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雨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29)
城市綠地生態網絡(Urban Greenspace Network),是通過綠地斑塊、廊道等形式,將公園、街頭綠地、苗圃、自然綠地等組成一個自然、高效、多樣、有一定自我維修能力的動態平衡的綠色結構體系。城市綠地生態網絡是一種應用景觀生態學,旨在從空間結構上解決城市的環境問題。
城市綠地生態網絡以城市綠地空間為基礎,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恢復景觀格局、提升城市景觀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城市綠地生態網絡的構建,重點不在于建設范圍的擴大,而是要通過整合傳統與現代園林綠化的內容,從時空上貫穿城市的發展歷史。因此城市綠地生態網絡不僅能發揮傳統綠地系統的作用,還與城市開放空間和游憩系統等在一定程度上重合,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
3.1.1 凈化空氣,維持碳氧平衡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周圍環境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同時,樹木能大量減少空氣中的灰塵和粉塵。樹木吸滯和過濾灰塵的作用表現在兩方面:
a)樹林枝冠茂密,具有強大的降低風速的作用,使風速減低后氣流中攜帶的大粒灰塵沉降下來;
b)有些樹木葉子表面粗糙不平,多絨毛,分泌粘性油脂或汁液,能吸附空氣中大量灰塵及飄塵[1]。
3.1.2 調節氣候
植物具有蒸騰作用,可從周圍環境吸收熱量,從而使環境溫度下降。同時,使水分從植物流向環境,增加環境濕度[2]。
3.1.3 蓄水保土,凈化土壤
林木的枝、干和葉均能攔截雨水,減緩雨水對地面的直接沖擊,減少土壤流失和地表徑流,讓雨水緩慢滲透到土壤中去,貯蓄起來變為凈水。同時,大量絮結的草坪草須狀根系能吸收和降解溶雨水中的酚、氰、鉻和鋅等有機化合物,使含有毒害物質的雨水得到過濾和凈化,減少了毒害物質對土壤水的危害[3]。此外,大量的好氧細菌分解有機物,既凈化了土壤,又增加了土壤養分。
3.1.4 降低環境噪音
綠色植物葉叢具有一定的吸音作用。噪聲波投射到樹木枝葉上,生長方向各異的葉片能反射聲波,使得噪聲強度減弱。
3.1.5 滅菌效應
綠色植物可減少空氣中細菌的數量[4]。城市中綠化區域與未綠化街道相比,空氣含菌量減少85%以上。
作為一個系統,城市綠地生態網絡通過城市氧源地斑塊,即各種尺度的綠地,釋放氧氣,維持城市的碳氧平衡,通過各種類型的廊道,即河流、林帶等,為城市輸送新鮮空氣,從而達到緩解熱島效應、改善城市氣候和提高環境質量的目的。
城市綠地生態網絡的生態功能主要表現在保留相對完整的自然綠地為野生動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環境,設置必要的生態廊道維持生物學上的交流,保持城市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單元參與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循環中,使本土生態系統更加健康、安全。其中,網絡的整體性和連接性是發揮生態功能的重要保障。
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是人類的天性。城市綠地生態網絡直接與城市的舒適感受以及美學體驗相聯系,從視覺、心理和生理上為城市居民提供舒適、安全、放松感受以及審美愉悅等。
近年來,全國各大城市建立了許多特色公園,大大增加了城市景觀生態系統的異質性,提高了城市生態網絡的完整性。城市生態網絡的建設滿足了城市居民對自然的需要,提供了一個緩解喧囂環境的空間,有利于城市居民身心的放松,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城市綠地生態網絡可以作為學習鄉土植物和動物物種、生態系統、生態過程和保護科學的戶外教室,為城市居民提供野生動植物觀測、實驗和學習自然、地理、歷史和文化知識等環境和人文教育的場所,有助于人們形成理解與尊重自然的意識,加深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
同時,城市綠地生態網絡中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和自然地理要素,使其具有高度的景觀美感和吸引力,從而為美學教育的開展提供了保證。
