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波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葛泉礦,河北省邢臺市,054102)
能源煤總 〔1989〕25 號 《煤礦測量規程》第10條款規定,礦區控制網的等級為三等、四等、一級、二級分四級;GB/T 18314—2009 《全球定位系統 (GPS)測量規范》第5.1條款規定,GPS測量按照精度和用途分A、B、C、D、E 五級;GB/T 18341—2001 《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第4.6.1.3條款規定GPS 控制網為三等、四等、一級、二級四級;GB50026-2007 《工程測量規范》第3.2.7條款規定GPS控制網為二等、三等、四等、一級、二級分五級。
可見,對于GPS控制網等級的規定,其他幾個規范是繼承傳統規定的,而 《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則有所不同,如何對應呢?如果僅按照規范規定的控制網設計邊長長度來比較的話,三等控制網可以對應D 級GPS控制網,四等控制網可以對應E 級GPS 控制網。但如果按照《全球定位系統 (GPS)測量規范》第5.3 條款規定,用于建立三等大地控制網,以及建立區域、城市及工程測量的基本控制網等的GPS測量,應滿足C級GPS測量的精度要求;用于建立四等大地控制網的GPS測量應滿足D 級GPS測量的精度要求。可見GPS控制網精度要求要比過去常規測量等級提高一級。故對于礦區首級控制網通常應采用D 級,加密控制網應采用E級。
《煤礦測量規程》中控制網為常規三角網和導線網,第11 條規定了三等三角網的邊長為5~9km,四等三角網的邊長為2~5km。礦區三角控制網技術要求及精度規定見表1。

表1 礦區三角控制網技術要求及精度規定
《全球定位系統 (GPS)測量規范》5.2.2條規定:D 級GPS控制網的基線平均邊長5km,E級GPS控制網的基線平均邊長3km。GPS控制網技術要求及精度規定見表2。
在6.1.4條規定各級GPS網點位應均勻分布,相鄰點間距最大不宜超過該網平均點間距的2倍。在12.3.3—d條又規定:B、C級GPS網,基線解算可采用雙差解、單差解。D、E級GPS網根據基線長度允許采用不同的數據處理模型。但長度小于15km 的基線應采用雙差固定解。長度大于15km的基線可在雙差固定解和雙差浮點解中選擇最優結果。
《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4.6.1.3 條規定三等GPS控制網的基線邊5~8km,四等GPS控制網的基線邊2~5km。各等級GPS網的主要技術指標見表3。
《工程測量規范》規定三等GPS控制網的平均邊長4.5km,四等控制網的平均邊長2km。GPS測量控制網的主要技術要求見表4。

表2 《全球定位系統 (GPS)測量規范》的技術及精度要求

表3 《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的技術及精度要求

表4 《工程測量規范》的技術及精度要求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 《全球定位系統 (GPS) 測量規范》規定的D 級網設計邊長可以和其他規范的三等控制網相近,E級網設計邊長可以和其他規范的四等控制網相近;而且GPS控制網在覆蓋礦區范圍內,D 級網設計邊長可以達到10km,E級網設計邊長可以達到6km,外圍聯測邊可以超過15km 以上。這對于聯測外圍較遠已知點時,可以節省工作量。而其他規范則無此規定或沒有做出明確規定。
從表1~表4可以看出, 《煤礦測量規程》規定三等三角網的邊長相對誤差的限差為1/80000,四等為1/40000。 《全球定位系統 (GPS)測量規范》規定D 級和E級GPS控制網的基線相對誤差的限差均為1/100000。 《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規定三等GPS 控制網的基線相對誤差的限差為1/80000,四等為1/40000。《工程測量規范》規定三等GPS 控制網的基線相對誤差的限差為1/70000,四等為1/40000。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 《全球定位系統 (GPS)測量規范》要求的控制網設計邊長可以縮短,但對基線相對誤差的精度要求卻提高了,而這恰恰是GPS測量方法的優勢。
從表1~表4還可以看出,閉合環或附合路線的邊數最大值情況。 《全球定位系統 (GPS)測量規范》規定D 級GPS控制網為8條基線,E 級為10條基線; 《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規定三等GPS控制網為6 條,四等為8 條; 《工程測量規范》規定各等級GPS控制網均為6條。而 《煤礦測量規程》第11條款規定三等附 (閉)合導線長度為15km,邊長長度為2~5km;四等附 (閉)合導線長度為10km,邊長長度為1~2km。推導出閉合環或附合路線的邊數最大值為三等導線網8條,四等導線網為10條。
過去很多農村飲水工程硬件不配套,工程建成后一些群眾在水表前加三通或其他方式偷水,還有的工程高位蓄水池沒有水位控制系統,工程管理人員較多,工程管理難度較大。針對農村飲水工程點多、面廣、線長和水源距離遠、管線跨度大、供水點情況不同的實際情況,寧夏大膽引入先進的信息科技,加強工程硬件設施建設,如聯戶水表井、自動化控制系統等,逐步破解管理難題。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在閉合環或附合路線的邊數最大值的規定上, 《全球定位系統 (GPS)測量規范》是最接近 《煤礦測量規程》的。
眾所周知 《煤礦測量規程》中常規三角網和導線網,在外業觀測作業方面無論是觀測時間、通視條件、氣象條件都和GPS作業是沒有優勢可比的。
《全球定位系統 (GPS)測量規范》第10.1.2條規定:D 級GPS控制網基線觀測時間時段長度大于60min,E級大于40min;D 級衛星截止高度角大于15°,E 級大于15°;有效觀測衛星總數D級大于4顆,E級大于4顆;對點位幾何圖形強度因子則無要求。
《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4.6.4.4 條規定GPS 控制網基線觀測時間時段長度三等大于60min,四等大于45 min;三等衛星截止高度角大于15°,四等大于15°;有效觀測衛星總數三等大于4顆,四等大于4顆;點位幾何圖形強度因子三等小于6,四等小于6。
《工程測量規范》第3.2.7條規定三等GPS控制網基線觀測時間時段長度為20~60 min,四等為15~45min;三等衛星截止高度角大于15°,四等大于15°;有效觀測衛星總數三等大于4顆,四等大于4顆;點位幾何圖形強度因子三等小于8,四等小于8。
通過上述各項的比較,設計時引用適當的規范很重要,例如賀莊礦GPS控制網,礦區面積不到20km2,在礦區內新建立了6個首級控制點,礦區內平均基線長度4km 左右,但由于3個已知控制點 (C190、B1177、B1173)距離礦區較遠,分別為9km,13km、22km,見圖1。可見引用 《全球定位系統 (GPS)測量規范》就合適,與已知點的聯測邊可以一次到位。而引用其他規范就明顯不適宜了,由于受到基線邊長最大值10km 的限制,就肯定要增加工作量了。

