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五指山隧道全長12 207 m,為南廣鐵路第二長隧道。該隧道位于云開山脈東北段,屬中低山區,地形起伏變化較大,谷底與分水嶺相對高差80~200 m,最大埋深407 m,地表植被茂密。
該隧道采用了航片判釋、地質調繪、鉆探、原位測試、EH-4大地音頻電磁法、孔內攝像、綜合測井、水文測井、深孔抽水試驗、放射性測試、巖土及水質分析室內試驗等綜合勘察手段,查明了隧道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特征。
通過1∶2 000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調繪,查明了區內地質構造、地層巖性與層序,對部分巖性分界及構造行跡進行了追索。重點查明區內地表水的分布及性質,以及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等。根據地質調查情況及區域地質資料,布設了一條大地音頻電磁(EH-4)剖面,重點查明地層性質、風化層厚度,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及富水情況。根據地質調繪及物探成果布置鉆孔,在物探異常區及其他巖性接觸帶等需核實的位置布置了深孔6孔,在隧道進出口及洞身淺埋地段布置淺孔7孔,淺孔孔內進行了原位測試,采取巖土樣及水樣。各種試樣分別進行了土工試驗、巖石強度試驗及水質侵蝕性分析試驗;深孔進行了孔內綜合測井、水文測井,同時每個孔都做了抽水試驗及孔內攝像。對加里東期花崗巖取樣做了放射性測試。通過對以上資料的綜合分析和判定,基本查明了隧址區的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為準確劃分隧道圍巖級別提供依據。
隧道穿越的地層主要為加里東期(地槽)廣西運動扶南序列侵入巖,侵入時代為早志留系S1W(塢泥單元)及S1G(高圍單元),侵入巖性為中—粗粒黑云母斑狀花崗巖,以巖基侵入為主,其次為巖株式。K361+301之后為寒武系高灘組及水石組地層,地層巖性主要為千枚巖及石英砂巖。侵入接觸面走向一般為北東向,傾向東南,傾角30°~40°。花崗巖地層與寒武系地層呈侵入接觸關系,接觸產狀變化較大。
隧址區位于北東向高要大斷裂的西側,花崗巖受動力變質作用影響強烈而廣泛,延伸方向為北東向,與區域斷裂構造方向一致。由于各巖體受動力變質強度不一,因而產生的動力變質巖性不同,動力變質作用輕微處產生輕微壓碎花崗巖,較強烈處產生碎裂花崗巖,最強烈處產生花崗糜棱巖和超糜棱巖。隧址在花崗巖區無斷裂穿過,但受強烈的構造作用影響,片理非常發育,片理走向一般為北東向,傾向東南,傾角一般為30°~40°,對隧道圍巖影響較大。花崗巖與寒武系千枚巖、石英砂巖(∈)呈侵入接觸關系,侵入接觸面產狀100°∠70°。
在里程為K361+750附近有一條斷層,經查閱1∶5萬區域地質圖,證實為沙帽崗斷層,該斷層走向為北東向,產狀為300°∠50°,延伸長度約1 km,斷層破碎帶寬約50 m,為正斷層。在洞身段,分布有2處小型滑坡,但距離洞身較遠,對隧道安全影響較小。
本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全年高溫多雨,地表植被茂密、草木叢生,山體自然坡度較大,地質調繪難度較大。針對本工程特點,現場制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調繪方案,即工程地質調繪在依托區域地質資料的基礎上,現場追溯地質界線、地質點,發現新的地質體后再反饋到地質圖上,簡而言之即核對、補充;水文地質調繪工作,主要沿溝谷展開,找尋出水點,量測涌水量,查清地下水儲存、補給、滲流條件等,并取樣做水質分析試驗。
通過調繪完成觀測點84個,其中地貌、地層及構造觀測點74個,水文觀測點10個。查明了地層層序和地質界線,不良地質體、地質構造的性質及分布情況,查明了地表水、地下水分布范圍、流量、儲存、補給條件和水質等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水文觀測點一覽
根據隧道工程設置特點,布設了一條長度為12 400 m的大地音頻電磁剖線,通過探測,在隧道洞身共發現6處低阻異常帶,經推斷和分析,該6處低阻異常帶對隧道圍巖影響較大,設計和施工時應充分考慮(如表2所示)。

