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鋒
摘 要:如何學好數學是大部分學生所頭痛的問題,因為數學這門學科在學生眼里是一門難學不易懂、枯燥乏味、了無生趣而且死板的科目,很多學生甚至對數學有抵觸心理,其實數學也可以變得充滿樂趣,簡單易懂,老師應該注重教學方式,將數學與生活進行結合,俗話說的好,萬物源自生活。生活無處不充滿樂趣,對生活當中的一些事物進行舉例出題,讓學生對數學改觀,并對其產生興趣,這樣就能將學生的數學成績提高。
關鍵詞:數學 生活 聯系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160-01
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學習中都必須用到數學,數學與人們的關系密不可分。老師應該深化學生對數學的認識,讓學生知道數學對生活的重要性,并且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巧用數學的能力,引導學生們逐漸在生活中融入數學。還有個問題就是如何根據教材的特點,把書本數學變為生活數學,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有價值而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學習過程。通過反復思考,我就從課堂教學入手,巧妙的設計數學題目,將生活中的問題融入數學當中,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考慮數學問題,給與數學生命,讓其生動化,使學生在輕松融洽的環境下學習數學知識,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改變對數學的看法,并且樂于學習數學。
1 如何在生活里學習數學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慧眼”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如果能處理好數學問題與生活經驗的聯系,就能逐步巧妙地將生活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比如唐僧師徒摘桃子的經典例子: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長時間,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興興回來。師父唐僧問:你們每人各摘回多少個桃子? 八戒憨笑著說:師父,我來考考你。我們每人摘的一樣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個,如果3個3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沙僧神秘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個4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悟空笑瞇瞇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個5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多少個?在一個貼近生活的故事里,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還樂于去思考問題,得知故事的結局如何,無形中就教會了學生解答技巧。
2 如何在數學中感受生活
《新課標》在設立情感和態度的目標領域時提出:讓學生經常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讓孩子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斷增強,并且對數學產生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養成思考生活的習慣。在如:在教學《視圖與投影》中的平行投影時,我會先提出問題:小明身高,王鵬身高,他們在同一時刻站在陽光下,小明的影子長為,如何求王鵬的影長?讓學生思考這個問題,學生們就會想出不同的解題方法。為了驗證解題的正確性,我把學生分為若干組,到學校的操場,觀察同一時刻同學之間的身高與影子有什么特點?太陽光下的投影是什么投影?讓學生們量一量同一時刻自己在太陽光下身高與影子的長度之比有什么特點?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了解、實踐。學生對于解決上述問題就會感到很簡單。這個時候我就布置一個作業:讓學生了解晚上燈光下的影子有什么特點?它是什么投影?學生會有濃厚的探究興趣,在探究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并讓數學知識在學生的實踐中得到驗證。從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3 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把生活與數學知識緊密聯系起來。所以,我在教學中,我經常讓同學們親身投入到數學問題當中,給他們創造實踐環境,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后,我會讓學生不用尺子、只用繩子幫我判別教室里的窗戶是什么形狀?怎們樣計算它們的體積?然后在其中導入生活中的實例,考問同學制作門需要多少的木材。這時就需要考慮門框應該長一些,寬一些,如果要計算體積比較大的可以選成圍墻的大鐵門,將兩扇鐵門合攏,還應該考慮兩扇鐵門之間的間隙體積等。又比如我們在學習圓的時候,老板讓你去買一塊圓形玻璃,但是有幾塊圓形玻璃被打碎,我們要怎么選取破碎玻璃碎片將其組合成原來的圓形玻璃,用尺子測量?還是一塊塊拼適合?還是其他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動腦。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學習數學的最終意蘊是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還能夠為自己增加知識,并且提升對所學知識的熟練度。
在生活背景下去學習數學知識,然后又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以此循環。因此,數學教學應當源于生活,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多給學生創造實踐學習數學的機會,在課堂中引入生活,創造師生互動的機會,拉進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灌輸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感受數學,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思想,讓學生熱愛數學,對待數學就像對待生活的態度一樣,充滿享受與樂趣。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索桂芳.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5(9):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