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雨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29)
城市更新,是一個動態的、多樣化的城市有機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它是一種在科學預見的基礎上,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造活動,是解決城市發展根本矛盾的主要手段。它一方面反映了城市發展中空間規劃組織及建筑和福利設施的完善過程,另一方面城市更新是一種物質成果,反映了當時的建筑和福利設施狀況。總之,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的一種形式。
1858年8月,在荷蘭召開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討會上,對城市更新作了有關說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對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圍的環境或出行、購物、娛樂及其他生活活動有各種不同的期望和不滿;對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對于街道、公園、綠地和不良住宅區等環境的改善有較高要求,并對形成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美麗的市容抱有很大的希望。包括所有這些內容的城市建設活動都是城市更新。其中,城市道路更新因其影響范圍較大,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工程。
重建是將原有道路予以廢除,在原址上或另選線路進行重建。重建是一種最為完全的更新方式,但這種方式在城市空間環境和景觀方面、在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的變動方面最為激進,耗費最大,可能產生有利和不利的影響。同時在工程投資方面也更具有風險,且進行緩慢,容易遭受阻攔,因此只有在確定沒有其他可行的方式時才可以采用。
改建是對道路的全部或一部分予以改造或更新,使其能夠繼續使用。改建的方式比重建需要的時間短,也可以減輕對周邊居民的影響,投入的資金也較少。這種方式適用于需要更新但仍可恢復并無需重建的道路。改建的目的不只限于防止其繼續衰敗,更是為了改善道路的使用功能,提升地區的生活環境。
擴建是在原有道路的基礎上進行路面加寬建設,以適應日益增大的人流、車流,滿足人們的出行要求。道路擴建分為單側加寬、雙側加寬、啟用備用車道等。擴建是利用現狀道路適應需求變化的一種道路更新方法,需要在原有道路建設初期就預留相應用地,否則需要對道路沿線居民進行搬遷安置,工程量較大,且影響居民生活。
保護適用于建成區的大多數區域。城市道路維護相對簡單,如果維護得好,重建、改建就可大為減少。這種方式也最為緩和而靈活,耗費量最低,對居民影響很小,屬于預防性的措施。城市道路并非越寬越好,合理的交通設計也能緩解甚至避免車輛擁堵,法國老城區的道路交通組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國外城市道路更新多以城市更新為背景,城市更新則與城市發展的過程密切相關。隨著城市化、郊區化、逆城市化、城市組群的階段性發展,國外的城市更新方式也從以開發商為主導的大規模的劇烈的推倒重建方式,轉向小規模的、分階段的、主要由社區自己組織的循序漸進的更新改善。如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更新思想已成為社會共識。
目前我國城市道路更新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3.1.1 大量重復建設
我國目前的城市道路更新多數是對原有道路進行“縫縫補補”,在沒有對路基進行必要的維護的情況下,僅對路面進行修補,因此常出現“三天一小補,五天一大修”的情況,越是交通繁忙的路段越是如此。車流量大的老舊路段,常出現裂縫、坑洼等現象,頻繁的維修不僅浪費資源,也給人們的出行帶來極大的不便。
3.1.2 特有風貌正在消失
城市道路更新過程中,由于施工、管理較為粗放,原有樹木很難回植,城市中富有特色的“梧桐大道”、 “銀杏大道”等景觀逐漸消失,人們記憶中的老街道不復存在,從而使居民對所居住的城市和環境產生了一種陌生感。城市道路的不斷更新,伴隨的竟是道路識別性、特征的不斷喪失。
3.1.3 城市的文脈被切斷
城市道路更新中還存在一種“過度超前”的現象。出于多種考慮,規劃者在人流、車流量大的城市道路更新中常常設計過寬的道路。實際情況是,車流擁堵問題不一定得到解決,人流卻急劇消失,降低了地區的人氣和吸引力,割裂了城市地塊之間的聯系。
