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雪
一直以來,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于署名行為的法律性質缺乏深入的探討。本文擬從署名行為是否會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這一問題出發,對署名行為的法律性質進行分析,并提出本文作者自己對于署名行為法律性質的觀點和論證。
一、署名本身不會引起法律關系的變動
有觀點認為作者在作品上署名會引起權利產生或法律關系的變動。例如,有學者就認為,作者在作品上署名后,直接帶來“被尊重權”,即作品使用人依法應尊重作者的署名權。本文作者對此持有不同觀點。首先,署名權是一項消極權利,署名權賦予作者的是對抗他人侵犯自己署名自由的對抗權利。這種所謂的“被尊重權”并不是由于作者對作品署名才產生的,即便作者不署名,法律也會保護作者署名的自由。其次,這種觀點還隱含了一層含義是“作者在作品上署名后”產生了一項新的權利即所謂的“被尊重權”,即署名會引起新權利的產生或者法律關系的變動。這種觀點也是存在問題的。首先,署名行為不是法律行為。一般來說,在民法上能夠引起權利或法律關系變動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法律行為,一種是事實行為。根據我國臺灣地區法學家王澤鑒先生的觀點,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因意思表示而發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法律事實。法律行為系一種表示行為(表現行為),即行為人企圖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而表示其意思,故以意思表示為其不可或缺的要素。署名行為顯然不具有意思表示的要素,因此,署名行為不是一項法律行為。其次,署名行為也不是事實行為。所謂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為。事實行為又稱“非表示行為”,不以表現內心的意思內容為必要,毋庸表現內心的意思內容,即可發生法律效果。有人把署名行為的法律性質等同于創作,認為兩者都是事實行為,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作者通過創作產生了新的作品,作品是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這是一種從無到有的過程,這種行為能夠引起民事法律效果的發生。因此,創作行為是一種事實行為。同時,事實行為不需以意思表示為要件,也無關與行為人的心理,不需要行為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即便是5歲孩子信手涂鴉畫出的兒童水彩畫,只要符合獨創性的標準也可以成為作品,也能引起民事法律效果的發生。然而,署名不同于創作,著作權法中的各項權利是基于作者創作作品而產生的,在作品創作形成后,即便沒有署名,作者也依法對其作品享有得以對抗任何人侵犯的權利。由此可見,民事法律效果發生與變動無關于署名行為,署名或者不署名是作者的自由,該行為不會對著作權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影響。因此,署名行為也不是一種事實行為。綜上所述,署名行為在法律性質上既不是一種法律行為,也不是一種事實行為,作者在作品上署名并不會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
二、署名是一種事實狀態是權利的外衣
署名行為在法律性質上既不是法律行為,也不是事實行為,那么署名行為的法律性質究竟是什么呢?本文作者認為,署名行為是一種事實狀態,是權利的外衣。在這一點上,本文認為作者對其作品的署名類似于所有權人對物的占有,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民法意義上的“占有”。在民法中,占有是指占有人對于物有事實上的管領的事實。民法中的權利人通過占有來表明自己的所有者“身份”,占有是權利變動的要件與權利存在的外衣,在這個意義上,占有成為所有權的公示方法。民法中“占有制度”的邏輯起點是把占有作為一種事實狀態,并由占有推定規則推定出占有人的一系列權利。占有是權利人對于物最基本的愿望和要求,而民法中的占有制度正體現了對這一愿望保護。與此相類似的是,在人類文化藝術創作誕生、演進的漫長歷史進程中,作者也正是通過在作品上署名的方式,表達了類似的愿望。
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民法中的“占有”以物為客體,這里的物一般是指特定物、獨立物、有體物。而知識產權的客體,無論是作品、技術方案還是商標,在本質上都屬于某種信息,都是“有形無體”的。也正是因為作品“有形無體”的特性,作者們不可能像物權人對物那樣實現管領和支配,而只能通過特殊的方式即署名來對作品進行特殊的“占有”,以此來表明作者身份。因此,署名行為是一種事實狀態,是權利的外衣。署名本身也就成為一種獨特的公示方法,并在法律上有公示推定的效力。這一點也可以與下面將要提到的“署名具有證據上的推定效力”的觀點相互加以印證。
三、署名具有證據上的推定效力
在作品上的署名,有時并不能真實地反映署名者的是否具有真正作者的身份,因為署名者未必是作者,未署名者也未必就不是作者。這是一個含有多種因素的復雜問題。但是從法律規定看,著作權屬于作者,作者享有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所以在作品上署名的應該是創作作品的作者。這似乎表明,沒有參加創作的人,只要在作品上署名,不管其利用什么手段達到這個目的,在法律上就成為不可更改的事實。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我國《著作權法》第11條規定“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作者?!边@是一條法律推定原則。該原則為解決作者真實身份推定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因為該條款指出了一個舉證規則,即只要有相關證據證明署名人并非作者,就可以推翻實際署名人的作者身份?!侗Wo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第15條之一規定:“只要受本公約保護的文學或藝術作品的作者以通常方式在該作品上署名,在沒有相反證據的情況下,即視為該作品的作者,并有權在本聯盟的成員國中對侵犯其權利的人提起訴訟。即使作者采用的是筆名,只要根據該筆名即能確定作者身分,本款也同樣適用?!庇纱丝梢?,署名本身是一種獨特的公示方法,是著作權權利的外衣,署名受到法律的保護,并且具有證據上的推定效力。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