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
摘 要:“四環、六步、雙向”課堂教學模式是依據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理念,借鑒杜郎口“預習-展示-反饋”和洋思“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縣實際情況而提出的一種新課堂教學模式。它是一種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體現了一種新的教學思維和管理方式。本文向您介紹的就是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課中的運用。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四環六步雙向 課堂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137-01
1 概述
“四環、六步、雙向”課堂教學模式是依據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理念,借鑒杜郎口“預習-展示-反饋”和洋思“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縣實際情況而提出的一種新課堂教學模式。它是一種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體現了一種新的教學思維和管理方式。
“四環、六步、雙向”具體來說包含四個環節,共六個步驟,從兩個方向去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一個方向是“課內”部分,以抓教學環節入手;另一個方向是“課外”部分,以抓管理機制入手。
1.1 “課內”部分
簡單的說,一節課的安排如下所示。
自主學習→交流展示→點撥領悟→訓練反饋。
“四環”即:自主學習、交流展示、點撥領悟、訓練反饋。其中,“交流展示”環節可跟據實際情況分成“交流”(交流形式包括:組內交流、組間交流、師生交流)和“展示”(展示形式包括:小組展示、小組互評、學生更正、學生互評)兩個步驟,“點撥領悟”分成“點撥”和“領悟”兩個步驟,加上其他兩個環節,一共六個步驟。
1.2 “課外”部分
課外部分以抓管理機制入手,具體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
課堂評價→班級文化→激勵機制→綜合素質→保障措施→管理提升。
2 具體辦法
“四環、六步、雙向”具體來說包含四個環節,共六個步驟,從兩個方向去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八沫h、六步、雙向”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過程簡單的說就是:提前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讓學生展示自主學習成果;接著,教師跟據學生的學情做必要的點撥講解,學生整理所學內容,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最后,當堂訓練,提倡課內完成作業。其核心思想是: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在掌握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精講精練,完成教學任務,打造高效課堂;提倡課堂內高效學習,使學生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
“四環、六步、雙向”課堂教學模式的課內教學環節有:
2.1 自主學習(N+10分鐘,N為課前的自主學習時間)
自主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各個環節。
自主學習任務具體表現在“預習案”上,預習案上應包括: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學法指導,自主學習應達到的具體要求和后面“交流展示”環節需落實的問題或自學自測題。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紙質的預習案發給學生,也可在計算機上下發預習案的電子文檔。如果需要,還應準備好預習所需的相關素材資源供學生使用。對于某些教學內容難度不大,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就可能完成自主學習任務的課,教師也可跟據實際情況,將自主學習安排在當堂課的前段進行。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
不管采用何種的方式,教師在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后,都應及時檢查學生的預習案,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以利于后面的分層教學。
2.2 交流展示(10分鐘)
交流展示分為問答交流和學生展示兩個步驟。教師根據前面檢查和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靈活的安排交流展示的具體形式和內容。
對于一些簡單知識點的落實,可以使用問答交流的形式,節約時間,注重效率。問答交流的形式可以有組組問答、生生問答、師生問答等。
對于一些簡單的內容,學生一看就會的內容或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不需安排展示。安排展示的內容應該是重點問題,難點、有爭議、一題多解的問題,能拓展延伸,提高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潛能的問題。換句話說,應該是選取有價值、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展示。學生展示的形式可以有:小組展示、小組互評、學生更正、學生互評。
應該制定一套可行的獎評機制,對交流展示情況進行評分記錄,讓學生在交流展示中找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學生精力流失率。
教師在交流展示環節應特別注重去發現、收集學生暴露出的問題,了解哪些內容是學生難以掌握的,哪些內容是學生容易出錯的,以利于下一環節進行必要的精講。
2.3 點撥領悟(10~15分鐘 )
點撥領悟可分為教師點撥和學生領悟兩個步驟。
在本環節中,教師應跟據前兩個環節發現的學情有針對性的進行必要的講解,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其中亦可結合師生問答和學生更正的形式,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課內容,實現精講、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接著,教師小結本課所學知識,學生瀏覽回顧本課所學知識,靜下心來,進行必要的識記和進一步加深理解。教師則巡視,做必要的輔導。
對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學生容易出錯的問題,教師應及時歸納總結,有些問題亦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以備在今后集體備課中提出來討論。
2.4 訓練反饋(5~10分鐘)
在訓練反饋環節,教師可針對不同的層次的學生(A、B、C)布置不同難度級別(A、B、C)的分級作業(或任務)。要求學生當堂訓練,當堂完成,體現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對于作業布置,可以要求成績較好的A類層次的學生只需做難度較高的A類題(或任務);要求B類層次的學生完成難度中等的B類題(或任務)和難度較高的A類題(或任務);要求C類層次的學生完成難度較低的C類題(或任務)和難度中等的B類題(或任務)。這樣,讓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作業,有時間去幫助其他同學,自己也會對知識進一步理解;讓中等生和潛能生不但有不斷提升自己的空間,還會讓他們容易找到學習樂趣和自信。
3 結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主要看教學的效果。名校課改的經驗有理由讓我們相信,我們現在推行的這套模式是有效的、可行的。只要能夠堅持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講究實效,就一定能獲得遠遠超過課堂上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的效果,一定能夠達到傳統教學無法達到的素質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蔡林森.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