何時候,人的勞動和智慧,才是最可寶貴的東西。
此類公關軟文的出現,明顯無視了誠信才是商業的第一準則,在缺乏誠信的基礎上,強調所謂奢侈品的品牌價值,誰能說不是品牌商授意之下的產物呢?
高明的公關戰略掩蓋真實危機
引子
某日,記者采訪布什,布什說:我要殺了1千萬伊拉克人和一個修單車的。
記者很好奇,問:問什么要殺一個修單車的?
布什側頭對身邊的秘書說看。我說吧,沒人會關心這一千萬伊拉克人的。
如同引子笑話所言,這正是此類危機公關的核心戰略:偷天換日。只需研究危機公關背后的戰略,即可深諳其中“不能說的秘密”。
面對食品安全沖擊,中國媒體焦點全部集中于中國食品安全監督問題上。在他們眼里,中國食品安全監督嚴格把關,中國食品安全將會高枕無憂。而食品安全的監控主要漏洞在于腐敗分子的舞弊行為。
面對豐田的讓利公關,媒體依然將目光集中于日系車的收買人心,只要還有國家爭端,再出現幾次憤青砸車事件,哪怕豐田再怎么公關都沒用。
面對奢侈品巨頭高高在上的品牌價值論,媒體或無動于衷或是助紂為虐,繼續刊發公關軟文。在他們眼中,這只是一千多人民幣的小事。既然奢侈品只賣這個價格,消費者何必無理取鬧。
但誰又曾注意到:在中國農業與環境被快速惡化的背后,中國糧食與食物的供應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在豐田的關懷下,中國保險行業普遍不保險,進而影響國人心理安全的真相,去年暴露出北京暴雨期間,車險估損近億元,但水中二次打火受損不賠,本就是一次明示;在奢侈品巨頭的傲慢公關下,掩蓋的是國內商業誠信極度缺乏,普遍遭到踐踏的真相。
三聚氰胺的泛濫使用,嚴重掩蓋了中國牛奶質量(蛋白質)嚴重不達標的事實。
塑化劑在中國白酒行業的泛濫使用,嚴重掩蓋了中國白酒行業“勾兌酒”的事實。
速成雞的快速發展,嚴重掩蓋了中國養殖業的土地緊缺,成本上升的事實。
在化學品“三聚氰胺”的運用下,牛奶價格變得異常“便宜”,而營養價值有多少?
在化學品“塑化劑”的運用下,中國的“陳年”白酒也快速地充斥著白酒市場。
在化學品“激素”的運用下,中國人享受著味美而毫無營養價值的“激素雞”。
今天,在化學品的幫助下,中國的糧食與食物的供應獲得快速的“提升”,而糧食背后的營養價值卻快速下降,人民身體素質(體制)的快速下降,加速了中國醫療成本的快速上升,而保險行業的不保險,商業誠信的缺失,意味著國人不僅在生理上缺乏安全感,在心理上更是處于一種惶惶不安中。隨之而來的移民潮一波接一波,也就不稀奇了。
二、話語權之謎
品牌商的公關手段,真有如此神奇,可以很輕松掩蓋視線么?不,公關手段僅僅是資本旗下品牌商在應急時運用的一種技巧罷了,操縱話語權才是資本集團的秘密武器。
你所熟知的真相
據《長汀日報》1月15日消息。近日,81歲中科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校長趙鵬大教授,實名連發數條微博,病批央視晚間新聞白酒廣告泛濫,統計出30分鐘新聞時段所插白酒廣告多達16種,“中央電視臺的廣告收入已經十分可觀,不要太貪心了!”
看到這則消息時,筆者一方面敬佩老院士的勇氣,另—方面則感慨其內心無奈。當下,不論國內外,制度的漏洞成全了資本,它們不僅長出羽毛,而且,逐漸形成強大的盤根錯節的勢力。作為表達話語權的一個重要平臺,媒體自然也成為資本控制的對象。
資本集團通過控制媒體,一方面,遮掩丑行,避免被曝光,對弱勢者進行更加肆無忌憚的掠奪與欺詐。另一方面,通過媒體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影響上層決策,獲得對自己更有利的政策。使得媒體這一唯一能夠平衡話語權生態的力量,逐漸改變立場。黑暗被隱藏,丑惡被掩蓋。事實被扭曲……
以一部分開發商為例,他們除了收買網絡、報刊、電視,還通過贊助等方式,控制了全國絕大部分與房地產機關的研究機構,這些研究機構喪失中立與客觀立場。一些曾經堅持獨立的思想與言論的研究人員,自從所在研究機構接受了贊助之后,自然而然也就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哪怕是少數硬骨頭,不吃不拿,但結果如何呢?不拿錢的人是有,但想拿錢的人更多。跨省拽幾個肯為資本利益說話的“專家”并非難事,只不過提高成本罷了,相比于所賺取的利益,這些又算什么呢?
