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紅,張近波,許國斌,蔡建華,江雪花
研究表明肥胖者哮喘的發病率明顯增加[1],而減肥則有利于哮喘的控制[2],故認為肥胖與哮喘之間關系密切。重癥哮喘是哮喘的危重形式,與輕、中度哮喘有著明顯的差別[3]。然而,重癥哮喘與肥胖之間的關系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探討肥胖與重癥哮喘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的關系,進一步研究肥胖對哮喘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重癥哮喘患者274例。重癥哮喘診斷標準[4]:(1)哮喘嚴重持續,發作頻繁;(2)頻繁的夜間哮喘癥狀;(3)因哮喘體力活動受限,言語不流利;(4)最大呼氣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60%預計值,變異率>30%。符合上述4項中的1項即可診斷為重癥哮喘。
根據患者的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將其分為正常體質量組(BMI<25 kg/m2,196例)、超重組(25 kg/m2
1.2 方法 詳細記錄各組患者的人口統計學指標(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嗜好、家庭地址、聯系電話等)、病史(哮喘確診時間、治療經過)、用藥史(糖皮質激素、β2-受體激動劑等藥物使用情況)、就診時的血氣分析〔動脈血氧分壓(PaO2)和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肺功能(檢測PEF)、生命體征(脈率和呼吸頻率)。并對所有患者隨訪1年,記錄隨訪期間患者因重癥哮喘住院的住院次數、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次數、死亡情況。
PEF采用6200型體積描記儀(美國,Sensor Medics)測定;PaO2和PaCO2采用血氣分析儀(瑞士,AVL公司)檢測。BMI(kg/m2)=體質量/身高2。

2.1 3組患者哮喘發作時的嚴重程度相關指標比較 3組患者哮喘發作時的PaO2、PaCO2、PEF、脈率、呼吸頻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肥胖組和超重組PaO2、PaCO2、PEF、脈率、呼吸頻率與正常體質量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肥胖組上述指標與超重組比較,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1 3組重癥哮喘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注:*為χ2值

表2 3組重癥哮喘患者哮喘發作時嚴重程度相關指標比較
注:PaO2=動脈血氧分壓,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EF=最大呼氣流量;與正常體質量組比較,*P<0.01;與超重組比較,△P<0.01
2.2 3組患者隨訪情況比較 3組患者因哮喘住院的住院次數、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次數及死亡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肥胖組和超重組住院次數、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次數及死亡率與正常體質量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肥胖組上述指標與超重組比較,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3組重癥哮喘患者隨訪情況比較
注:與正常體質量組比較,*P<0.01;與超重組比較,△P<0.01;▲為χ2值
雖然目前還難以解釋肥胖與哮喘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但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兩者之間關系密切。然而,肥胖與重癥哮喘間的關系研究較少。本研究探討肥胖與重癥哮喘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其預后的關系,對于進一步闡述肥胖與哮喘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肥胖和超重的重癥哮喘患者哮喘發作時PEF顯著低于正常體質量者,肥胖者的PEF亦低于超重者,這與Huang等[5]研究結果相似,提示肥胖可影響肺功能。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是重癥哮喘最嚴重的表現之一,本研究發現肥胖和超重的重癥哮喘患者PaO2顯著低于正常體質量者,而PaCO2則顯著高于正常體質量患者,肥胖者更甚。表明肥胖和超重的重癥哮喘患者病情更加危重。Lavoie等[6]對382例成年哮喘患者進行橫斷面研究,發現BMI越高,哮喘的控制越差。Saint-Pierre等[7]研究表明,BMI>25 kg/m2者哮喘難以控制在理想水平。可見,肥胖或超重患者哮喘控制較差。
為進一步了解超重和肥胖與重癥哮喘患者預后的關系,本研究對納入的患者隨訪1年,發現肥胖和超重的重癥哮喘患者較正常體質量患者住院次數更多、住院時間更長、機械通氣次數更多和死亡率更高,且肥胖者更甚,這在既往研究中報道較少。韓偉等[8]研究表明,氧化應激反應參與了肥胖哮喘小鼠的氣道炎癥和重構,推測可導致不良預后。任世友等[9]研究發現,肥胖哮喘患者對糖皮質激素反應性較差,這也可能為其預后不良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肥胖的重癥哮喘患者病情更嚴重、預后更差,提示控制體質量對重癥哮喘的治療也極其重要。但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隨訪時間不長,故仍需大樣本、多中心、長期隨訪研究進一步探討肥胖與重癥哮喘的關系。
1 鄭穎.老年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8):2803.
2 Lang JE,Hossain J,Smith K,et al.Asthma severity,exacerbation risk,and controller treatment burden in underweight and obese children[J].J Asthma,2012,49(5):456-463.
3 劉興仁.重癥支氣管哮喘診治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8):1344.
4 孔靈菲.最新全球哮喘防治指南解讀[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7(4):255-257.
5 Huang F,del-Río-Navarro BE,Alcántara ST,et al.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fibrinogen,and lung function in adolescents with asthma and obesity[J].Endocr Res,2012,37(3):135-144.
6 Lavoie KL,Bacon SL,Labrecque M,et al.Higher BMI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 asthma control and quality of life but not asthma severity[J].Respir Med,2006,100(4):648-657.
7 Saint-Pierre P,Bourdin A,Chanez P,et al.Are overweight asthmatics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J].Allergy,2006,61(1):79-84.
8 韓偉,陳凱,唐華平,等.肥胖型哮喘小鼠體內氧化應激反應變化及其與氣道炎癥和重構的關系[J].中國呼吸與危重病雜志,2011,10(4):331-334.
9 任世友,任世瓊,李娜,等.哮喘對吸入性糖皮質激素治療反應性與肥胖的關系[J].四川醫學,2010,31(5):62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