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福宏 黨世奇
一、加大產業扶持力度
實施產業扶貧是當前扶貧開發的一項創新工作,對于深入貫徹中央《農村扶貧開發綱要》,落實惠民扶貧政策,加快農村脫貧步伐,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產業扶貧可以幫助貧困地區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僅靠傳統農業不能解決溫飽,救濟式扶貧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而產業扶貧可以使貧困地區的貧困人群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實踐證明,產業扶貧是解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是脫貧的必由之路。德江縣的扶貧產業主要有生態畜牧業,茶產業,以天麻為主的中藥材,以核桃、蔬菜為主的果蔬業,烤煙以及一些龍頭企業,已初具規模,取得一定效益,但還缺乏強有力的資金、技術支撐,有產業沒有產業鏈。如德江縣天麻、茶葉、畜牧、果蔬產品,基本雛形出來了,但是產業缺乏特色,只有初加工,沒有深加工,只有第一個鏈條,沒有后續加工鏈條。蔬菜、水果季節性強,存放時間短,沒有加工就難以儲存,即便有一些小的企業,但規模比較小,處于產業鏈最低端,產品的附加值低,組織化程度低,分散農戶面對市場,風險大。同時,德江縣產業有品牌沒名牌,如天麻產品,其天麻素含量之高居全國榜首,藥用價值非常高,但還不是國家的名、優、特品牌,知名度低,銷路不暢。所以,光有品牌沒名牌還不行。如何才能加快產業發展,一是加大資金投入。每年扶貧資金70%用于產業扶貧。結合德江縣實際,重點扶持茶產業、中藥材、果蔬業、生態畜牧業,項目必須覆蓋到貧困村,貧困戶直接受益。扶持一個產業,成功一個產業,見效一個產業:二是做大規模,延長產業鏈。發展什么樣的產業,尊重農民意愿,尊重自然規律,尊重市場規律。建立初加工、深加工企業,由傳統的加工向土特產品、稀有產品加工轉變。在“一鄉一產”的基礎上,引資或由政府出資在鄉鎮建立初級產品加工廠,對產品進行初加工或精裝。如水果可先加工成果醬、罐頭和果干等,脫毒馬鈴薯可加工成淀粉、粉絲和油炸土豆片等,蔬菜進行精裝保鮮,并堅持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工企業要保障農民的利益,必須建立合作社,實現雙贏;三是注重品牌建設,樹立品牌意識。首先將特色、生態產品進行整合注冊,如德江縣的天麻、茶葉等綠色生態農產品。其次將品牌打造成名牌,學習市場營銷方法,將德江縣特產品適時申報省市和國家著名商標以及中國農產品著名品牌。
二、加大扶貧資金監管力度
近年來,中央、省市扶貧工作力度逐年加大,扶貧資金呈遞增上升,形成了大投入、大整合、大參與的“大扶貧”工作新格局。德江縣每年投入扶貧資金近1億元。扶貧項目的快速建設和大量扶貧資金的投入給資金監督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考驗。為確保全縣扶貧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并能安全、高效運轉,確保各類扶貧項目的順利實施,避免擠占、挪用、貪污扶貧資金的現象發生,必須加大扶貧資金的監督管理力度。一是健全領導機構。縣成立扶貧項目資金監管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相應成立扶貧項目資金監管機構,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二是把扶貧資金實行流程式監管,做到五個確保:確保資金分配科學規范,堅持按貧困村和貧困人口數量、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財力等因素分配扶貧資金,根據上級下達的資金額度,審定資金分配方案,落實扶貧項目:確保資金使用公開透明,扶貧資金必須進行公告公示,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縣扶貧辦的項目資金分配計劃和執行情況都要在政務信息平臺上公告,鄉鎮和村的扶貧項目及資金在政務公開欄和村務公開欄進行公示,項目的建設和資金使用情況要建立動態公示機制:確保資金運行安全快捷,扶貧資金設立專戶,建立專賬,實行專人管理,保證安全運行;確保資金報賬及時規范。對扶貧資金嚴格實行財政報賬制。縣扶貧辦、縣財政局應根據實際情況,統一規范報賬程序,做到報賬程序科學規范,報賬原始資料真實完整,能夠如實反映資金的最終流向。報帳時間和地點要便民,資金撥付要及時;確保檢查審計定期開展。縣扶貧辦牽頭做好扶貧資金監管的組織協調工作,并將年度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情況以及審計監督情況及時向縣委、縣政府報告。三是建立健全扶貧資金績效考評機制。縣扶貧辦每年要對各鄉鎮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進行績效考評,考評結果既作為各鄉鎮扶貧工作目標考核的依據,又作為下年度分配扶貧項目資金的參考因素。四是建立扶貧資金監管責任追究機制。本著“誰審批、誰負責、誰監管”的原則,扶貧項目資金審批部門的主要領導是監管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是直接責任人,管理資金的工作人員是具體責任人。凡是在扶貧資金管理使用中違反規定、失職瀆職造成扶貧資金嚴重損失的,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行政責任。