而開發商僅僅是所有資本集團中的一個。
媒體被稱為當代社會的第四種力量,但在中國報業進入市場運作機制(盡管并不徹底)后,許多媒體為了廣告費,為了生存而走向與既得利益集同勾結的道路。
當媒體被資本集團操縱,公眾將越來越遠離真相,信息將越來越混亂。人們苦苦追求的法制與民主社會將漸行漸遠,甚至淡出人們的理想。
當媒體被資本集團操縱,弱者的話語權將被進一步被剝奪,他們被這個社會邊緣化的速度將日益加快,而強勢者將越米越肆無忌憚,其掠奪的欲望與沖動將變得更加難以遏制。
當媒體被資本集團操縱,腐敗者將無所畏懼、高枕無憂,他們將變本加厲地濫用公權牟取私利,從而成為這個原本就漏洞百出的制度的毀滅者或掘墓者。這個社會將逐漸被公平、公正所拋棄。
不要以為微博時代,自媒體便有實力與其抗衡,資本集團的觸角早已遍布,退一萬步講,連微博技術的開發資本,也來自來資本集團,更何況這些新興的網絡媒體運營商,本身就是資本集團中的一員。
當媒體被資本集團操縱,公心遭到凌辱,私心受到吹捧,自私成為普遍的品質與追求,人們的價值觀將遭到徹底的扭曲……難道話語權真有如此威力?
操縱話語權的意義
同樣是“未婚先孕”,話語權可以讓她成為生活習慣不良的無知少女而讓人唾棄,也可以把她包裝成耶穌之母——圣母瑪利亞而讓人膜拜。你還不能有不同意見……人類所知的生物無性繁殖,不管是自我復制還是克隆,任何人工技術或自然情況,只有可能生下和母親一模一樣的女嬰,而不可能生下男性的耶穌。你敢去西方的教堂爭論圣母瑪利亞為什么會生下男嬰嗎?還沒張口,就被滅口了。
這就是話語權的操縱結果,中國人也稱之為指鹿為馬。
而話語權的構建也并非花錢收買幾個媒體或贊助幾家研究機構這么簡單,這是一項精心操控的巨大工程,絕不是善良、公平心、開放、透明甚至自身的強盛就能拿到的。
因為,奪取永久話語權并不是靠一種公正的權威,而是操縱的技巧:讓我的話語不受阻擋地流向你,而你的話語流不過來。目前這個世界所謂的“擁有話語權”,就是這么回事。在這里。制造認同是雙向的,構建文明自信是在拿掉了對手文明自信的基礎上實現的,使得話語的流向不但不受阻擋,反被欣然接受。
話語的流向是一場精準謀劃的戰爭。在這里,解構對手的“話語平臺”與自建平臺是雙管齊下的,操縱輿論的力量不在于往自己臉上抹金,而在于往對手頭上扣屎盆子!話語的流向絕非信息的“交流”,而自始至終都被視作一場戰爭!
在他們看來這早已不是言論自由或藝術自由的問題,而事關價值判斷權歸于誰手,從價值判斷權還可以引申到藝術定價權,在資本精英階層中,人人都擁有這種自我意識。
價值判斷權直接關系文明的生存,單從經濟上講它也決定了幾乎所有事物的定價權。簡單說話語的流向不光決定一件襯衫、一瓶面霜或一塊手表、一只手袋的定價權,也決定一部文藝作品乃至一個人的定價權。“中國造”的商品雖然質量同等但價格卻遠低于價值,這就是控制世界話語流向的“這只看不見的手”決定的。
普通民眾還遠遠沒有意識到這只看不見的手翻云覆雨的厲害,這只無形而有力的手可以以數年時間,用信息(甚至假信息)接力的方式,將某些產品變得一錢不值。這真是神不知鬼不覺的“打劫”!更可怕的是,話語權的操縱具備極強的隱蔽性,往往輿論的心臟控于他手,自己都無知無覺。
“話語平臺”的背后是巨大財富,除了資本同盟間,輕易是不讓他人分享的,因為這決定了產品的定價權。不斷讓百姓接受某品牌產品技術水平高的信息,就是潛移默化的洗腦,讓其認同該產品貴得有理。產品檔次的提升,質優固然重要,但并不起絕對作用,關鍵在于資本集團是否讓你擠進“話語平臺”。這才是當今世界最殘酷的現實!
