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應用數學與經濟系,四川遂寧 629000)
流動性偏好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傳導性影響
劉亮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應用數學與經濟系,四川遂寧629000)
摘要: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認為,投機動機是人們由于有利的購買生息資產(如債券等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或通過利用利率水平的價格變化進行投機。這種流動性偏好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設計有很大的影響。本文分析中國金融市場流動性偏好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數量、預期收益率、產品期限的傳導性影響。
關鍵詞:流動性偏好;投機動機;銀行理財產品
短短數年,銀行理財產品從針對高端投資者的創新金融產品發展為各大行均可購買,覆蓋到所有零售客戶的普及產品,得到了中國老百姓為取得高于傳統銀行存款利率而認知的金融創新。在中國投資渠道不多的情況下,房地產投資資金規模大、流動性不強,股票市場難得景氣,債券市場也不活躍,而銀行金融產品的高信用、高流動性使中國百姓不是存款就是購買期限短、收益高低不同的理財產品,樂于將資金存放到銀行里。銀行將這些理財資金除了投資于貨幣市場的商業票據、短期債、銀行間借貸市場等貨幣市場產品,還投資于風險更高的基礎設施、房地產信托產品等資產,形成保本型的、非保本型的、結構化的、非結構化等類型的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有三分之二不受政府擔保,在缺乏存款保險制度的現狀下,如果市場資金面變化,投資者偏好變化,我們可以用貨幣需求理論“流動性偏好”分析對理財產品的傳導性影響。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人們持有貨幣是出于滿足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喜歡以流動性強的貨幣形式保持一部分財富,所以把人們對貨幣的需求稱為流動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1.1交易動機(The Transaction Motive)
交易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日常交易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因為人們的收入和支出并不是同時進行的。個人或者家庭的收入和支出的時間越是接近,為了交易目的留在身邊的貨幣就越少。對貨幣的交易需求也容易受到持幣成本的影響,即受到利率高低的影響。人們在確定交易所需保持的貨幣時,不僅需要考慮持有貨幣對便利交易的好處,也要考慮到持有貨幣會損失的利息。
一般情況下,利率對出于交易動機的貨幣需求影響較小,人們把交易需求看成是收入的函數而忽略利率的影響。
1.2預防動機(The Precautionary Motive)
預防動機是人們為了預防意外的支付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即人們需要貨幣是為了應付不測之需,如為了支付醫療費用、應付失業和各種意外事件等。雖然個人對意外事件的看法不同,對滿足預防動機需要的貨幣數量有所不同,但從整個社會來說,貨幣的預防需求與收入密切相關。因而由預防動機引發的貨幣需求量也被認為是收入的函數,與收入同方向變動。
1.3投機動機(The Speculative Motive)
人們持有貨幣還可以提供投機性證券買賣之用。投機動機是人們由于有利的購買生息資產(如債券等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或通過利用利率水平的價格變化進行投機。凱恩斯指出,人們心目中有著某種“標準”的利率。如果市場利率高于“標準”的利率,在這種場合下他預期市場利率將會下降,債券的價格將會升高,就會買進債券,以便日后利率下降、債券價格上漲時再賣出債券換回貨幣。反之,如果市場利率低于“標準”的利率,在這種場合下他認為市場利率將會上升,債券的價格將會下降,就會賣出債券換回貨幣。由此可見,出于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是利率的減函數,利率越高,投機性貨幣需求越少,利率越低,投機性貨幣需求越多。
當利率極高時,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等于零。也就是說,人們認為此時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說,債券的市場價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會將持有的貨幣量全部換成債券。
流動性偏好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傳導性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數量規模、產品期限、預期收益率。
當宏觀經濟下滑,能夠進行投資的貨幣持有者資金可投資標的減少。而此時整個銀行體系的存貸資金也會受影響,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由于對投資目標風險的控制而減少,理財產品期限選擇傾向于中長期、預期收益率趨勢下降。有投機動機的投資者基于流動性的偏好,會選擇期限短、風險較高、收益相對高的銀行理財產品和其他投資品。下面我們以一組2012下半年和2013年上半年公開信息資料進行流動性偏好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傳導性影響。
2012年由于6月、7月國央行對銀行存貸款利率進行兩次下調,并減少了國債發行的規模,在5月三年期、五年期國債利率較高的基礎上停發了6月、7月的國債,下半年后續同期限國債發行利率也降了較大的幅度,實施了寬松的貨幣政策。而中國資本市場A股上證指數這半年間從6月2370點大幅跌落到12月4號的1949點,股市投資者大量離場。固定收益證券收益下降和股票權益產品虧損對投機性動機產生了負面預期。那么,同期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產品期限、預期收益率是怎樣的趨勢呢?我們可以根據國內最大的金融理財市場學術機構普益財富的每周和每月的統計數據做一個梳理。
