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新
作為黔東門戶的鎮遠,以其良好的發展基礎和獨特的發展優勢,被黔東南列入邁進全面小康的第二梯隊。立足縣情實際,我以:掃應從五個方面著手全面小康創建,因地制宜走富有自身特色的小康之路,努力建設“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新鎮遠。
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為核心。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是改善民生的根本舉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個核心指標”的重要內容。老百姓口袋里沒有更多的鈔票花,就談不上全面小康。要認真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再就業政策,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城鎮新增勞動力和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工作。繼續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向旅游服務行業轉移。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安置和脫貧致富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想方設法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大力支持中小微型企業發展,用活用足“3個15萬元”扶持政策,培育一批創業企業。加快推進中小企業創業園建設,使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切實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積極爭取國家貼息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助推婦女創業就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認真落實退耕還林、種糧補貼等各種支農惠農政策,及時足額發放補貼資金,進一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對農民增收的直接拉力和支持,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高效經濟作物,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為農民增收拓展更大空間。同時,以實施“十大民生工程”為抓手,解決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以工業經濟為主導。實現縣域經濟跨越發展
工業化滯后是我省各縣市共同的“短板”,作為在發展一線的縣委書記,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深刻認識工業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動城鎮化的重要支撐,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鎮遠是我國近代重工業的發祥地之一,啟建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青溪鐵廠是“洋務運動”的產物,“天宇一號”鋼錠現仍存放鎮遠,還是現代工業貴州青酒集團所在地。2006年4月,黔東南州以我縣青溪鎮、羊坪鎮為核心建立了黔東循環經濟工業區。從這點上說,鎮遠本身具有良好的工業發展基礎。此外,我們正面臨難得的工業發展機遇,2012年初省政府批準設立了貴州黔東經濟開發區,實行省級經濟開發區政策。從布局上看,該區位于湘黔兩省交界地區和中東部通往西南地區的大通道上,是我省“東聯”發展戰略的橋,頭堡和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加快黔東經濟開發區建設,有利于推進黔東區域產業集群和黔東片區“三化同步”進程,率先形成湘黔兩省交界地區的強大競爭優勢,搶先吸引各種生產要素向此聚集,建設成為我省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又一重要橋頭堡,從而形成貴州經濟新的增長極。省、州、縣共建黔東經濟開發區,已基本形成共識。
在此情況下,2012年全縣規模工業稅收已占到全縣財政總收入的42.1%,可見工業仍然是鎮遠的第一支柱產業,占主導地位。我們必須審時度勢,順應“工業強省”戰略大氣候,突出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做大做強工業。一是認真實施工業產業重點工程,力爭年內實施工業項目15個以上,完成工業產業投資10億元,努力形成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二是借助省級經濟開發區政策,加強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業集群發展。按照高起點、高標準的要求,著力提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完善生產性服務設施、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和園區功能,統籌推進“產城合一、聯動發展”,為項目引進和工業生產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礎。三是堅持產城互動、三區統籌發展的思路,結合扶貧生態移民、水庫移民、黔東片區一體化建設等工程實施,借鑒凱里市“四個一”安置模式,統籌推進園區、城區、安置新區建設。四是強化工業生產要素保障能力,全力抓好工業經濟運行調度和企業煤、電、油、運等生產要素的協調保障工作,千方百計幫助解決企業落地、生產經營中面臨的用地困難、資金匱乏等困難和問題。