話語是操控消費者價值判斷的閘門,此閘門的開啟與關閉,造成的現實結果是:國人愿意花幾萬塊錢買一只法國品牌的皮包,而恰恰是這個皮包,很可能就是made in china,其成本僅需:廉價的當地工資加上更不值錢的動物皮革。兩者之間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南轅北轍的價值判斷?一件尋常物品的價值真有如此懸殊的差異?話語已成為資本集團一夜暴富的核武器。
從上述實例看,話語的流向絕不是自發的,而是把控好的“人工渠”,是有意識的接力和傳遞過程,越是高叫“言論自由”的社會,監控機制越嚴密;這不是一場公平游戲,而是從一開始就設計好了方向。構建自身和解構對手的“話語平臺”兩者缺一不可;這里面更不存在偶然,“從天而降”的餡餅無一例外都落在被挑中的人手里;話語是現代戰爭的標準武器,話語流向事關國家與文明的生死存亡,像打仗一樣需要知己知彼,精心謀劃。
不對等的對抗
無需陰謀,有的只是堂堂正正地占據話語主動權。而且從實力對抗上看,民眾對于資本集團操縱話語權的抵抗能力極弱,只能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對方想傳達的信息,并以此作為生活方式的指導,進而影響一系列的決策與行為:一件商品,貴賤與否的判定不在于成本,而在于品牌價值的原因正是如此。
哪怕是某些洞析真相的民眾,他們的痛心疾首、全力吶喊,也無法對資本集團構成太大的威脅。甚至存在這樣一種可能:這些為民請命者,妄圖以此為通道,一步登天,擠進資本精英圈。正如我們生活中所熟知的大罵貪官腐敗者,一旦進入官場,立馬變身貪官一般。
三、根源 癥結
資本的原罪
資本從出生開始,就帶著原罪。只需要一個觸發時機,就能引起一場劇烈的動蕩。
刪閱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書中提到的那個時代的工廠主在商品中攙假造假的情況,對比當今發生的食品危機事件,令人驚嘆歷史居然有如此驚人的相似之處!產品造假,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國,在其“市場經濟”發展之初也是比比皆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物定的內容和目的”所做出的科學結論,就是當年那些產品做假現象的根源。分析當今食品危機的動機根源,與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得出的結論幾乎完全一樣的。而雖然兩者動機一致,但我們卻沒有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防止產品造假而進行的有效的監督管制。
關于西方原始資本主義初期,工廠主進行產品造假的情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引用了幾個很有意義的事例。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三篇“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中,引用了魯瓦爾·德卡爾《論偽造圣物》的內容。內容是這樣的:
“法國化學家舍伐利埃的一篇論商品‘攙假’的文章中說,他所檢查過的600多種商品中,很多商品都有10、20甚至30種攙假的方法。他又說,很多攙假方法他還不知道,而且他知道的也并沒有全部列舉出來。他指出,糖有6種攙假方法,橄欖油有9種,奶油有10種,鹽有12種,牛奶有19種,面包有20種,燒酒有23種,面粉有24種,巧克力有28種,葡萄酒30種,咖啡有32種,等等。甚至仁慈的上帝也不能逃脫這種命運。”
此處敘述的情況,可謂觸目驚心。
當中還提到一個肥料制假的例子,書中說:“煤煙是碳的一種高效形式,可作肥料,資本主義的煙囪掃除業者是把煤煙賣給英格蘭租地農民。1862年,一個英國陪審員審理了這樣一個案了:賣者瞞著買者在煤煙中攙了90%的灰塵和沙,這樣的煤煙空間算是‘商業上’的‘真正的’煤煙呢,還是‘法律上’的‘攙假的’煤煙。‘商業之友’判決說,這是商業區上的‘真正的’煤煙。原告租地農民敗訴,并且還要支付訴訟費用。”
此外,馬克思還引用了面包攙假的例子。書中注釋道,英國下院“食物攙假”調查委員與哈索爾醫生揭露的情況說,面包廠商在面包制作中,將明礬磨成細粉,或與鹽混合,制成所謂“面包素”。(筆者注:以上內容見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288頁與第289頁)
這些一百多年前的例子在今天讀起來,與當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何異?
