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宏,韓琤琤,張 磊,王凌云
信息技術的普及與傳播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學習環境。隨著全科醫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已經成為全科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將網絡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基地建設已經成為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主流。如何構建信息化社區實踐教學基地,實現教學現代化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規范教學行為,培養學員實際應用能力,已經成為全科醫學教學中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本研究探索了信息技術在全科醫學社區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中的應用,相對于傳統教學基地顯示出諸多的優勢,為全科醫學社區實踐教學基地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和方法。
筆者單位北京市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時也是衛生部全科醫學培訓中心社區實踐基地、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系教研室、中-英(北京)社區衛生研究與培訓基地、北京市住院醫師骨干班教學基地、北京市康復骨干班教學基地和北京市防保醫師骨干班教學基地,面向醫學院校本科、碩士、博士在校學生以及社區在崗全科醫師、康復醫師、預防保健醫師和社區護士,承擔著全科醫學社區實踐的教學任務,平均每年接收各類學員60人。長期以來,我國全科醫學社區實踐教學基地一直存在著一些共同的教學發展瓶頸問題:教學環境小,設備設施簡陋,教學條件難以滿足教學需求[1];教學信息化程度不高,亟待提供網絡學習資源[2];師資匱乏[3];缺乏全科化思維及教學案例[4];教學能力不足,教學質量難以保證[5]。諸類問題,在筆者單位也不能例外。為此,筆者提出社區實踐教學基地信息化建設的詳細設計方案并付諸于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
基地信息化是指在教學基地建設過程中,比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和網絡通信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促進社區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和教學水平的提高,使之適應信息社會對于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教學信息化具有教材電子化、環境虛擬化、學習自主化、資源共享化等特點。基地的信息化建設采用信息技術將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加以有效重組,促進全科醫學社區實踐教學工作的全面開展,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基地的信息化建設原則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并引進力所能及的先進資源,突出實用性和先進性。
基地信息化建設的具體內容包括: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信息化教學場所建設(其中包括電教室、實際技能訓練室建設和遠程視頻示教系統建設);數字化圖書館建設。
4.1 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 信息化教學平臺是數據交互和網絡資源的基層場所,建立一個安全、穩定、高效的信息化教學平臺是基地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信息化教學平臺主要由硬件平臺、網絡平臺構成(見圖1)。

圖1 系統平臺結構圖
4.1.1 硬件平臺 基地建有電教室、實際技能訓練室等信息化教學場所;安裝有計算機、視頻音響系統、服務器、打印機、掃描儀、數碼相機等電子設備;配有用于臨床基本技能訓練使用的全科醫師(西醫類)實際技能訓練模型、全科醫師(中醫類)實際技能訓練模型、預防保健醫師實際技能培訓模型以及社區護士實際技能培訓模型等多種計算機輔助教學設備。
4.1.2 網絡平臺 電教室與全科醫生診室、實際技能訓練室、康復治療室、預防保健科、病房均有網絡布線,形成了以電教室為中心組成的局域網絡。各臨床教學科室攝像探頭與電教室相連,形成了多媒體網絡的建設。通過與人民醫院的光纖建立了遠程視頻會議、會診的網絡平臺,實現教學資源共享。
4.2 信息化教學場所建設
4.2.1 電教室建設
4.2.1.1 設備配置 硬件設備包括:電教室顯示屏及音響設備,各臨床教學科室攝像頭、音箱,視頻控制器、硬盤錄像機、交換機、電腦、中央控制器、視頻矩陣和視頻操作臺。所有的攝像機均為網絡攝像機。
4.2.1.2 功能描述 以電教室為核心,將實訓室、全科診室、保健科、康復科、病房的視頻音頻與電教室對接,在電教室的大屏幕上顯示圖像及通過音響進行視頻的聯通,使得電教室能夠任意選擇與哪個現場進行交流,并可切換任一攝像點的角度及焦距(見圖2)。
4.2.1.3 應用連接 硬盤錄像機、電腦和所有的網絡攝像機都通過網線連接到交換機上;硬盤錄像機與交換機連接;電腦與視頻矩陣及音響系統連接并接入到交換機;視頻矩陣與視頻控制器、中央控制器連接;視頻控制器與大屏幕(拼接屏)和中央控制器連接;各科室的音箱與攝像頭連接。