城市道路更新中出現這些問題,首先是我們在面對這種大規模的、頻繁的城市道路更新和建設時,從認知心理到理論研究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更新理念、價值觀、更新方式以及保護、利用、發展模式等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國民甚至規劃設計師也沒有形成共識。因此在城市道路更新中缺少應有的引導、促進、監督、制約,造成了不少失誤和浪費。少數人的“急功近利”和“唯GDP論”也給這一問題火上澆油。歸納起來,我國城市道路更新現狀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3.2.1 理論和觀念落后
我國在城市道路更新的理論研究方面投入低、研究成果少,國外經驗又很難直接應用,因此在城市道路更新的理論構建上整體比較落后,缺乏一套完整的能指導具體實踐的理論體系。陳舊、落后的城市道路更新觀念,把城市道路更新簡單地理解為重新建設,僅強調硬件的更新和容量的擴大,缺乏有機的、連續的更新理念。而且公眾普遍缺乏城市道路保護意識,且在傳統風貌、城市特色的認知程度上存在較大差距,意見難以統一。
3.2.2 方式原始
目前城市道路改擴建過程中采取的最普遍方式是大拆大建,這種粗放的更新方式,很難談到保護。城市道路更新過程中,有保留價值的建筑、設施、古木等景觀逐漸消失,城市的歷史被抹殺,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和標志也隨之消亡。例如,國內大多數城市原來都有梧桐大道,如今只剩下南京、青島等少數幾個城市留有部分此類街道,它們現在都被視為寶貴的遺產,成為城市特有的風貌。
3.2.3 急功近利
在這種大規模的、快速的城市道路更新改造中,許多人頭腦發熱、心浮氣躁。官員通過城市道路更新追求政績,開發商追求利潤,公眾參與意識差,所以道路不斷被拓寬,城市肌理被粗暴破壞,社會化網絡被全面沖擊。原先人氣旺盛的地方逐漸冷落,而原有居民在沒有完善的過渡措施和系統設施配套的情況下,被“驅逐”到城市郊區去,造成開發單位與居民矛盾對立,沖突增多。
城市道路更新的意義應該更接近于城市道路功能升級,即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在對交通量、經濟、社會、環境等綜合效益評價的基礎上開展的城市道路配套升級改造,是在統籌規劃、全面整理和綜合開發的原則指導下,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城市改造活動。因此,它比一般的街區整治意義更為深遠。
1961年,美國人簡·雅各布在她的《美國大城市生與死》一書中尖銳地批判了大規模城市改造,認為此舉缺少彈性和選擇性,排斥形式多樣的中小商業,是對城市多樣性的嚴重破壞。她說: “大規模改造只能使設計師血液澎湃,使政府官員和地產商血液澎湃,而廣大市民總是成為犧牲品[1]”。作者最后指出,必須改變對翻天覆地劇烈變化的追求,形成一種連續的、逐漸的、復雜的和精致的變化。
現代城市中,人的尺度感在城市空間設計,特別是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已成為首要關注的焦點。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是可持續發展全球戰略在城市更新上的延伸。城市道路更新的有效方法是在更新規模上的節制,在對城市道路歷史文脈繼承與發展上的平衡,在創造城市空間上尺度適度的把握,在城市經濟與形態演變上的穩定求變。對于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大城市,改建采取“以小為美”的原則,分階段、分時間、分地點、分性質地有機更新。對于城市中歷史文化街區的道路更新,應保護其文化肌理,利用其文脈優勢,提高當代人生活的文化質量。保護,意味著用合理的城市空間善待當代人的現實生活,意味著更好地發展。節制、平衡、適度、穩定是城市道路更新的方針。
簡而言之,未來的城市道路更新,意味著不再提倡宏大的設計,不再依賴巨額的資金投入,不再以浩大的聲勢鏟平舊街道、舊城區,而是在盡可能保持城市傳統風貌與風格、盡可能維持城市居民生活習慣的基礎之上,通過小規模的、細致的、持續的除舊布新,實現城市道路點滴累進式的更新。顯而易見,城市道路更新追求的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追求的是各城市微觀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追求的是在保持城市多樣性的前提下,實現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和諧。
[1]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金衡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2]Collins R C,Waters E B,Dotson A B.舊城更新——美國都市成長政策與史跡保存[M].邱文杰,陳孫進,譯.臺北:創興出版社,1997.
[3]黃勇.“中國城市更新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綜述[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3): 57-59.
[4]K A oberston,胡紋,段永輝.美國城市中心區的改造策略[J].國外城市規劃,1998,(3):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