對于書中列舉的工廠主的種種劣跡,馬克思的結論是:“不管生產方式本身由于勞動從屬于資本而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生產剩余價值或榨取剩余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物定的內容和目的。”(見本卷第344頁等)如今,距離馬克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環繞我們的周圍,雖然當今主流社會對資本進行了高度的贊美,不幸的是至今我們所接觸到的現實仍然與馬克思一百多年前下的這一結論是完全相符——“資本主義生產的物定的內容和日的”至今仍然沒有任何改變。不僅是食品,其它各類危機發生的原始動因,正是起源于這個“資本主義生產的物定的內容和同的”。
換成當下流行的話:資本的逐利本性使然!
市場的局限
有什么樣的人民,就有什么樣的政府。
——林肯
同理,有什么樣的消費者,就有什么樣的市場。市場是一切欲望的總和。因此,不能說哪一部分欲望更合理。就拿奢侈品來說,固然有某些廠商將其品牌價值夸大的案例,但更多時候是,多數消費者尚不成熟的消費理念:只認便宜不識好歹,特別是對于知識產權的無視,例如原先大街上的盜版橫行,或者是當下的網絡:有多少人愿付費下載音樂?
憤青可能會用窮山惡水出刁民來描述,然而現在中國人比起二十年前,恐怕身家要富裕得多。窮,已經很難被當成借口,用以解釋當下的消費行為。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消費習慣中的占便宜心理。當下營銷學對顧客研究得出的結論——顧客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占便宜,才算道出了真相。
也正是消費者的這種“占便宜”心態作祟,從另一個角度催生了食品危機,很多原先規規矩矩生產正規商品的企業,正是由于消費者的不買帳,逼迫他們只能無下限降低成本,也就從側而聲援了垃圾食品的廠商。畢竟,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跟地溝油飯的價格能一樣么?
那么市場監管者呢?如果簡單地用官商勾結解釋一切,那么官員的抱怨恐怕不會少,市場危機并非由官員主導。面對市場危機,難不成一棍子打死,大家一起回到計劃經濟時代,一切物資全靠糧油票購買?又或者依靠樹典型嚴打么?這招更沒用,早在150年以前,馬克思就強調:“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危險。”
看似易類而食的一次次危機,其實質與道德、文化無關,更與國人素質論扯不上邊,這一切取決于市場的抉擇。市場是人性的總和,市場的惡基于人性驅動,隨之借公關的手段茍活于世,延長最后的壽命。與其指望市場的良心發現,神話公關的作用,不如承認市場的局限性,承認沒有完美的制度。
而且一次次危機,也讓市場逐步完善,消費者顯得愈加的成熟,他們開始認同某些品牌的存在,開始意識到產權的價值。同時也開始掌握一定的話語權,逼迫資本集團做出讓步。
不二家的自首
2007年,日本休閑食品巨頭不二家株式會社(下稱“不二家”)陷入“泡芙門事件”危機。這家百年老店在一次企業內部自檢中,發現公司旗下琦玉工廠在去年11月8日使用過期一天的牛奶制造2000個泡芙并出售,在2006年10月至12月期間,該工廠共發生過8次使用過期牛奶制造了共約1.6萬個泡芙出售。
隨后,不二家向社會公開這一結果,公司總裁藤井林太郎引咎辭職,公司進行內部整改,并主動暫時關閉日本全國范圍內5個制造工廠及所屬的近800家洋果子連鎖店的生產和銷售。僅營業額一項公司每天損失近1000萬元人民幣。
本在忙于迎接百年慶典的不二家不得不考慮賣掉位于東京銀座的總部大樓以解燃眉之急,并向其他公司尋求支援。公司在當年3月底結束的本財年里將大幅虧損已成定局。
在日本等成熟市場,食品安全處罰非常嚴厲。1.5萬名消費者食物中毒以及用進口牛肉冒充國產牛肉騙取政府補貼兩大失誤曾把日本肉食品行業“龍頭老大”——日本雪印食品公司逼上破產之路。在嚴厲的環境下,不二家選擇了自我曝光。
結語
成熟市場并不是口頭上喊著趕英超美就能做到的,主觀上放任自流的后果就是讓危機一次次重演,最終逼迫消費者用腳投票,逼迫企業不得不調整。也許這段時間會讓消費者與商人、官員都感到艱難,但正是一次次的艱難,才能造就市場的成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