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
文化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英文教學更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文化因素的影響。英語教學既是一種語言教學,也是一種文化教學。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因素包括思維方式、習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這些都是英語教師關注的問題。因此,必須深刻把握不同文化背景知識、不同民族思維模式的差異,以及英漢兩種語言風格的差異,我們方能進行成功的英語教學。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如果我們花一點精力,從另一個角度,從異國文化入手,就能讓學生們體味到英語的魅力,就能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能使大多數學生主動學習。要達成上述目標,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結合中國文化,欣賞英語諺語
每個國家的語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華——諺語。在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諺語開展各種活動。如教師可以先展示一個英語諺語,然后讓學生猜。每個組內成員都可起立翻譯,并要求用合適的漢語諺語翻譯。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譯:活著無目標,就如航海無指南針。)顯示該諺語后,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一個問題: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mean?即compass一詞是什么意思?因為sailing 是“航海、航行”的意思, 學生就會猜出compass是指南針的意思。又如英語諺語,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學生知道will有“意志”的意思就可聯想到與它對等的中文翻譯是“有志者事竟成”,而且學生在學習言語的同時也可作為勵志語言來激勵自己。
二、結合中西節日,學習背景文化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節日。隨著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國傳統節日深受許多外國朋友的青睞,如燈籠節又叫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龍舟節又叫端午節(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節(Mid-autumn Day),重陽節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當然,西方的節日也在中國悄然興起:如圣誕節( 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基督(Jesus Christ)誕生的日子,了解眾多相關的詞匯Christmas tide圣誕節期、Christmas Eve圣誕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誕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時唱得圣誕頌歌、Christmas dinner圣誕大餐中的火雞turkey或烤鵝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類小甜餅如cookie等。學生對這些話題興趣盎然,他們記起來就容易了。
三、巧用動物習語,滲透文化知識
習語是語言學習中的難中之難了,因為習語既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積累和沉淀。我們漢語中常說的“健壯如牛”,英語中卻說成as strong as horse 壯如馬,這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語言的形成與一個國家的社會形態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古代是農耕民族,以牛為主要的勞動力,故出現“壯如牛”一說,西方多為游牧民族,馬在他們生活中就顯得格外重要,就出現“壯如馬”“亡馬補牢”的說法,也就順理成章了。類似的還有“Love me, love my dog”,意為“愛屋及烏”等。在教學實踐中關注此類文化知識,鼓勵學生收集習語,無疑會激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
文化與英語學習息息相關,不可分割。英語學習離不開文化因素的影響,英語學習不僅是語言表面上的學習,更是文化層面上的學習。歸根到底,語言的學習就是文化的學習,其根本任務不僅是學習文化,而且是學習蘊含著文化信息的意義,達到中西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目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