4.2.2 實際技能訓練室建設 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是利用計算機仿真人體模型替代真實患者開展教學活動,以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而實際技能訓練室正是實現這一教學過程的模擬教學環境(見圖3)。仿真人體模型系統是實際技能訓練室最主要的教學工具,涉及全科醫療、預防保健、社區護理等多個專業,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圖2 電教室

圖3 實際技能訓練室
4.2.2.1 仿真人體模型系統構成 仿真人體模型系統包括:全科醫師(西醫類別)實際技能訓練模型、全科醫師(中醫類別)實際技能訓練模型、預防保健醫師實際技能培訓模型和社區護士實際技能培訓模型(見表1)。

表1 全科醫學輔助教學設備一覽表
注:模型生產企業為天津市天堰醫教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4.2.2.2 仿真人體模型系統功能
4.2.2.2.1 訓練功能 仿真人體模型系統是通過計算機顯示圖形、文字、音響、人體動態模型等方式訓練學生的臨床基本診斷與治療技術。
4.2.2.2.2 人機對話功能 計算機軟件內存有學員所需的各種類型交互學習的信息資料,通過模仿師生之間的對話,實現教學功能。
4.2.2.2.3 模擬功能 模擬又稱仿真,用于描述各種真實的臨床現象。在教學中,通過執行任務模擬、系統仿真模擬功能,達到啟發學員思維的作用。
4.2.3 遠程視頻示教系統建設
4.2.3.1 示教終端 包括視頻終端和語音終端兩個部分。視頻終端由網絡攝像頭顯示終端構成,將視頻圖像進行解碼,視頻圖像通過高清晰度的大屏幕顯示一個圖像或分屏顯示多個圖像。語音終端采用指向為全向的麥克風和音箱組成,具有靜音選擇、音視頻同步、多方交互等特點,與音頻控制臺連接,滿足聲音雙向傳輸的教學需求。
4.2.3.2 工作站終端 各臨床教學部門全景攝像機的視頻信號及雙向對講音頻信號通過編碼器等接入基地局域網,工作站即可現場觀摩。工作站終端包括所有局域網用戶,可選擇性地瀏覽視頻,進行設備的控制、雙向語音對講以及視頻點播。
4.3 數字化圖書館建設 通過互聯網引入中國醫院知識總庫(CHKD)期刊全文數據庫,建立數字化圖書館。師生可以方便地利用這一閱覽條件,在任何一臺計算機中瀏覽、下載海量醫學信息,及時獲取本學科的最新進展和動態。
5.1 信息化教學平臺的建立有利于基地教學現代化的實現 信息化教學平臺是集信息、通信、視頻、音頻為一體的新型、高科技全科醫學教學系統,是傳統基地教學系統所不具有的。在互聯網的支撐下,利用現有計算機、攝像機、視頻系統和音頻系統等硬件和軟件的資源,把電教室與各臨床教學科室的客戶終端對接聯通,其中包括實際技能訓練室、全科門診、康復醫學科、預防保健科、健康自測小屋、病房等,基地只要具備上網條件,就可以直接連入系統平臺。通過信息化建設,促進了基地教學的先進性,實現了教學優勢資源共享,保證了教學運行的開放性,這種投入小、成本低、覆蓋面廣的網絡系統,為基地教學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基礎保證。
5.2 遠程視頻示教系統的建立有利于教學能力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隨著全科醫學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學員人數激增,教學需求與教學資源不足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傳統基地的教學能力難以滿足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臨床觀摩是社區實踐教學中的重要方式,而傳統基地教學由于門診的環境有限,臨床教學的觀摩范圍小,如果學員人數多,聆聽效果不好,多數學員很難全面、系統地獲得師資的全部教學信息,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本研究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各臨床教學科室的教學場景,通過信息網絡系統將門診教學與電教室16臺計算機及大屏幕對接聯通,并以同步直播的形式表現出來,可同時讓身處電教室中的幾十名學員在線清楚地觀摩到教師的門診診療過程。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隨意切換選擇臨床教學科室,或者調整視頻范圍與角度,進行雙向對話與交流。這種遠程視頻示教系統的建立,產生了“1+X”的帶教效應,它不僅打破了傳統基地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放大了教學規模,而且有效地解決了教學基地教學資源有限、觀摩效果不好、視聽質量不高的問題,提高了基地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效率。
5.3 基地信息化建設有利于以“案例”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模式的建立 臨床教學是醫學院校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也是全科醫生社區實踐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在培養學員的應用能力、執業能力,還是在培養學員綜合素質方面,都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研究表明,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公認、有效的臨床教學方法[6],但由于受傳統教學基地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限制,難以方便、高效地將臨床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資料進行收集、剪輯、整理和備存,也不能為師生互動交流提供平臺和條件,給“案例”教學模式的建立與實施帶來困難。本研究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建立了以“案例”教學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是以臨床案例為教材,學員自主學習為主要方式,結合師生互動交流的教學過程,實現培養學員綜合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的教學方法。