五是建立扶貧資金問題投訴機制。縣扶貧辦和鄉鎮多渠道向社會公布受理部門的通訊地址、投訴電話和電子郵箱,收到涉及扶貧資金的投訴后及時進行調查處理,并及時向投訴人反饋調查處理情況。六是建立競爭入圍和招投標機制。在扶貧項目篩選、貧困村建設順序確定和項目實施單位的選擇等方面建立競爭入圍機制,誰積極、誰主動,項目資金予以優先考慮。大宗扶貧物資采購、產業扶貧項目業主選擇以及貧困鄉鎮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確定等嚴格實行招投標,確保公開、公平、公正。七是建立貧困村群眾義務監督機制。鼓勵群眾參與監督,義務監督員由村民代表直接推選產生,義務監督員有權對本村扶貧項目建設、資金使用進行全程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向縣扶貧辦反映,扶貧辦對義務監督員反映的情況及時進行認真調查處理。
三、加大社會幫扶力度
德江縣扶貧開發,通過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的實施,一些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貧困村、貧困戶基本解決了溫飽,村容村貌發生很大變化。但基礎條件差、貧困程度深、邊遠、偏僻的貧困村變化不大,廣大群眾仍然存在上學難、就醫難、行路難、飲水難等問題。如泉口鎮的大元、豬場、水塘等村,這些村的貧困人口已成為德江縣扶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要繞過這道坎,消除貧困,實現全縣人民共同富裕,就必須合力攻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重拳出擊,選派扶貧工作隊駐村入戶,定點幫扶已是必然選擇。從2013年起,每年從縣直機關部門抽選工作責任心強、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干部職工組成50個扶貧工作隊幫扶50個貧困村,工作隊由縣分配資金,工作隊帶項目、帶資金進駐貧困村開展工作。有項目、有資金的工作部門,重點幫扶基礎條件差的一類貧困村,黨員干部直接聯系貧困戶,開展“一幫一”活動,并與縣政府簽訂“四定、三包、一實現”責任狀(即:定年初計劃、定發展規模、定脫貧人數、定效益目標;包區域發展規劃、包項目實施質量、包年終產量指標;最終實現減貧摘帽)。全縣扶貧攻堅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副縣級以上領導全部幫片包鄉和定點包戶,與貧困戶結幫扶“對子”。另外,從縣直相關部門抽人組成“兩聯”辦,辦公室設在縣政府,負責駐村幫扶工作隊的績效考核工作。由“兩聯”辦年初擬定考核方案,同時負責檢查督促工作隊的工作開展及到位情況,年底具體到工作隊所幫扶的村以及聯系戶,實地測算驗收,凡是幫扶指標未達到,聯系戶未脫貧的,下年繼續幫扶,不脫貧不脫鉤,一幫到底。完成任務成績突出的,縣委、縣政府予以表彰,并作為年終績效考核提拔干部的依據。
四、正確處理好三個扶貧關系
一是正確處理好扶持攻堅區和非攻堅區的關系,認真核定好扶貧范圍。德江縣有7個非貧困鄉鎮,142個非貧困村,非貧困鄉鎮、村貧困人口仍占一定比例。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是扶持貧困鄉鎮和貧困村,如整村推進工作。非貧困村即使申報了也不獲批準。從而使非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變成極貧人口,部分非貧困人口變成貧困人口,貧困人數逐年增加,加大了德江縣扶貧開發工作的難度。因此,在扶貧攻堅不斷加大的關鍵時期,必須正確處理好扶持攻堅區和非攻堅區的關系。一是從德江縣當前貧困鄉村的實際情況出發,查清每個貧困村、貧困戶的底子,為扶貧工作落實到村到戶做好基礎性工作,使所有的貧困村、貧困戶都得到應有的扶持。二是正確區別好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的關系,準確把握好扶貧對象。做好扶貧開發工作,不僅需要核定好扶貧范圍,而且必須明確扶持對象,因為前者是我們明確的工作范圍,后者才是我們具體地把握工作的對象。但是在一個貧困鄉村,究竟誰是貧困戶,誰不是貧困戶,確認并非易事。往往公認的富裕大戶和特困戶沒幾戶,多數戶處在溫飽線上下,不認真調查核實,很難確認。加上當前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的影響,使一些貧困村出現了你貧我也貧,真貧假貧難分清的現象。更有甚者,有些人通過親朋好友和種種不正當手段,套取、冒領扶貧資金,成為假冒的農村貧困戶。因此,在選擇扶貧對象時,必須按照國家劃定的貧困線標準,“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來確定,杜絕少數人坐在家里劃圈子、定調子。應首先在村民議事會和黨員大會上評議初選,再由縣扶貧部門組織人員對初選人員按國家標準調查摸底,逐戶核實,張榜公布,再經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后確定。最后由縣鄉扶貧部門輸入微機,對貧困戶進行動態管理。三是正確處理好富縣和富民的關系,走強縣富民的發展路子。按照省委、省政府今年“兩會”精神,五年實現“三高于、一達到、五翻番”的目標,在今后的扶貧開發工作中要妥善處理好富縣和富民的關系,圍繞農民穩定脫貧、財政逐步脫補的整體目標,統籌兼顧,相互促進,共同走向富裕,不能顧此失彼。
(作者單位:德江縣扶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