圖1 賀莊礦GPS控制網
再例如磁西一號勘查區GPS控制網,礦區面積近60km2,在礦區內新建立了14 個首級控制點,礦區內平均基線長度也在4km 左右,由于3個已知聯測點 (D 東古佛、C 鳳凰臺、D 北郭村)均在測區內,與已知點的聯測邊都為4km 左右,見圖2。則引用上述3個規范都是可以的。

圖2 磁西一號勘查區GPS控制網
對于高程控制測量,根據 《煤礦測量規程》第30條款規定礦區首級控制應采取三、四等水準測量;第32條款規定各等水準網中最弱點的高程中誤差 (相對于起算點)不得大于±20mm;平差后每公里高差中數中誤差三等不大于6mm,四等不大于10mm。
而現在執行的GB/T12898-2009 《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只有第4.2條規定:每公里水準測量的偶然中誤差MΔ三等不超過3.0mm,四等不超過5.0 mm;全中誤差Mw三等不超過6.0 mm,四等不超過10.0mm。對于最弱點的高程中誤差和平差后每公里高差中數中誤差則無規定。
對于GPS高程, 《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5.1.1條款規定:測區高程基本控制應為三、四等水準或四等光電測距高程導線。當利用GPS進行高程測量時,經計算分析符合四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時,可以代替相應等級的水準測量。5.1.2條款規定:各等級水準網 (光電測距導線、GPS 高程測量)最弱點高程中誤差,對起始點不大于0.05m。5.1.3條款規定:各等級三角點 (導線點)、GPS點的高程,采用水準、光電測距高程導線、GPS高程測定或三角高程測定,其高程中誤差不大于1/20 等高距;當采用0.5 m 等高距時,不大于1/10等高距。
而《工程測量規范》對于GPS高程,未規定最弱點高程中誤差的限差值。在4.4.1 條款中規定:GPS擬合高程僅適用于平原或丘陵地區的五等級以下等級高程測量。
可見同樣是三四等水準測量,在精度要求上2009版 《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要比 《煤礦測量規程》規定條款少。而 《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高程測量精度要比 《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要求寬松。如想采用GPS高程作業,則 《工程測量規范》不宜引用。
通過上述比較,對于礦區GPS 控制網設計,可以得出一些比較結果。平面控制網應引用 《全球定位系統 (GPS)測量規范》,具體設計時,為方便生產礦井的實際使用,控制網基線邊長可以適當減短,而邊長相對精度可以不降低。通過大量的實際生產經驗,基線邊大于2km 時,觀測時間大于60min,其邊長相對精度均可以滿足1/100000的精度要求。而且外圍聯測邊長的放寬,對于聯測較遠的已知點,可以減少野外實際的工作量。高程控制網,如采用三等水準,則應引用 《國家三四等水準測量規范》,如采用四等水準,在平原和丘陵地區,則可以采用 《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GPS擬合高程測量方法。
[1] 張耘娟,王東軍.礦區GPS控制網聯測方法及成果分析 [J].礦山測量,2008 (4)
[2] 六績成,王湘株.水準聯測與GPS高程擬合平差的點滴體會 [J].江西測繪,2009 (2)
[3] 唐偉靖.礦區首級GPS 控制網的建立及精度分析[J].科技廣場,2012 (10)
[4] 張耘娟,王東軍.礦區GPS控制網聯測方法及成果分析 [J].礦山測量,2008 (4)
[5] 周克清,溫德華,馮小勤等.大屯礦區GPS控制網高程擬合與坐標變換 [J].礦山測量,2008 (1)
[6] 曾紹炳,李剛鋒.某煤礦礦區GPS控制網的優化設計[J].煤炭工程,2007 (10)
[7] 傅榮杰.GPS控制網在礦區的實踐與成果分析探討[J].硅谷,1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