在區域內保護和建設城市綠地生態網絡有助于該地區經濟的發展。城市綠地生態網絡可以為商業和工業提供良好的機會,幫助塑造城市形象。同時城市綠地生態網絡聯系了城市和郊區的土地利用,有助于城鄉溝通,促進城鄉社會、經濟的發展。
城市綠地生態網絡各功能相輔相成,共同作用,為城市帶來極大生機與活力。
廊道在城市綠地生態網絡中具有重要的連通作用,是各種生物流、信息流傳遞的通道,是衡量綠地生態網絡效率的重要指標,是綠地生態網絡功能的重要載體。
廊道可以傳遞生態斑塊中產生的大量氧氣,促進城市空氣交換,改善城市小氣候,提升環境質量。通過廊道構建連續的城市綠地生態網絡系統,能夠保護和恢復城市生態過程,保障城市生態安全。足夠寬度的交通型綠廊還可以明顯降低交通運輸帶來的噪音,為城市居民提供相對安靜的生活環境。
生物在不同時期需要利用不同的生態斑塊,廊道能將各個生境島嶼連接在一起,特別是在與較大的自然斑塊連接后,能夠減少甚至消除景觀破碎化給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影響,提高野生生物多樣性。通過構建整體連續的綠地生態網絡,能減輕高度城市化帶來的景觀破碎、生態割裂等方面的影響,達到提高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人們戶外游憩活動的需求持續增加,高連接度和高可達性的綠地生態廊道為人們提供了戶外娛樂活動和健康活動的機會。人們通過綠地生態廊道能采取步行、騎車等簡單途徑抵達目的地,增加了接觸自然的機會,增強了放松身心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生活質量。城市綠地生態廊道還能為散步、慢跑、挑戰極限等活動提供場所、創造良機。
廊道還可以將城市綠地生態網絡中那些具有保護意義的公園、遺址、風景名勝區等進行連接,并結合旅游、游憩系統的規劃,建設具有復合功能的綠地生態網絡,從而構成城市獨特的風貌特色。
城市綠地生態網絡規劃的目標是在擴大規劃范圍,拓展城市綠地功能、概念的基礎上,將城市周邊地區生態價值較高的綠地類型納入城市綠地范疇,并按照生態學理論將其與城市中的綠地相連接,形成以自然保護為主要目標,并兼顧多種社會、文化、經濟功能、多尺度、多功能復合的城鄉一體化綠地生態網絡體系。道路作為城市的骨架,溝通市區、連接城鄉,是城市綠色生態廊道的天然依托。注重城市道路景觀建設,可以在集約利用土地的情況下,較大程度地發揮城市綠色生態廊道的作用。其主要途徑如下。
植物具有凈化空氣、增加濕度、降低噪聲等作用。道路兩側的林蔭道除了自身產生的氧氣外,還能大量輸送郊區的新鮮空氣,加速城市空氣更換,維持城市健康。同時,植被能減少道路上車流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數據表明,在用地受限的條件下,單側雙排樹就能取得較好的防風隔音效果。條件許可時,設計喬灌草結合的林蔭道將使生態綠色廊道的功能大大增強。
道路具有重要的交通功能,是周邊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依托道路建設集休閑、娛樂、公共服務于一體的復合生態廊道,不僅能滿足居民的出行需求,還能滿足城市居民親近自然的需求,達到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的目的。道路復合生態廊道還能將城市的歷史文化建筑(區)保護、城市居民休閑游憩緊密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構建綠地生態網絡的另一途徑。
街頭綠地、路側公園等不僅能放大廊道效應,還能給使用者帶來更加豐富的感受。在滿足可達性、連續性、功能兼容等原則的前提下,考慮“點、線、面”均勻分布、服務半徑滿足等需求,因地制宜,盡量增加節點式道路景觀設計。
目前,我國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是在道路主體規劃完成后進行的補充性設計,是一種被動的補償式設計。道路景觀設計應積極介入到城市道路布局規劃中,從線路選擇上就開始考慮生態廊道的作用,為道路景觀爭取更優的線路、更多的空間,從而發揮城市綠色生態廊道更大的功效。
[1]羅云皓,王新建,李曉閣,等.城市綠地系統的景觀生態功能及問題[J].河南林業科技,2004, (1): 36-37.
[2]張明發,嚴平,黃雅麗,等.合肥城市綠化的氣候效應[J].安徽農業科學, 2007,(19): 5836-5837.
[3]王娟,藺銀鼎.城市綠地生態效應[J].草原與草坪,2004,(4): 24-27.
[4]夏更壽,王加真,劉守賢.居住區綠地規劃設計與景觀建設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5,(2): 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