以文化旅游為特色,帶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鎮遠作為貴州僅有的兩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6張國家級旅游品牌,享有“中國最具影響力旅游名縣”“中國十佳旅游古城”“中國最美的十大古城”“中國十佳城市慢游地”等美譽,其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民族風情濃郁,自然風光優美,是其他地方無法復制和不可比擬的。理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打造自身的獨特優勢,堅定不移地走“文化旅游興縣”之路。當前,我們正面臨文化旅游發展的黃金期、關鍵期。《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把旅游業作為戰略支柱產業來培育。“國發2號文件”對文化旅游發展路徑和重點做出了引導,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將我省文化旅游業發展上升到國家層面。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旅游大省建設,打造“世界知名、國內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休閑度假勝地”。黔東南圍繞打造原生態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目標,大力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互動發展。保護傳承開發民族文化,深入實施“十個一”和“四個一百”保護工程,挖掘歷史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以及民間民俗文化。實施“旅游活州三年行動計劃”,圍繞鎮遠古城等重點景區景點和精品旅游線路,加快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我們要把政策蘊含的巨大能量轉化為促進文化旅游發展的新契機、新機遇、新動力、新抓手。圍繞建設“文化旅游創新區”的戰略定位,按照建設文化旅游大縣的部署,把加大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作為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內容,以古城整體保護為重點,以促進旅游轉型升級為核心,以提高游客滿意度為宗旨,著力推進旅游業發展再上新臺階、取得新成效。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把鎮遠建成文化旅游大縣,拉動第三產業,調整經濟結構,拓展就業空間,提高群眾生活水平。
以民營經濟為主體,構筑縣域經濟新格局
一直以來,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的主體,是縣域經濟發展最有生機、最具活力和潛力的經濟增長要素。一是放寬市場準入。認真貫徹落實《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全省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按照“非禁即入”原則,縣域經濟建設領域全面向民營經濟開放,做到政策上放寬放活,簡易審批程序,優化投資環境。二是完善社會服務。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企業自身努力,更要靠黨委、政府及主管部門的關心與支持。要強化轉變職能,為民企提供培訓服務和各類優秀人才等政策扶持,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二是加大財稅金融支持。用好民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萬戶小老板創業行動計劃”和微型企業發展“3個15萬元”政策,通過拓寬融資渠道、支持小額貸款公司發展、建立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等措施,著力解決好民營經濟發展的經濟規模小、產業層次低、產業布局散、市場占有率低等突出問題。重點抓好中小企業創業園建設,使其成為鎮遠經濟發展的亮點和特色。力爭到2015年,民營經濟創造的增值、提供的財政收入分別達到全縣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的50%和70%。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積極推進“三化”同步
近年來,鎮遠縣通過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速城鎮化進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鎮遠是典型的山區縣份,其落后主要還是農村的落后。沒有農村的加快發展,就沒有全縣的加快發展: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縣的小康。工業化是動力,城鎮化是載體,農業現代化是基礎。要通過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以“三化”興“三農”,以“三農”促“三化”。要依靠工業化提升經濟實力,依靠城鎮化吸納轉移農村人口,依靠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際工作中,兼顧抓好工業產業園、文化旅游產業園、現代農業產業園“三園”建設,實行工業、文化旅游和農業發展園區化。著力發展工業經濟,不斷提高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把鎮遠建成工業強縣,使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攀升。突出實施“城鎮帶縣”戰略,加快以芽溪新城、黔東工業新城和中心鎮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不斷提高城鎮承載能力,制定鼓勵政策吸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將城鎮基礎設施向周邊村寨延伸覆蓋,創造條件鄉改鎮(街道),確保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在同步推進“三化”過程中,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貧困鄉“摘帽”作為重點,制訂好增收計劃、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促進就業計劃、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提高農業產出效益。特別是要通過加速工業化、城鎮化,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加快農村小康步伐。積極開展文明城市、環境保護模范先進城市、衛生城市創建活動,制訂村莊整治計劃并逐年推進,加快實施農村危房改造、“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和新農村建設步伐,使城鄉面貌不斷發生新的變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名城鎮遠“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任重而道遠,需要團結和帶領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深化縣情認識,找準差距,以“敢闖新路、勇于超越、永不滿足”的鎮遠時代精神,堅持走一條具有鎮遠特色、符合鎮遠實際和時代要求的小康之路,才能在全省追趕“中國夢”的大潮中不落伍不掉隊,確保2018年率先實現小康夢!
(作者系中共鎮遠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