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震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上海 200233)
創面換藥是解決創面感染和促進愈合的主要治療手段。手外傷后,創面感染是目前臨床上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使用潔悠神長效物理抗菌材料在創口表面噴灑,觀察是否能降低手外傷感染發生率及促進傷口愈合,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2013年1—3月在我院骨科急診手外傷患者40例,年齡21~53歲。傷后約3 d開始換藥,創面直徑3.5~6.0 cm,邊緣不整齊,有皮膚缺損,創口有淡黃色滲液。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
1.2 治療與換藥 兩組患者在就診后均口服頭孢拉定以預防傷口感染。1周后,停止口服給藥。對照組按換藥常規護理,選用乙醇棉球擦凈創口表面分泌物,每3天1次。觀察組與對照組相同,在常規實施換藥護理的同時,選用新型潔悠神長效抗菌材料[南京神奇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批準文號:蘇藥管械(準)字2002第2640571號(更2003-30);產品標準:YZB/蘇0256-2002]噴灑創口。使用時:護理人員用棉球擦凈創面的分泌物后,用潔悠神噴灑創面,每3天1次,每次噴2 mL(撳壓噴頭10次)。
1.3 判斷標準 換藥1周后,患者創面無紅腫熱痛,創面干燥無滲液,皮膚缺損面積由平均直徑5 cm縮小至1 cm,創面為疤痕組織覆蓋為愈合。
1.4 統計學方法 結果以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
2.1 創面觀察 兩組患者治療前創面淡黃色液體滲出均為陰性。觀察組平均痊愈時間為2周,對照組平均愈合時間為18 d。
2.2 兩組患者創面分泌物情況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創面分泌物情況
3.1 創面感染 傷后感染是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是手外科術后創口壞死的臨床常見病因。
3.2 感染的發生機制和感染途徑 外傷的污物對人體是異物,當伴隨外傷侵入體內后,會刺激皮下組織,破壞正常的生理環境,削弱了組織對細菌的防御作用。細菌入侵并粘附于污物表面,形成細菌性生物膜及導管的包殼(由細菌、細菌代謝物、蛋白質組成),也是感染難治又易復發的病理基礎。污物表面的生物膜性包殼,構成了保護細菌的屏障,阻礙了抗生素對細菌的作用。病原菌往往通過2個環節而致感染,即細菌沿污物外壁與組織之間的細菌性生物膜浸潤;皮膚缺損導致外源性感染。局部應用抗菌藥物是否可阻斷組織內蔓延感染,延緩或杜絕感染的發生仍有很大爭議。有文獻認為,抗菌藥物沖洗反而會產生更多的耐藥菌株[1]。
3.3 長效抗菌材料預防機制 潔悠神長效抗菌材料為一種高分子活性劑(有機硅季銨鹽),其水溶性制劑噴灑在皮膚及皮下組織表面后可固化為一種隱形廣譜物理抗菌膜,抗菌和隱形紗布的雙重功效,將其噴灑于皮膚表面可很快固化并形成穩定的致密分子抗菌隔離網膜,在不影響皮膚功能的同時,可使皮膚增加長效抗菌、隔離病原菌、安全抗菌等各種屬性,從而起到傳統消毒藥和衛生敷料不能起到的作用,確保皮膚徹底清除感染源,持久抵抗細菌的侵襲[2]。在皮膚黏膜表面形成一層致密的帶正電荷的網狀膜,對帶負電荷的細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具強力吸附作用,起持久殺菌或長效抑菌作用。傳統的換藥方法是盡可能的保持傷口干燥,防止發生細菌感染。沿用至今的紗布敷料可使創面干燥、脫水、結痂,但痂皮下混有一些表皮細胞,這些細胞將被迫移向干燥痂皮下深處,從而延長創面愈合時間[3]。研究結果顯示,潔悠神1次噴灑皮膚8 h后抑菌率達91%,對細菌類(如大腸埃希菌)、真菌類(如白念珠菌)和病毒類(如乙型肝炎病毒、冠狀病毒)等多種生物病原體具有殺滅作用。將潔悠神噴灑創面后其陽離子活性成分在其表面涂布面廣,并能滲入黏膜皺襞充分發揮局部抗菌作用;潔悠神的抗菌機理為物理抗菌,不影響創面的pH及生理功能,并可避免在抗生素長期使用后細菌耐藥菌株和耐藥性的產生,無不良反應。潔悠神的液狀制劑在創面固化后形成長效抗菌網膜,阻止了細菌生物膜的形成。
[1]鐘惟德,蔡岳斌,胡建波,等.留置導尿管致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1,11(6):471-472.
[2]沈梅芳,李珍.潔悠神長效抗菌劑輔助治療開放性創傷129例[J].醫藥導報,2006,25(2):138-139.
[3]David JA.Pressure sore treatment:a literature review[J].Int J Nurs Stud,1982,19(4):18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