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利梅
摘 要: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大多數使用“認同式教學”,其一是“順從式閱讀教學”,其二是“欣賞式閱讀教學”,讓學生一味地欣賞則會讓學生喪失了基本的判斷,要想突破這種教學誤區必須采用辯證式教學,即用正面教學的欣賞式閱讀和質疑式閱讀相結合。從而開拓學生思路,引發學習興趣,提高閱讀能力和欣賞水平。
關鍵詞:認同式教學 順從式閱讀教學 欣賞式閱讀教學 質疑式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050-01
現代語文教學提倡教法的多樣性和學生的主動性、思維的發散性。我們把欣賞式閱讀教學法和質疑式閱讀教學法結合能開拓學生思路,引發學習興趣,提高閱讀能力和欣賞水平。
1 教學現狀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在講一篇課文之前,中學老師會先向學生講文章好在哪,然后老師就會按近乎完美的“好”來分析。我們把它叫做“認同式教學”。
其中一種是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最后老師總結。老師最后總是拋開學生的意見,而用作家觀點或教參上的所謂標準答案做結論,那就是讓學生自由發言是假,獨斷是真,防止犯錯。學生完全被動的接受,我們叫“順從式閱讀教學”。
二是以賞析體會為主的閱讀,就是文章好在哪里?有哪些東西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老師主要從正面引導學生欣賞文章的篇章結構、寫人技巧、語言特點、思想內涵等這是“欣賞式閱讀教學”。欣賞性閱讀讓學生的贊美的眼光去學習名家名篇,能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提高語文素養。這個還是目前語文教學中是主流方法。
2 質疑式閱讀教學
質疑式閱讀是教師在課程實施中,引導學生對教材、老師的教學方法等進行質疑,通過種種質疑與解疑活動中師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從中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培養豐富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
3 欣賞式教學與質疑式教學方法相結合
我們讓學生一味地欣賞則會讓學生喪失了基本的判斷。要想突破這種教學誤區必須采用辯證式教學,即用正面教學的欣賞式閱讀和質疑式閱讀相結合。
3.1 欣賞式閱讀教學法
有些經典美文,可以讓學生通過美文欣賞來閱讀,提高去語文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
案例:朱自清《春》的欣賞式教學方法。通過誦讀,引導討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欣賞文章的精美的意境,同時進行拓展訓練。
(1)朗讀全文,整體感悟文章的意境美、結構美、語言美。
(2)賞析文章寫景的結構層次:盼春——繪春(總寫—山—水—太陽—小草—樹—花—蜜蜂—蝴蝶—野花—風—小鳥—牧童—雨中景—人們—小結)—— 頌春。
(3)賞析文章的語言美:文章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及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
(4)賞析《春》的意境:形象美、繪畫美、音樂美、含蓄美—— 生動形象的描繪了春天的美景、美人、生機、希望—— 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熱愛大自然、生活的思想感情。
(5)拓展練習:細觀察生活,抓住景物特征,恰當運用修辭來描寫一種事物、景物。
用這種教學方法比的老師較多,在這就不展開來分析了。
3.2 質疑式閱讀教學法
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引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些文段在教學在可以適當的引入質疑討論法來進行教學。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討論的內容、方向、尺度。在這同時教會學生質疑的思維方式。
(1)學會辯證思維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任何事物,有助于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例如《祝福》中,關于祥林嫂的死,有不少人認為魯四爺是殺害祥林嫂的主兇,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正面來看看魯四爺和祥林嫂的關系—— 每次祥林嫂走投無路的時候,都是魯四老爺毫無條件地收留了她,并付給她相應的報酬。甚至當祥林嫂被婆家人搶走后,魯四老爺還將她的工資托中人帶給她,認識到這一點,將會極大地改變魯四老爺在我們心目中的印象。
(2)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方式。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必要“四大破除”:破除對權威、古人、洋人、書本的迷信。表現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就是提倡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文本本身就容易有多義性,多層面意蘊需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加以認識,這樣就避免了認識的單一化,簡單化,甚至錯誤化。
例如以名篇吳晗的《談骨氣》,幾乎所有的中學老師都會告訴學生,文章的第一句話“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是這篇文章的論點,而接下來的三個例子:文天祥、聞一多和餓者“不受嗟來之食”,是作為論據來證明這“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一論點的。
但是我在教學過程中就引導學生反向思維法:“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就是文章的論點嗎?三個論據能充分證明這一論點嗎?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
(1)用文天祥、聞一多等民族英雄的特殊事例,不能說明一般性的問題!表面上條理清晰、論證合理,但實際上卻有不合理性。也就是說三個例子不能證明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因為隨便就可以找出一些和他們對立面的沒有骨氣的例子。甚至有學生惡搞的仿照該文寫出了“中國人是沒有骨氣的”為論點的文章了。
(2)餓者“不受嗟來之食”不能作為論據,不能證明窮人的骨氣。“嗟”只是一個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無感情色彩,更無侮辱性的意思。這只是表現了窮人太過敏感,以生命的代價換來“面子”,不是骨氣而是叫人費解的一種舉動。吳晗先生舉此例子不合理。比如大學中許多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因為得到別人的資助才能得到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說明這同樣不是骨氣與面子的問題。
(3)如果想論述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應該是以歷史上能表現我們整個民族的氣節的實例做論據,這樣才有整體的說服力。
(4)那文章的論點應該是什么呢?“談骨氣是什么,中國人是應該有骨氣的”這才是文章的論點。吳晗先生舉的三個例子只是想告訴國人自古以來就不乏有骨氣的中國人。
傳統的《談骨氣》一文的教學無論是從知的角度還是從德的角度都有叫人質疑的地方,然而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認同式教學”卻是全面肯定,即認同文章中的價值觀和寫作藝術,缺少批判意識。
實踐證明,語文教學中運用賞析閱讀與質疑閱讀相結合的教學法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學生變得聰明、有才智、思維活躍,同時大大的提高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為學好語文知識和各門學科奠定了智力基礎。語文教學出路在于教法的更新,而質疑式教學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