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妍
經外周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近年來國內開展的一項護理新技術,因為其具有操作簡捷、安全性高、維護簡單、易推廣等優勢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腫瘤化療患者的治療。如何長期有效地維護導管,預防PICC導管留置期間各類并發癥的發生,保證導管長期有效使用至關重要。品管圈(quality circles,QCC)全稱品質管理圈,是指在工作崗位上為了解決問題,以全員參與的形式,持續不斷地推行管理,提高護理質量的工作方法,從尊重人性出發,使員工自動自發地參與管理活動,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1]。本院于2011年09月開始將QCC活動運用于PICC導管日常維護工作中,明顯降低PICC導管留置期間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少非計劃拔管率,保證導管在有效期內有效的使用。現將具體做法與體會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腫瘤科行PICC置管全程化療的住院患者共272例,男154例,女118例,年齡37~75歲,其中胃癌89例,大腸癌74例,食管癌8例,肺癌31例,淋巴瘤17例,乳腺癌38例,卵巢癌15例,將2011年9月以前置管者歸為觀察組,將2011-09后PICC置管者歸為對照組。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組織,確立課題 全科20名護士組成QCC活動組,其中正副護士長2名、腫瘤專科護士1名,由護士長擔任圈長。活動日期2011年9月至2012年5月,小組每2周組織1次活動,以“降低PICC導管留置期間并發癥的發生率”為探討課題,組織護士學習QCC的特點、活動原則、活動方法,使護士對應用QCC進行質量管理有充分了解。
1.2.2 組織討論,找出PICC導管留置期間出現的并發癥及相關因素 加強PICC導管維護的管理,通過對2011年1月至8月全科PICC導管留置期間出現的各類并發癥的進行分析,設定目標,搜集數據后進行因果關聯分析,得出PICC導管留置期間主要并發癥及相關因素如下:①穿刺點感染或皮膚濕疹:與無菌操作技術要求不嚴格、維護不及時及患者免疫力低下、貼膜過敏、貼膜不透氣等有關。②機械性靜脈炎:與選擇的導管型號不當及材料過硬、導管置入初期、穿刺時異物帶入、穿刺技巧等有關。③細菌性靜脈炎和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與未遵守無菌操作原則、不正確的皮膚消毒、未及時有效的洗手、未及時更換敷料有關。④血栓性靜脈炎和靜脈血栓:導管型號和血管的大小不合適、血管內膜的損傷、PICC導管尖端的位置過淺、腫瘤患者高凝血狀態、活動度及體質有關。⑤導管破裂或斷裂:導管劃傷、高壓注射、不正確的固定等有關。⑥導管異位或滑脫:活動過度、胸腔壓力的改變、疏忽中的導管移位、貼膜固定不牢、患者意外拔出等有關。⑦導管堵塞:藥物存在配伍禁忌、導管中采血或輸血制品及脂肪乳劑等高粘稠藥液、未及時正確有效的沖及封管等有關。
1.2.3 對選定的主題充分分析,制定相應對策,做好PICC護理質量管理。
1.2.3.1 建立PICC維護的專業團隊 團隊成員由護師以上組成,具有豐富的PICC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及豐富管理經驗,經過培訓后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定期進行培訓考核,不合格者實行本輪淘汰制,并完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建立PICC維護護士的培訓考核制度。
1.2.3.2 完善PICC患者的檔案管理 按照醫院統一格式制作PICC患者基本檔案及維護檔案,錄入電腦管理。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置管日期及方法和部位、導管名稱及型號和批號、導管頂端到達部位、留置期間每次維護的時間及方法、并發癥及處理措施、拔管時間等。治療結束拔管后由科室收集統一上交圈長以便定期進行分析整改。
1.2.3.3 進行PICC規范化的管理 PICC置管后的維護與導管并發癥的發生率、導管有效期留置時間密切相關。①注院期間的導管維護:PICC的維護必須是團隊專業成員,每周安排人員定時維護,提供的護理應是統一規范化的護理,按照質量標準嚴格執行維護制度。②帶管出院患者的導管維護:要求患者選擇維護點必須是醫院的PICC護理門診或有PICC維護資歷的醫療機構。③患者的健康宣教:通常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個體化教育及書面和口頭的指導。內容包括知曉導管潛在并發癥的表現及處理;按時維護、日常生活、活動指導等。
1.2.4 做好PICC導管的質量控制 制定PICC維護的質量標準和維護流程,由進行PICC維護人員詳細記錄每次維護時患者及導管的情況,以及治療期和間歇期有無各類并發癥,有無非計劃拔管及其原因等各項評價內容,通過準確的數據收集和統計分析監測流程,根據改進結果不斷完善流程。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總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71;P﹤0.005)。對照組導管置留時間10~321 d,總并發癥發生率為11.8%,共10例行非計劃性拔管。觀察組導管置留時間18~273 d,總并發癥發生率為2.9%,其中3例非計劃性拔管。兩組患者導管留置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開展QCC活動前后PICC導管留置期間并發癥的發生率(n,%)
3.1 開展QCC活動提高了護士的工作積極性 QCC小組是為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突破工作績效而自愿組成的小團體[2],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工作積極性,達到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本科開展QCC活動后,通過定期培訓考核,采用淘汰制,使護士們積極性提高了,工作責任心與滿足感增強了,主動服務及團隊精神明顯改善,科室的凝集力更強了,對患者更有愛心、細心、耐心、同情心,提高護士護理管理的參與意識和工作積極性,提高了優質護理服務質量及滿意度。
3.2 開展QCC活動降低PICC導管留置期間并發癥的發生率 QCC活動以患者為中心的質量管理理念,要求護理工作更有序化、標準化,用科學的方法在工作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護理質量,減少了護理安全隱患。本科開展QCC活動后,強化每日必須對PICC導管局部情況進行細致地觀察與評估,做到及時有效的維護,健康宣教的強化,使PICC置管272例患者導管總并發癥發生率由為11.8%降為為2.9%,非計劃性拔管共10例降為3例,達到有效預防和降低PICC導管留置期間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少非計劃拔管率,保證了導管在有效期內有效的使用,減輕患者痛苦和保護外周血管的目的。QCC在降低PICC導管留置期間并發癥的發生率中效果顯著,有效地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和患者滿意度,是提高護理質量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臨床值得推廣。
[1] 王玉瓊,郭秀靜,雷岸江,等.品管圈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研究.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1):1945 -1946.
[2] 徐倩美,應波,張紅梅,等.血透病人中心靜脈置管感染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實用護理雜志,2001,1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