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述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20周年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邁出改革開放的第一步,開始全面的國際合作。知識產權一詞第一次進入談判代表的視野。對我國來說,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詞匯,一個近乎零積累的領域,但在國際上,知識產權已經存在百年,并已經成為談判桌上彼此要價的重要籌碼。知識產權制度的缺失是我國國際合作談判的第一個障礙,隨即成為我國改革開放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一個制度的建設,知識積累和人才培育是關鍵也是根本,而這兩大任務無疑都要落在高校的肩膀上,北大也無疑成為一線陣地,承思想啟蒙之任,負育人樹才之責。
1986年12月,北京大學成立跨學科的知識產權教學研究中心,成為國內最早的從事知識產權領域教學研究工作的專門機構之一。花文庭教授、周政教授、陳美章教授、鄭勝利教授作為最早一批接觸知識產權的學者,勤勉于學,精耕于做,在全新的知識產權領域上開疆拓土。知識產權教學研究中心的學術研究和積累為北京大學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我國知識產權制度框架的搭建和完善階段,商標法、專利法和著作權法相繼出臺,我國一步步加入相關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知識產權的制度建設漸入正軌,且加速前進。即便如此,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依舊受到其他國家的質疑,美國依據其“301條款”將我國列為“重點觀察國家”,掣肘中美之間的貿易合作。知識產權制度建設的嚴峻性導致大規模的人才需求,為適應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規模化需求,在時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羅豪才教授富有遠見的推動及香港星光傳訊集團董事長黃金富博士的鼎立資助下,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于1993年成立,這是中國高校中第一家專門的知識產權學院。學院實行董事會制度,由北京大學領導,掛靠在法學院,并由董事會監督管理。董事會由17人組成,董事長為黃金富博士;副董事長三人,由時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羅豪才教授、中國專利局局長高盧麟先生、北京大學副校長梁柱教授擔任。知識產權學院院長由時任法律系主任魏振瀛教授擔任,后由法學院院長吳志攀教授擔任;秘書長為鄭勝利教授,主持日常工作。2009年10月,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原董事會決議改董事會為理事會,實行理事會管理、院長執行制。知識產權學院院長由法學院院長兼任,現任為張守文教授;常務副院長為法學院張平教授,主持日常工作。

張守文院長 教授

張平常務副院長 教授

易繼明研究員

劉銀良教授

劉東進副教授

楊明副教授
知識產權學院自成立即開始了全方位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計劃。知識產權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學科,專利、商標、版權甚至地理標志、商業秘密、不正當競爭都可以包容在內,其龐大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基于人才多樣性和緊迫性的要求,知識產權學院設置了不同層次的培養計劃。基于專利領域對于人才的復合型要求,知識產權學院還特別開設了二學位,專門培養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或技術從業人員。知識產權學院于1993年開始招收知識產權二學位和碩士研究生,1999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3年開始招收知識產權方向法律碩士生,2008年開始招收知識產權方向在職法律碩士生,2010年開始面向北大2-3年級本科生招收法學(知識產權法方向)雙學位。截至2012年,知識產權學院累計招收和培養學生1155人,其中知識產權二學位372人,法學碩士165人,法律碩士325人,法學博士47人,在職法律碩士103人,法學雙學位180人,這些畢業生分布于知識產權相關的政府部門、司法機構、企事業單位及律師事務所,承擔起知識產權相關立法、司法、執法及服務工作,對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和完善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撐。
思想啟蒙與傳承與人才培養同樣重要,北京大學作為國內最高學府之一,對一全新領域的知識儲備和傳輸必然承擔最為艱巨的責任。知識產權學院自成立以來,始終參與國家立法與政策的研究工作,承擔多項國家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承擔教育部、司法部、商務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商標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國家廣電總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計劃研究課題,承擔國際組織、國外研究機構、國內外企業的委托研究項目,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學術影響的研究專著和研究報告,培養了一支跨學科、高素質的研究團隊。學院的教師也都成為我國知識產權立法、司法、行政管理部門以及產業聯盟的專家組成員,為許多地方政府的知識產權工作提供知識產權法律咨詢,積極參與并推進中國知識產權研究進程。學院每年舉辦系列學術會議和論壇,注重結合當前熱點問題進行研究討論。學院與WIPO以及其他國際組織、國外大學和同類研究機構始終保持密切合作,定期舉辦知識產權國際會議,互派教授講座、互派訪問學者,互相交換博士生、碩士生進行學術研究。
時光荏苒,北大知識產權學院已歷經二十載,其成長歷程伴隨著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進程,向我國的知識產權大環境不斷輸送人才并供應知識儲備。北大有著傳道授業與思想傳承的肥沃土壤,二十年前,幾位前輩在這片郁郁蔥蔥的園子里插了一根枝條,二十年后,它儼然開滿了整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