從表中信息看,1-3個月的短期理財產品發行量占總量一半以上,其次是3-6個月的理財產品占比在20%至30%。再對前面2012年年中和下半年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及相關政策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6月和7月下調存貸款利率,股市下跌過程中,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上升,在7月增加了1個月以下產品的發行及發行量,流動性偏好使貨幣持有者對理財市場比其他市場更為關注。隨著8、9月發行的1個月以下短期產品的顯著減少和預期收益率的下滑,發行量減少,對投機性需求者的邊際效應遞減。2012年10月是特別的節日,銀行在減少了其他產品發行規模的下增加了對結構性產品的發行,債券類產品預期收益率有所提高,但是短期理財產品1-3個月期的發行量繼續減少,對風險承受力高的貨幣持有者來講是能承受的投機性選擇。2012年11月,各類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有所上升,3-6個月的產品發行量大幅增加,除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反彈,其他產品預期收益都下調。2012年12月臨近年末,銀行理財產品除了發行數量規模、預期收益率雙增長,1-3個月期限產品大幅上升,對有投機性需求的貨幣持有者這種短期、高收益產品的可選擇性增加。12月初由于資本市場的銀行股板塊股價開始大幅上漲,債券收益預期上升,對更看重機會成本的投資者來說有了吸引力;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傳導性影響是12月逐周發行產品數量減少。

表1 2012年5月到12月的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規模、期限、預期收益的變動統計
2013年的1月到2月下旬,中國A股市場上漲500多點的財富效應將投機性強的部分資金吸引。2013年3月,銀監會發布了《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了理財資金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的限額,此后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不斷下降,年化收益率5%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幾近絕跡。隨著A股市場2月下旬開始逐步走低,主板市場財富效應減退,創業板市場活躍,市場上少量資金在創業板市場操作,其他有解套的股市投資者,還有減少虧損的股市投資者不斷離開A股市場。在資本市場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做空機制下,部分投機者通過大量融資從事活躍板塊的投機性操作,滿足流動性偏好。融資活動使部分銀行資金流向A股市場,造成近期貨幣市場資金緊張程度加深,市場資金壓力傳導到銀行理財產品市場,走低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開始逆轉。
根據2013年上半年普益財富對金融理財市場產品數量、期限、預期收益率的統計,我們依然可以發現流動性偏好對理財產品市場的影響。
2013年5月中下旬以來,受財政存款上繳,國企繳交利稅、新增外匯占款規模大幅回落、債券市場監管加強等因素影響,市場資金面開始收緊。各期限拆借利率持續大幅走高,各期限國債收益率不同程度上行;又臨近2013年銀行業績年中大考,銀行業間的資金爭奪戰明暗進行。基于流動性偏好理論中投機動機的選擇,為吸引更多規模的資金,各類銀行設計的中、短期理財產品收益飆高。不少銀行推出5%以上收益的理財產品后,有更多銀行推出短期理財產品收益高達5.5%,6%三個月的年化收益率理財產品重出江湖。有銀行甚至在年中一口氣推出多款年化收益率在6%以上的保本型理財產品,令不少貨幣持有者動心。這一輪高收益理財,不僅中小銀行相繼推出,連國有大型銀行工行也推出了35天年化收益率在5%、建行推出33天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7.39%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并且很快售完。

表2 2013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的數量、期限、預期收益率統計
6月20日,銀行間市場隔夜利率大漲578.4個基點,最高達13.44%,7天期利率漲292.9個基點,最高達11%;6月27日滬市1天期債券回購年利率高達30.5%,市場資金緊缺可見一斑。這更促使銀行通過發行高利率理財產品收取市場中的資金,以彌補資金缺口。
從季節性因素看,6月是商業銀行考核二季度存貸款規模的時點,存款準備金上繳日臨近,大量理財產品即將到期兌付,外匯占款驟降,給市場資金造成流動性緊張;而短期存款沖規模導致銀行資金更加緊缺,資金成本上升在所難免,也導致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攀升。有些銀行大客戶到半年、年末,出于投機動機,就會將貨幣資金轉到小銀行做貼息高的月末沖量攬儲。
從流動性偏好的角度來說,貨幣持有者對投機機會的選擇會在不同金融市場和其他市場間進行,就是為了預期收益能得到最好實現。銀行針對投資者的流動性偏好設計不同期限、數量規模和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而發行超短期、短期理財產品,風險低、安全性高、預期收益率高于同期限其他投資品,正好滿足了這類投資者的需求。高門檻額度、高收益率的銀行理財產品能使投資者短期投資回報豐厚,有效吸引有投機動機的投資者放棄持有貨幣,爭購銀行理財產品,同時降低短期內銀行體系內資金的流動性緊張。銀行設計理財產品時也要考慮自身對不同期限理財產品的兌付能力,做好風險控制,避免因產品規模和期限錯配不當無法兌付到期產品而帶來自身的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
參考文獻:
[1]楊中華.流動性枯竭引攬儲大戰銀行發理財產品救火[N/ O L].華夏時報(2013-6-21).ht tp://f inance.sina.com. cn/money/bond/20130621/233915877828.shtml.
[2]殷孟波.貨幣金融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3]尼古拉斯·博爾斯特.中美影子銀行:比較與啟示[E B/O L]. 21世紀經濟報道網站(2013-06-22).ht tp://epaper. 21cbh.com/html/2013-06/24/content_68884.htm?div=0.
責任編輯:張隆輝
中圖分類號:F8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094(2013)04-0024-03
收稿日期:2013-06-18
作者簡介:劉亮(1970-),女,四川遂寧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應用數學與經濟系講師,經濟學碩士,金融經濟師,證券從業資格專業二級。研究方向:金融市場,公司金融,個人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