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琴
摘 要:閱讀教學要真正做到正本清源和省時提效,必須在“清晰目標,精選內容,有效設問”上下一番工夫。
關鍵詞:清晰目標;精選內容;有效設問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閱讀教學“費時低效”一直是人們批評的主要問題,也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破解的難題,更是困擾一線語文教師的難題。
一、清晰目標——為閱讀教學導航
布魯姆指出:有效的學習始于準確地知道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如若教師不明確達到的目標是什么,那么,學生的有效學習就只能成為空談。
如何清晰目標,為閱讀教學導航?從整體上說,確定目標要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目標、教材中的單元目標、文本的核心目標和本班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目標。
1.依據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關于閱讀教學的總目標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要實現這樣的總目標,需要各個年段的螺旋上升,需要在各年段中立足于各自的年段目標進行教學,最終達成。
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中分別列出了各年段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這些應該被我們時刻記在心中,作為教學設計中確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低年級閱讀教學要緊扣朗讀背誦、識字寫字。中年級閱讀教學要加強默讀能力和理解應用的培養。高年級閱讀教學要重視瀏覽,提高默讀速度,并在此過程中強化邊讀邊想的能力與要求;推想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2.準確解讀教材
教材從實質上規定了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因此,準確解讀教材、研透文本是清晰目標的前提和保證。比如,《拉薩的天空》一文語言優美,描寫生動。根據這樣的教材我們可以確定如下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3)朗讀品味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拉薩天空的美麗景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陶冶審美情趣。
3.尊重編者意圖
教材是國家意志的反映和具體化,編者是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和自己對語文的正確、獨特的理解和安排來編寫教材的,因此,清晰目標還要做到尊重編者意圖。這里,特別強調要站在單元的角度來審視某一篇課文,不可孤立地進行教學,將編者的良苦用心擺在一邊。
4.依據學生實際
學生實際對定位教學目標具有現實意義,教學目標應該基于學生已有的水平,設置學生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其間的“距離”就是學生發展的空間,契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學目標過高,則造成教學中的“越位”,強人所難;教學目標過低,則造成教學中的“滯后”低水平重復。一切教學目標的定位,最終都要歸結到學生的實際水平與發展需要上來。由此,研究學生,了解學生,是我們清晰教學目標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精選內容——為閱讀教學起航
薛法根老師曾經講過:一篇課文,真正需要學生理解、需要教師講解的內容并不多,教師的教學要建立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教學中要做到三個“不講”:學生已經懂了的,不講;學生自己能讀懂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還是不懂的,不講,留到以后再講。如此,就能篩選出真正需要教師精心教學的重要內容,善于取舍,是教學智慧的體現。
薛老師在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課時,設計了一項綜合活動:有一天,小駱駝在小溪邊又遇到了小紅馬,小紅馬又說它長得很難看。這時的小駱駝會怎么說?怎么做呢?請你續編一個故事,或者兩個學生合作演一演。這個活動富有兒童情趣,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促進學生在交際活動中自覺地運用課文的語言和內容,實現語文表達能力的發展,可謂一舉多得。
王榮生教授近年點評了十幾位名師的課例,最后,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問題,表現在課堂教學,是集團性地、長時期地、大面積地出現教學內容的不正確、不合適。
這里面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很多教師把“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畫上了等號。沒有從教材內容中精選出需要教學的內容,而是將整篇文章翻個底朝天。在這里,我們必須厘清一個問題:教材內容雖然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但是二者是兩碼事。
比如,《小露珠》是蘇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教材的內容說的是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以及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贊揚了大自然的和諧、融洽和美麗。課文融科學知識、優美語言、思想啟迪于一體。
這樣的課文應該教什么呢?教的不是童話本身,而是借此可以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來訓練學生的文本細讀能力,進行概括段落大意的訓練、比喻句的訓練、對話的練習、朗讀的訓練等等。
三、有效設問——為閱讀教學護航
問題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動力,實際上,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學生對一個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因此,設計有效的問題對于有效閱讀教學來講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認為,基于課文的整體思路來有效設問,可以為閱讀教學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具體操作可以根據課文的題目、關鍵性的詞句、段落、篇章、表達來設計問題。
1.抓住題目,有效設問
如,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教學《心田上的百合花》時,以“這是一株怎樣的百合花”來統領整個教學,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時以“這是怎樣的一個園子”來推動整個教學,這就是抓住題目進行有效設問。
2.抓住詞句,有效設問
薛法根老師在教學《天鵝的故事》時,向學生提問:“這篇課文寫得很美,很感人,有哪些段落、句子、詞語深深地打動了你?”這樣的問題能夠統領全文,指向于對文章的理解和學生獨特的感受,同時又給了學生很大的空間,對于學生的思維、想象和語言表達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3.抓住沖突,有效設問
著名特級教師周益民在教學《半截蠟燭》一課時,提出了“絕密情報終于沒有暴露,情報站沒有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也得救了。同學們,是誰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報站,挽救了一家人?”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認識上的沖突,激活了潛藏在學生心中不同的觀點,促進了學生課堂對話的深入。學生在對話交流中反復與文本親密接觸,尋求根據,碰撞出智慧和言語的火花。
4.抓住表達,有效設問
特級教師林春曹在教學《鄭成功》一課時,引導學生體悟了鄭成功的愛國情懷后,他對學生說:“是的,鄭成功的高大形象已經變成了一座豐碑留在了我們的腦海里。那么,鄭成功的形象為什么能如此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呢?這得要感謝作者,因為是作者用語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刻畫了鄭成功的形象。請大家再瀏覽一下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寫鄭成功的?”
這樣的提問把學生的閱讀由人物感悟引向語言表達,引導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方式,引領學生學習、探究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這些表達方法的獲得,可以使學生的語感經驗變得豐富,言語智慧變得靈動。
課改以來,我們的課堂發生了很多可喜的變化,但要大幅度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還需要我們進行更多探索,并在實踐與反思中撥亂反正,返璞歸真。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