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作品,用之有道
孤兒作品長期以來一直存在,互聯網的誕生和爆發式應用讓孤兒作品問題越來越突出。網絡環境下,信息傳播的便捷化使得作品的創作、傳播與利用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創作角度而言,互聯網營造了一個開放的創作環境,每一個擁有一臺電腦的人都可以將自己創作的作品發表,創作不再是一種單純的職業行為,創作者也不再是一個特定的個人或組織,作者開始不斷走向草根化。從傳播的角度而言,傳統的傳播方式主要由鄰接權人(信息產業在版權法中的角色)投資進行作品的傳播活動,文字作品依賴出版社、報社和雜志社的出版發行進行傳播,而音樂、影視作品則依賴錄音、錄像制品進行傳播,而在網絡環境下,所有的作品都被一串數字所代表,點一點鼠標,就可以將作品傳送到當前坐在電腦前的人面前,毫不夸張地說,網絡時代就是一個“全民出版時代”。由于創作環境的開放和信息獲取的便捷,數字化作品尤其是網絡內部傳輸的數字化作品沒有任何實際載體,信息的刪除、修改等可以輕易完成,作品信息一旦被刪除或修改,在沒有任何其他技術手段的情況下,權利人的追蹤即無法實現了。而作品的利用規模卻越來越大,最具代表意義的即數字圖書館的建設,數字圖書館建設中孤兒作品問題如同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成為橫亙在新技術面前不得不解決的難題。
面對這樣一些頗有價值卻遍尋無主的作品,如果不加利用,對于文化傳播和繁榮必然不利;但不加限制地隨意利用,對于可能存在的權利人則極為不利。《著作權法》作為一部重在保護私權的法律,如過分忽視對權利人的保護,則與其立法目的背道而馳;但如若過分保護權利人而忽視公共利益,則成為一部喪失群眾基礎的壞法。這種利益平衡,令立法者搖擺不定。各國紛紛在這個問題上出謀劃策,其必要性可見一斑,而很多國家幾易其稿,比如美國,仍然不見相關法律出臺,也足見其爭議性。必要性和爭議性集于一身,讓這個話題日久彌新,引發出越來越多的思考和建議。從強制許可到合理使用,從延伸集體管理到自助授權,或是舊有政策,或是獨具匠心的新手段,合理適度的利用孤兒作品成為制度核心和規制原則。
孤兒作品保護同樣是我國第三次《著作權法》修改的重要議題之一,條款設置幾經修訂,最新的《著作權法修改草案》對孤兒作品僅作了原則性規定。對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原則性規定恐怕仍會給司法者與執法者帶來無法可依或者有法難依之感,若要實現“孤兒作品,用之有道”之宏愿,我們仍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