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妹 姚素媛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廣東佛山528041)
石灣陶塑藝術,是嶺南民間藝術之奇葩,早已名揚神州,聲播海外,被人們譽為“東方明珠”。清代初期,著名學者粵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說:“石灣之陶遍二廣,旁及海外之國。”范端昂的《粵中見聞·缸》中也記載:“南海之石灣善陶……各級工巧,通行兩廣”,印證了當時石灣陶塑的興旺。
石灣陶塑瓦脊是石灣陶塑的分支,歷史久遠,據考古研究,唐代石灣醬黃釉高身陶壇頂部陶屋飾就有魚形脊吻,表明這一時期的嶺南建筑就已經用陶塑瓦脊進行裝飾,宋、元時期,陶瓷業在社會消費時尚的推動下得到空前發展,從事陶瓷制作的窯場遍布全國,陶塑瓦脊品種不斷增多,造型、款式日益翻新。明、清時期是石灣陶塑瓦脊的全盛時期,特別是清代,涌現了文如壁、英玉、美玉、均玉、吳岐玉、黃古珍等行業知名的瓦脊名家。最著名的是文如壁,他心靈手巧、才思敏捷,擅于工程設計和指揮制作,最先將陶塑瓦脊人物應用于建筑主體,開創了陶塑人物裝飾于建筑的先河。從此以后,陶塑瓦脊突破了以往只用于屋脊飛檐邊角的局限,大屏的戲劇人物群像、亭臺樓閣和花木山水景物構成了建筑主體的正脊,廣泛流行兩廣、港澳和東南亞的宗祠、廟宇、書院等地。石灣陶塑瓦脊不受官窯的約束,創作自由、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雅俗共賞,是陶瓷藝術、雕塑藝術和建筑藝術三位一體的造型藝術,既起到了建筑美化裝飾的作用,又具有防水、防曬的功能,是嶺南民間風情的又一體現。
石灣陶塑瓦脊有其自然發展的歷程,同時具有深厚的文化淵源,自始至終受到嶺南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民風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塑造出具有自身獨特的風格和地方特色,成為嶺南建筑裝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查閱資料和走訪佛山周邊地區,發現嶺南傳統建筑陶塑瓦脊在國內保存比較完好的為佛山祖廟、廣州陳氏書院、三水胥江祖廟、德慶悅城龍母祖廟和惠州羅浮山沖虛古觀五處(不包括港澳臺)。其中佛山祖廟現存陶塑脊飾13條(均為清代原作,6條安裝于屋脊之上,7條陳列于大院內);廣州陳家祠現存陶塑脊飾11條(均為清代原作);三水胥江祖廟現存8條(其中清代原作2條,其余6條為1991年與1992年重塑);德慶悅城龍母祖廟現存l0條(其中清代原作6條,其余4條為1985年、1990年、1992年與2005年重塑),惠州羅浮山沖虛古觀現存清代陶塑脊飾1條。
2005年,政府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政策,代表了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2006年3月,廣東省人民政府依據上述兩個文件的指導精神,下文將“石灣公仔”陶塑藝術收入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石灣陶塑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9月,佛山市博物館聯合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成立了“石灣瓦脊”專題研究小組,進行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2007年6月成立“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007年,陶塑大師劉澤棉先生被國家文化部確定列入廣東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傳承人名單。后續又有石灣陶塑大師黃松堅、廖洪彪等成為該項目的傳承人。至今還在一線從事石灣陶塑瓦脊創作的人已經為數不多了,龐文忠是比較突出的一個,他從石灣陶塑各前輩身上繼承了傳統石灣公仔人物創作技藝,為其瓦脊創作奠定了基礎,當接到瓦脊項目時,他從圖紙設計到作品的整體布局、制作方法、釉色的搭配等方面進行認真把關,嚴格把握好整體效果,被劉澤棉稱為“石灣陶塑瓦脊第一人”。
2.3.1 石灣陶塑瓦脊技藝面臨失傳的困境
石灣陶塑瓦脊技藝是清代各陶塑名家苦行修煉的結果,這種傳統的技藝形成有許多道工藝步驟,如構思創作、選料、泥料煉制、成形、裝飾、施釉、燒窯、出窯等,每一道工藝都有嚴格的要求,這就需要從業者多年的磨練方能具備該方面的技能。現在80后、90后的年輕人對此熱情不高,能以此為終身職業的更是鳳毛麟角。再加之現代建筑的沖擊,陶塑瓦脊的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小,因此石灣陶塑技藝的傳承岌岌可危,即將面臨失傳的困境。
2.3.2 創新與發展的問題
陶塑瓦脊大多裝飾于嶺南傳統建筑的屋脊上,從現在的市場看,其業務范圍也僅限于對古建筑的修復和仿古建筑的裝飾,因此如何將石灣陶塑瓦脊融入現代社會,讓現代人不僅了解這項民間藝術,還能參與進來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使石灣陶塑瓦脊呈可持續狀態積極發展,這是目前面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文件中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其核心概念是“傳承”,根本目的是“保護”,讓有價值的文化遺產能不斷地延續下去。在當代環境下如何保護和利用石灣陶塑瓦脊,使其重新煥發生命力,不但是傳承人面臨的問題,也是各級政府和有識之士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在對石灣陶塑瓦脊生存現狀進行調研后,初步探討其保護與傳承對策:
