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電影年,集體平庸化
幾乎是同一時間,北京時間2012年12月22日,國產片《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超過13億元人民幣,成為最賺錢的中國電影。在該片的強勢拉動下,2012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150億大關,全年票房正向著160億的目標沖刺而去。
同時,2012年前11個月中國故事片產量達到686部,位列世界第三。而中國銀幕總數突破12000塊,僅次于美國。經過連續9年的飛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最重要的電影產地及市場之一。
然而在這一串串華麗的數字背后,卻隱藏著中國電影人的憂慮:伴隨著年初引進政策的放寬,在好萊塢大片有史以來最強烈的沖擊下,2012年國產電影票房甚至沒有拿下中國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50%。
細數2012年的中國電影角逐國際大獎,《白鹿原》聲勢浩大地角逐第62屆柏林電影節金熊大獎,僅獲得最佳藝術貢獻獎(攝影);婁燁的《浮城謎事》僅僅被戛納電影節確定為“一種關注”單元開幕影片。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馮小剛的《一九四二》獲得羅馬電影節青年評審團最佳影片金蝴蝶獎,在國產電影一片暗淡的2012年,帶來了一抹欣慰的光亮。但國產片多產卻集體平庸化的趨勢使得中國電影與奧斯卡漸行漸遠。
至今網上還流傳著一組發黃的老照片,照片上張國榮身穿正裝青春帥氣,當時年僅28歲的鞏俐風華絕代。那是1993年兩人現身戛納電影節時的照片。當年,陳凱歌曾攜兩人主演的《霸王別姬》在摘得金棕櫚和金球兩個大獎之后,勇闖奧斯卡,但最終因一個“誤會”而鎩羽而歸。這曾被認為是中國電影距離奧斯卡最近的一次。
走在沖奧的大路上
對于奧斯卡這個世界電影最有影響力的獎項,中國電影人的追逐從未停止。中國電影人有機會站在世界電影最高獎的領獎臺上,而不再僅僅只是紅毯上的點綴,是過去十年、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中國電影人的夢想。
不過夢想成真何其難,在2001年,好萊塢式的華語電影《臥虎藏龍》一舉贏得了奧斯卡4項大獎后,中國電影連續在奧斯卡征程上折戟沉沙。如今,大多數電影都將目標直指票房,文化價值被拋在腦后。簡單復制好萊塢大片的3D概念、魔幻題材,卻無視其故事好看,制作精良的根本。按照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尹鴻教授的話說:“沒有硬傷的國產片現在幾乎沒有。”
最近幾年,有著奧斯卡情結的中國電影人正在從繁華數字中清醒過來。他們試圖尋找世界電影價值觀的方向,他1門的電影表現著人文訴求和藝術追求,表達著對于社會問題的見解,或者單純抒發個人情感。《人山人海》、《飛越老人院》等作品就帶來了新鮮的創作視角。
從威尼斯、柏林、戛納等幾個影響廣泛的非美國電影節近幾年獲獎作品情況來看,關注現實社會問題,在寫實題材中展現豐富的人性,已經成為世界電影創作的主導價值取向之一。而經過這些年的摸爬滾打,中國的電影人也在試圖融入世界電影的游戲規則和文化當中。高曉松在好萊塢的電影制作規則之下拍出了《大武生》,張藝謀和馮小剛的電影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國際電影人的身影。
但也有人指出,當我們放任地以西方文化來取代自己的審美觀時,正是中國對自己文化不自信的表現。面對西方強勢的電影文化,中國電影何時才能勇敢地自我創新,或許這與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同~個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