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民
摘 要:學生主體意識是學生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的驅動器,具有主體意識的學生,學習有動力、有信心,可發展力強,適應性高,更重要的是他們也因此而獲得尊重、關愛、幫助等可貴的生命內涵。
關鍵詞:主體意識;創造性;分析;嘗試
一、對時下學生主體意識的觀察
做作業是因為老師布置而做的,認真考試是因為不想讓家長太傷心而裝的。我們常問學生“為什么不做啊”,回答是“老師沒讓做”“我不會做”“與我無關”“我沒興趣”。又問“為什么這樣啊”,回答是“不這樣老師會罵”“不這樣我爸、我媽要罵”。學生的主體意識太淡薄。
二、對形成時下學生主體意識的成因淺析
1.家庭誤導
多年來,家長們無不把子女在學校獲得高分視為美事,視考試低分者為無能。為此,不少家長為子女能考出好分數而不惜一切代價,買資料,請家教,拜名師,上名校,弄得焦頭爛額也無怨無悔。子女大多在被動地擺弄著,久而久之,學習做事都成了是家長讓干的,哪還會有什么主動性?家長們大部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家長們心中的龍和鳳又是什么呢,那就是考試能得高分的孩子。
在此種情況下,大多數孩子從被動接受擺布到對所有擺布麻木,或者是對擺布進行反抗,僅有極少數孩子能一路順風渡過學習生涯。這背離了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的宗旨。孩子基本沒有萌發主體意識的環境氣候。
2.社會誤導
教育部門給那些能讓大多數學生考出高分的學校冠以名校的美名,社會各界更是大張旗鼓地為獲得高分的“人才”四處宣言。這就形成了能追分的追,難追分的只好放棄的歪風。正因為如此,許多莘莘學子走出校門也就徹底把學習拋諸腦后,即便偶有讀書看報那也僅限于休閑娛樂,更多的鉆研恐怕是沒有的事了。時下各書店門可羅雀,一度在考場中呼風喚雨的“才子”幾近銷聲匿跡,在諾獎獲得者行列中土生土長的國人鳳毛麟角,而這正是我們把一代新人的創造性扼殺在搖籃中。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掐住了學生主體意識的咽喉。
3.學校和教師誤教
在唯分是看的大背景下,教師也就只能背離教育的真正宗旨,使出渾身解數,出發點是分數,歸結點也是分數。有的追求著高超的授課藝術,贏取名師的美名;有的忙碌于家教之中,在增加額外收入的滿足中沾沾自喜;還有的以不斷地做題煎熬學生,用可憐的不知是否對學生真正健康的人格形成能有多少作用的考試成績博取所謂的“功名”。
一句話,教育是叫學生獲得分數。難怪有學生戲言: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哪還有時間去顧及什么?學校培養了大批考試的高手,也為社會輸送了大批不健康的人。需要說明的是,否定的不是獲得高分,而是否定獲得高分的方式和過程。我們關注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就應該走出獲得高分方式的藩籬,看高分是不是主動學習得來的,學習是不是一件學生心中苦樂相伴的趣事,學生珍不珍愛書籍。
看學習中學生是不是時而愁眉不展,時而笑容滿面,看遵守紀律要不要總是靠強調,看完成衛生工作是不是總得靠監督。真正的教育應該以解放人類自身為宗旨,既解放學生,讓孩子們從蒙昧中覺醒,一步步全面健康地成長;又讓教師們從虛名中得到解脫,享受從業的樂趣、充實和豐富。學校和教師拆散了學生主體意識覺醒的舞臺。
三、喚醒主體意識的嘗試
長期以來,我們對如何才能激發未成年人的主體意識做了許多嘗試。有感恩教育,有勵志教育,有法制教育,有愛的教育與關注。但始終收效甚微。有時,我們甚至想放棄對未成人這方面的教育與關注。可是,職業的使命又讓我們難以停止對此做進一步的思考。是啊,一個缺少了養成教育土壤的生命個體,又怎么能有主體意識的覺醒?想想我們的這些住校生。
一方面,一周就能回去一次,而這一次有時也未必能與父母相聚,就是能在一起,他們的親人又會有多少人能就此對子女進行有益的引導?我們曾就此做了問卷調查,并對調查結果做了分析研究。發現父母或其親人與其談論的話題都集中在學習的結果上,而很少言及對過程的分析探討。有極個別的學生竟然很少聽到親人關心的話語。
另一方面,在學校的五天半中,食堂—教室—宿舍,三點一線,就餐約2小時,睡覺約8小時,自由鍛煉約1小時,自主學習約2小時,休息約2小時,其余就在教室渡過。教師從早上6:30分開始一直到晚上22:30分,不停地督促著學生完成這樣那樣的事情。學生疲憊不堪,教師叫苦連天,學生成績卻始終在低谷徘徊。大家都一致認為學生沒有主動性或者即便是有,也顯得微不足道,積極性更差。但誰也找不到一種較好的法子。
我們在思索中煎熬著,在探討中迷茫著。這時,我們讀到了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課堂22條》,讀后深受觸動。我們在學校開展了打造團隊的實踐。先根據學生的成績、學生來源(城市或農村)、性格(活潑或沉寂),分成7~8個組,由組員推舉組長,由科任教師組織各組推舉課代表。各組長全面負責組內成員的作業完成情況,紀律遵守情況,課外活動情況等,課代表則全面負責全體同學的本學科學習。小組成員則需相互監督、相互學習、相互鼓勵。
學科教師先從定期召開小組長會議入手,逐漸過渡到隨機開座談會。主要聽取小組長關于小組成員在學習、紀律、勤雜務等方面的主動性情況,了解各小組成員間的合作情況,問題及困難等;教師給予適時的引導與幫助。班主任則全面關注科任教師和學生,既認真聽取科任教師的反饋意見,又仔細收集來自學生的信息,結合自己的觀察思考,在綜合各方面信息的基礎上及時組織科任教師及課代表進行座談,共同探討班級事宜,制訂和修訂相關辦法。
這樣一來,講臺上老師講得少了,學生的活動多了;課外時間教師的監督少了,學生的自主性多了,學習中問這問那的多了,發呆的少了;衛生改進了,紀律好多了,就連經常愛做點兒出格的事的同學也在學著學習做事了。
我們欣喜地看到,一年下來,學生的學習進步了、紀律變好了、衛生改善了。學生已養成了習慣,無論教師在還是不在,鈴聲成了他們完成各種任務的命令。教師們也覺得不那么苦、不那么累了,學生逐漸從被動學習的牢籠中走了出來,吮吸著獨立、自主的新鮮空氣,沐浴在學有所得的陽光之中。他們明白了成長要靠自己、要靠同學、要靠老師,他們逐漸學會了利用身邊的有用資源。他們在自主學習中懂得了愛和幫助,品嘗到了進步的甘與苦,有了較好的主體意識,產生了生命感、成就感、快樂感。
“有創造性的人,他們希望能夠無所不知。他想知道一切事物——古代歷史、19世紀數學、現代制作技術以及生豬的未來。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什么時候這些想法會匯集成新的思路。也許六分鐘、六個月或者六年。但他們相信一定會實現。”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創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時空,并使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較好的發展,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的共同追求。
參考文獻:
[1]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05.
[2]趙健杰.編輯主體意識及其邏輯劃分.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