近百年的文化遺產保護告訴我們:法制是關鍵。要想取得文化遺產保衛戰的最終勝利,必須從上至下,建立起一支由政府、社團組織以及科研機構等共同組成的文化遺產保護隊伍。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和民間社團組織和科研機構的共同參與,共同組建一種彼此協作的管理模式,有效地調動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性,為文化遺產保護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貫徹國務院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方針,急需制定關于石灣陶塑瓦脊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門法律。建立和完善石灣陶塑瓦脊的保護制度,明確職責和分工,確定具體的保護體制和法規,將保護石灣陶塑瓦脊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當地政務工作政績考核中,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全面提高全民法律保護意識并逐漸完善立法保護機制。
認定機制包括調查、認定、建檔等,對石灣陶塑瓦脊的保護和傳承首先要由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對各地的陶塑瓦脊現存狀況和傳承人情況進行普查工作,這需要其他各地工作人員的密切配合,全面了解傳承狀況,理清傳承譜系、傳承路線,同時對石灣陶塑瓦脊的創新與發展狀況進行全面調查。認定各門類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建立傳承人、傳承譜系數字檔案,為后續工作的延續性提供方便。這一點或許日本的“人間國寶”政策能給我們一些啟發,1950年日本首創“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保持者制度”對于傳統技藝有特殊貢獻的人就能榮獲“人間國寶”殊榮。如2003年7月,日本全國認定了10名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能保持者,這個制度設立半個多世紀以來,至今已認定360多名“人間國寶”。
此外,資金投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的重要前提。國家也在加大這方面的投入,但是如何根據需要增加投入并合理利用,各地方政府應該建立比較穩健的投入機制,形成專項經費配套機制,增強傳承人信心,使石灣陶塑瓦脊技藝傳承質量得到保障。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們的行為都有一定的動機,而動機又是由需要決定的,需要是人類行為的原動力,滿足需要能激發人們在工作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石灣陶塑瓦脊的傳承人,我們需要從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大的方面肯定他們的貢獻,解決傳承過程中的實際困難,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使之更加努力地為石灣陶塑瓦脊的傳承服務。
3.3.1 傳承人的激勵與培養
口傳心授的師徒制培養一直是石灣陶塑瓦脊最傳統的傳承方式。清代瓦脊市場需求量大,社會興起裝飾廟宇祠堂,各個陶塑瓦脊名家店號都有自己的絕活,師徒傳承因此也得到了普及。而到現代,由于市場商業化的沖擊、人們欣賞觀念的變化以及現代建筑形式占有量的不斷增加,石灣陶塑瓦脊的市場需求大大減少,從業人員大多為了生計不得不另謀生路,師徒傳承方式岌岌可危。在采訪龐文忠大師的時候,他談到沒有帶徒弟,如今來石灣美術陶瓷廠工作的基本上都是正規美術學院畢業的學生,工作室都是隔開的,缺乏一起學習和研究的氛圍。從龐大師無奈的表情中讓人擔憂這項傳統技藝是否能完整的傳承下去。鑒于此,對于石灣陶塑瓦脊技藝傳承,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激勵與培養政策,學習日本的做法:日本對于傳統技藝傳承人都支付特別扶助金,鼓勵傳承者不斷提高自身技藝和悉心培養傳承者。政府的激勵與培養政策能激發民俗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積極性,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和社會團體參與到這項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中,為陶塑瓦脊傳承事業的有效傳承而努力。
3.3.2 大眾保護和傳承意識的培養
