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溢琳
摘 要 在區分所有建筑物轉歸公司等集體組織所有的情況下,公司等集體組織能否取得成員權?本文進行了探討,認為公司等集體組織整體享有成員權,每一個股東或內部成員不享有成員權
關鍵詞 建筑物區分所有權 集體組織
現實生活中,有些區分所有權人以自己享有區分所有權的建筑物,以投資入股方式轉讓給公司等集體組織,形成一些區分所有建筑物轉歸公司等集體組織所有。此時公司等集體組織能否取得成員權呢?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公司等集體組織享有成員權,理由是公司等集體組織有集體所有權。我國法律,尤其我國憲法、《物權法》第67、68、69條,已經確認公司等集體組織對動產和不動產的所有權。區分所有建筑物屬于不動產,公司等集體組織當然取得該物的所有權。
第二種觀點認為:公司等集體組織不享有成員權,理由是公司等集體組織沒有集體所有權。“持否定說的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完全否定集體所有權的存在;二是雖然承認集體所有權,但不主張在物權法中區分規定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
本人同意公司等集體組織享有成員權的觀點。理由如下:一是從法律屬性能來講,應賦予成員權。我國《物權法》已經規定公司等集體組織享有所有權,這是其享有成員權的基礎;基于公民用區分所有建筑物投資入股的行為,公司等集體組織取得區分所有建筑物的專有所有權,進而取得成員權。二是從保護功能上講,應賦予成員權。公司等集體組織大多以財產關系為基礎,為維護財產關系穩定,也應賦予成員權。“物權法應當對現實的財產占有與利用關系作出反應,國家和集體所有權在客體、取得方式、保護確認、使用經營以及對產權糾紛的解決處理方面都有其特殊性,立法要反映改革的成果,物權法作為財產關系的基本法應當對財產關系進行統一規定”。
三是從法律銜接上講,應賦予成員權。公民將區分所有建筑物等個人財產投資入股,符合民法物權變動以及《公司法》等法律規定。雖然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是一種不同于傳統民法的所有權形式,但其存在、適用的基礎還是在傳統民法理論、實踐基礎上逐步發展完善的。
公司等集體組織的成員權是歸屬于公司等集體組織,還是歸屬于內部股東或成員呢?德國著名法學家祁克提出:共同意思的結合便成為團體的意思。團體具有獨立的意思,對外表現為主體,具有“單一性”;對內為多數人的結合,權利義務仍歸各成員,具有“多樣性”。
由此引發對公司等集體組織對區分所有建筑物的主體資格認識爭議。主要有以下幾種學說:一是組織體說,認為集體所有權是由集體組織享有的單獨所有權。二是新型總有說,認為集體所有權是一個集體組織內的全體成員享有的所有權,類似古日耳曼法上的共有;三是法人所有說,認為集體所有權是個人化與法人化的契合,集體組織成員對集體財產享有股權或社員權;四是社區成員說,認為各類專業集體組織范圍的集體所有制表現為專業集體組織所有權,其主體是各類專業集體經濟組織;五是創辦人所有說,認為集體所有權的主體是創辦人本人,這實際上是否認了集體所有權;六是集體所有說,認為其主體是勞動群眾集體。
上述各觀點或理論出發點不同,或觀察理解認識角度不同,雖然都揭示了公司等集體組織所有權的某一方面特征,并且有各自的觀點理由,但實質爭議在于集體組織是整體享有所有權,還是每一個成員都享有所有權,以及集體與內部成員的關系。組織體說觀點,強化了整體性,但沒有說明集體與成員之間的關系。
新型總有觀點也不可取,總有指在日耳曼農村公社土地所有制中,將土地的使用、收益分配給各家庭,而管理、處分權則屬于公社所有的一種分割所有權形態。日耳曼總有觀點與羅馬法所有權本質不相容,經羅馬法理念改造,到現代基本已經銷聲匿跡。如果我們模仿總有理論,會進一步造成所有權的虛設,真正所有者沒有所有權,助長集體專權。法人觀點也不全面,有法人組織固然可以這樣理解,沒有法人資格組織卻無從依據。社區成員說觀點沒有說明集體內部成員處于何種地位,也留有遺憾。創辦人所有說觀點實際上否認了集體所有權。集體所有說觀點把集體所有權的主體界定為勞動群眾集體,過于模糊,不易把握。
本人認為,公司等集體組織整體享有成員權,每一個股東或內部成員不享有成員權。理由:一是我國民商法,尤其是《物權法》承認集體所有權,公司等集體組織作為其中之一,理應因公民以區分所有建筑物作為投資入股,享有專有所有權,進而取得其成員權,這與組織體說強調單獨所有權觀點部分類似。二是符合公司等集體組織特點。公司等集體組織采取各種資產投資方式,包括區分所有建筑物,組成一個整體組織,擁有獨立財產,它與組成組織的個人或其他組織財產相分離,非依法律,任何組成組織的個人或其他組織都無權占有、使用、處分這些集體組織的獨立財產,更強調完整性和統一性。各股東因投資享有主要是收益權,而不能單獨享有所有權,基于此每個股東也不應當享有專有所有權。三是符合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制度性質。建筑物區分所有既強調整個建筑物的共有性質,又強調區分所有部分的專有性和共用部分的互有性,是在一棟建筑物由區分所有權人共有的條件下,由個人所有和共同共有有機構成復合共有。如果任何公民基于對公司、企業、合伙等組織各種形式的投資,因而取得區分所有建筑物的專有所有權,進而取得其成員權,就會使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強調的專有性和共用部分互有性失去現實意義,也會造成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的成員權混亂和無序。
參考文獻:
[1]侯水平,黃果天.物權法爭點說析[M].法律出版社,2007,(7).234.
[2]蔡養軍.“集體所有權的層次及法律政策選擇”[J].學海,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