本研究的錄像功能,可以實現對臨床案例資料方便、快捷地采集;系統的播放功能,可以將臨床案例形象具體地展示給學員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學員可針對視頻中有代表性的真實案例,扮演臨床醫生的角色,通過查閱錄像等資料、分析研究案例,獨立思考尋求解決臨床問題的方法,提出診療方案。教師則可利用“案例”資料進行解讀,引導學員從病史采集、實驗室檢查、臨床診斷、治療方案制定和效果評價等方面進行討論提高。電教室的共享功能,可支持場外、多學科專家共同參與“會診”,分別從案例的全科化思維、人性化服務、人際溝通、團隊協作以及從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維度進行探討,整合專家優勢資源,讓學員在“案例”的開放式教學中開闊視野,擴展知識面,將全科化思維融入社區實踐的過程中,提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該系統的儲存功能還可將臨床典型示范案例的珍貴影像資料進行收藏,為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以及后期學習、研究、交流提供方便。這些都可大大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實現全科醫學理論學習與社區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
5.4 實際技能訓練室的建立有利于教學行為的規范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臨床基本技能訓練是全科醫學教育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學科,也是社區實踐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教學內容。在傳統基地教學中,由于教師的教學能力不一,患者配合程度參差不齊,教學過程存在一定風險,致使學員臨床實踐的機會有限。實際技能訓練室是針對全科醫師、中醫醫師、防保醫師以及社區護士進行臨床基本技能訓練的虛擬教學環境。在這環境中,仿真人體模型系統是主要的輔助教學工具,它通過信息模擬技術,將仿真人體模型代替真實患者開展教學活動,讓學員體會到在現實中檢查治療患者時的真實感受,以期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這種現代化的輔助教學手段,使得難以描述和理解的操作感受變得簡單而直觀,具有操作安全、方便、可重復、“病例”齊全等特點。學員可針對自身不足,反復強化訓練,掌握操作要領,提高操作技能。系統的人機對話功能,替代教師為學員示教、出題、考核與評判,可以說規范了教學行為、統一了教學標準、提高了教學質量,實現了訓練、考核、競賽的一體化,也解決了師資匱乏的問題。本研究將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引入社區實踐的教學中,增加了學員的實踐機會,彌補了現階段社區師資不足、教學水平不齊、教學精力有限等諸多難點問題,提升了基地的教學能力,使教學過程更具人性化。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不僅為學員自主學習提供了工具,也為教師審視自身帶教行為、克服不足、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條件。
綜上所述,全科醫學社區實踐教學基地信息化的建設十分重要。全科醫學社區實踐教學基地信息化建設,有利于基地教學現代化的實現,有利于教學能力和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以“案例”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教學行為的規范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并彌補師資不足問題。它以其豐富的表現形式和手段,集文字、圖像、模型等諸多信息為一體,實現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更好更快地提高了學員臨床實踐能力。本研究為全科醫生社區教學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和方法,為我國社區實踐教學基地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參考和借鑒,具有一定的推廣和應用價值。需要指出的是,社區實踐教學基地的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目前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實踐、改革和創新,但我們相信它的前景是無限美好的。
1 杜文娜,許璐璐.全科醫生制度下全科醫學教育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1(4):69-71.
2 杜娟,郭愛民,路孝琴,等.我國全科醫學教育研究現狀及展望[J].繼續醫學教育,2009,23(3):9-12.
3 鄒連堂,羅志勇.全科醫學教育與社區衛生服務現況分析與對策[J].衛生軟科學,2010,24(5):418-420.
4 趙靜,甘學培,穆靜,等.創建示范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的實踐體會[J].實用全科醫學,2008,6(1):73-74.
5 陳正英.提高全科醫學教學質量加強社區衛生實習基地建設[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84-85.
6 施榕,朱靜芬,謝慶文.上海市全科醫師崗位培訓遠程教育開展狀況及其效果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5,8(15):12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