石灣陶塑瓦脊根植于民間,因此除了國家工作人員和傳承人以及民間人士、社會團體,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保護意識,形成民俗文化遺產不斷傳承的觀念。首先,學習荷蘭在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荷蘭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十分注重原真性,將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巧妙地結合起來,在原產地陳列展品,并有人現場演示和教學。石灣陶塑瓦脊藝術如能每年規劃出面向大眾講座,并設置現場演示,配備高清晰度的實物照片展覽,一定能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參與,從而使石灣陶塑瓦脊藝術不再成為少數人欣賞談論的焦點,走上大眾傳播的路線。
其次,讓石灣陶塑瓦脊走進課堂。要調動年輕人學習的積極性,最好的方法是讓石灣陶塑瓦脊藝術走進學校、走進課堂,佛山本土有多所高校,如佛山科技學院、廣東職業技術學院等,這些高校都開設了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石灣陶塑瓦脊以課程的形式走進課堂,聘請石灣優秀的陶塑瓦脊傳承人為學生們授課,讓青年學子們能充分了解這項藝術,好好研習,傳承中發展創新,讓石灣陶塑瓦脊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得到長久的發展。
科研機制設置能為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持續研究提供保障。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本專門撰寫石灣陶塑瓦脊的書,在相關石灣陶塑的書籍中,對陶塑瓦脊的闡述基本上都是簡略的、零星的,缺乏組織性、系統性。因此,石灣陶塑瓦脊科研機制的設置顯得尤為迫切,科研的形式有很多種,如專著、課題、論文等,通過一定的鼓勵政策,吸引傳承人和愛好者積極參與,以系統的科研形式保護與傳承石灣陶塑瓦脊。此外,還可以采取研討和論文評比的形式,優秀的科研成果應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并結集出版,以充分調動科研隊伍的積極性。
監督管理是石灣陶塑瓦脊傳承機制中重要的要素之一,監督管理可以設置績效評估來達到目的。績效評估可分為幾個方面進行,首先是對傳承人的評估,每年評估該傳承人帶徒授藝情況、上課活動的規模及技藝傳承的效果。其次,是對國家專項經費的使用情況進行評價和審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項經費必須專款專用,落實到人,只有把握好這一點,才能保證此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再次,對國家文件執行程度、可操作性進行評價。最后,相關專業人士對于石灣陶塑瓦脊的關注度進行評價,包括各種媒體的報道、科研論文發表狀況、大眾了解程度等。
石灣陶塑瓦脊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當下的文化選擇與文化發展。在現代化、城市化起主導作用的當代社會,文化旅游業的開發是陶塑瓦脊的另一生存空間,如廣州番禺寶墨園、香港荔枝灣公園等旅游景點近年來都定制了陶塑瓦脊,以增添景點的古典文化感染力,并獲得文化增值。
陶塑瓦脊繼承與發展還可與其他產業掛鉤,如將陶塑瓦脊的形式運用于現代家居裝飾,提取其中的故事場景或動物、人物形象做成掛飾,可根據風格需要裝飾于特定的空間,或將陶塑瓦脊引入現代包裝設計,如與酒的內包裝相結合,提升其文化品位,創造出既有實用功能,又有收藏價值的包裝形態,刺激更多普通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總之,只有想多種方法將石灣陶塑瓦脊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它的發展空間才能不斷擴大。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石灣陶塑瓦脊的保護與傳承機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只有在政府的倡導下制定科學的保護與傳承機制,尊重其傳承方式,開拓傳承面,并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的相關政策,石灣陶塑瓦脊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未來,石灣陶塑瓦脊一定能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成為大眾喜歡的藝術形式,得到長足的發展。
[1]屈大均.廣東新語[M].中華書局出版.1985.
[2]鐘汝榮,史鑫.石灣陶塑[M].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
[3]林明體.石灣陶塑藝術[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4]劉孟涵.石灣公仔[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5]胡繼云.傳統武術拳種傳承人保護機制研究[D].2010.
[6]曹金燕.非物質文化視野下石灣陶塑瓦脊[D].2010.
[7]周彝馨,呂唐軍.嶺南傳統建筑陶塑脊飾及其人文性格研究[J].中國陶瓷.2011(5):38-39.
[8]http://www.fsheritage.com/zh-CN/index.php,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