表2 物探低阻異常帶一覽
根據地形地貌特征,結合區域地質資料及物探探測結果,有針對性地布設了6個深孔、7個淺孔,共1 458 m。孔內進行了原位測試,并取巖土試樣進行了室內試驗,查清了孔位處地層巖性、不同巖性間的接觸關系、巖土體界面、巖體風化界線、節理裂隙發育程度、斷層破碎帶寬度及破碎帶巖性等情況,通過分析上述情況,可以直觀地掌握隧道通過段地質情況。
勘察過程中,選擇3個深孔進行了孔內綜合測井,即通過聲測井、核測井、電測井和工程測井,達到劃分地層巖性、判斷構造、確定巖體完整性和風化程度,確定含水層部位及含水層間補給關系等目的,同時查明鉆孔傾斜程度和孔底溫度(即隧道洞身開挖時的溫度)。
通過測試,為隧道圍巖級別劃分提供了較為準確的基礎資料,并查明該隧道花崗巖段落自然放射性強度為14.57~38.18γ,自然γ活度為40.8~106.9Bq,為正常背景值,根據《鐵路工程不良地質地質勘察規范》(TB10027—2001),判定該區無放射性危害。通過井液電阻率和井溫曲線反映,隧道洞身無明顯地下水活動。花崗巖特征見表3。

表3 花崗巖特征一覽
根據現場調查,結合鉆探資料及區域資料綜合分析,預測隧道大部分花崗巖地段在枯水季節處于干燥或有少量滲水,寒武系砂巖大部分地段在枯水季節偶有滲水。在豐水季節,地表水量豐富,地下水位升高,隧道涌水量增加。
利用大氣降水入滲法和地下水動力學法來預測隧道涌水量。根據地層巖性結合地質調繪,本隧道涌水量可分為兩段計算,即K352+047~K361+301和K361+301~K364+255。
(1)大氣降水入滲法
①正常涌水量
依據公式:Q=2.74×α×W×A
式中α——降水入滲系數;
W——年降水量/mm,取值1 598 mm;
A——隧道通過含水體地段的集水面積/km2。
K352+047~K361+301,α1=0.15,A1=9.254,經計算Q1=6 078 m3/d。
K361+301~K364+255,α2=0.2,A2=2.954,經計算Q2=2 586 m3/d。
正常涌水量總值Q=Q1+Q2=8 664 m3/d。
②最大涌水量
W取值2 138.8 mm,總值Q=11 596 m3/d。
(2)地下水動力學法
①正常涌水量
依據裘布依理論式:Qs=L×K×(H2-h2)/(Ry-r)
式中Qs——隧道正常涌水量/(m3/d);
K——含水體滲透系數/(m/d);
H——洞底以上潛水含水體厚度/m;
h——洞內排水溝假設水深(一般考慮水躍值)/m;
Ry——隧道涌水地段的引用補給半徑/m;
r——抽水孔出水半徑/m;
L——隧道通過含水體的長度/m。
K352+047~K361+301,K=1.72×10-3m/d,H=207.6 m,h=0.4 m,Ry=500 m,r=6.5 m,L=9 253 m,經計算Q0-1=1 390 m3/d。
K361+301~K364+255,K=1.78×10-2m/d,H=170 m,h=0.4 m,Ry=500 m,r=6.5 m,L=2 954 m,經計算Q0-2=3 079 m3/d。
正常涌水量總值Q0=Q0-1+Q0-2=4 469 m3/d。
②最大涌水量
依據古德曼經驗公式
Q0=L×(2π×K×H)/In(4H/d)
式中Q0——隧道通過含水體地段的最大涌水量/(m3/d);
K——含水體滲透系數/(m/d);
H——靜止水位至洞身橫斷面等價圓中心的距離/m;
d——洞身橫斷面等價圓直徑/m;
L——隧道通過含水體的長度/m。
K352+047~K361+301,K=1.72×10-3m/d,H=201.1 m,d=13 m,L=9 253 m,經計算Q0-1=4 873 m3/d。
K361+301~K364+255,K=1.78×10-2m/d,H=163.5 m,d=13 m,L=2 954 m,經計算Q0-2=13 779 m3/d。
最大涌水量總值Q0=Q0-1+Q0-2=18 652 m3/d。
綜合以上三種方法,該隧道正常涌水量取8 664 m3/d,最大涌水量取18 652 m3/d。隧道開挖過程中,經現場量測,該隧道涌水量為0.11~0.2 m3/s,即為9 504~17 280 m3/d,與設計預測值較為接近。
綜合上述各種勘察手段的成果,并考慮地下水影響、隧道結構物的設置情況等,做出隧道圍巖級別劃分判定,見表4。

表4 隧道正洞圍巖分級一覽
經隧道施工開挖驗證,僅有少量圍巖級別跨級調整,未引起Ⅰ類變更,故本次勘察手段選擇較合理,勘察成果較科學。
[1]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鐵路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7
[2]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鐵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7
[3]樓文虎,舒磊.中國第一座特長越嶺隧道-西康鐵路秦嶺隧道[J].鐵道工程學報,2005(增刊):18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