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獻明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必修一歷史核心價值觀是這樣描述的:“通過學習……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展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并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歷史過程,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斗的人生理想。”為實現上述教學目標,結合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課的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實施教學策略。
一、以情入史,引發興趣
實踐表明,情趣化的歷史教學可打破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時間、空間距離,讓歷史更加真切,歷史課更加貼近生活。歷史的“情趣”表現可在新課導入、在教學過程,也可在課后的反思,更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它的展現資料可是鄉土歷史人物、文化習俗、成語典故,也可以是歷史漫畫、文獻、影像資料等。
案例1:引用圖文導入教學
材料一:1911年4月26日,林覺民在赴廣州的船上激勵戰友的一段話:“……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為救國唯一之手段,不可一日緩。”
材料二:林覺民《與妻書》圖片及全文(略)
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林覺民認為“革命是救國之唯一手段”的理由。為什么非革命不可呢?你能從《與妻書》中找到答案嗎?學完辛亥革命,你覺得包括林覺民在內的辛亥志士們“歷史功勛”又有哪些呢?
解讀:這種穿越時空的導入法,圖文并茂,以若干小問題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并感受到福州一中校友林覺民的身體力行“就在身邊”,拉近學生對辛亥革命的認知距離,為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作鋪墊。
二、創設情境,體驗歷史
學生體驗歷史需要從教師教學中得到感悟,而這一感悟的關鍵因素就是“體驗”。就歷史學科而言,歷史的不可重復性嚴重制約了學生體驗的實現。那么,客觀的歷史事實如何才能被學生認識與感知呢?我認為通過一定的想象來實現是可行的。即通過歷史的想象、情景的虛擬來還原歷史、體驗當時情形、體驗當事人的經歷與心情,這對學生理解這段歷史有著莫大的幫助。
案例2:在本課講到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移風易俗的法令和措施時,筆者摘編《回望辛亥革命百年烽火:剪辮潮起忙壞剃頭匠》資料,以史實為基礎,以故事形式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體驗該段歷史:
清朝入關后,……剃發、留辮在很多人心中成為漢人臣服于滿清朝廷的標志。
辛亥革命中,獨立各省很自然地把剪除辮子作為去舊圖新的標志。……
把辮子藏到高帽中
1911年11月23日,重慶蜀軍政府在全城貼出了剪辮子的安民告示,并告知各項雜捐全部撤銷。
告示一出,一時間,全城約90%的男性都忙著去剪辮子,這下可把街上的剃頭匠忙壞了。
當然,也有少數人則持觀望態度,不知革命是否能成功,擔心下一個當朝者又要求留辮子。于是,有人遇事就叫婦女上街,或者上街就將辮子盤在頭頂上,用帕子將頭全部包了,不讓軍警發現辮子,免被剪掉。在這種情形下,一種獨特的高帽子流行起來,把辮子盤起來后,可藏到這種帽子中而不被發現。……
——重慶日報(2011-10-13)
解讀:教學是通過“想象—設計”這樣的步驟來體現課程要求的,而學生則是通過真實的情緒體驗來完成對課程的感悟的。筆者通過民國初年剪辮子的社會各種反應,首先引導學生看社會百態——很堅決的、隨大流的、茫然的、戀舊的。接著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為何會這樣?這典型地反映了社會轉型時期的新舊并存特殊社會現象,說明在當時革命是潮流,但在思想觀念上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加深學生對革命時“頭上的辮子易剪,心中的辮子難剪”的理解。
三、問題引導,深化認識
歷史的魅力在于對史事的探究與思考。能否用有意義的史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與思考,則是學生能否形成正確的批判能力與反省意識的關鍵。
案例3:關于《辛亥革命》這一節內容,“課程標準”的學習要求是這樣闡述的:“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所以,后半部分的教學設計主要是圍繞“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展開的。
首先,筆者出示兩段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譯一本書名叫《平民政治》,但現在卻準備易名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國粹學報》過去一段時間銷路不暢,但最近改名《共和雜志》,重新變得搶手。當時人不禁感嘆:“今日惟‘共和二字稍可賣幾錢耳!”
——摘編自徐兆瑋《棣秋館日記》
材料二: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點,綠營制度沒有改變多少……守兵當值的,到時照常上衙門聽候差遣。馬兵仍照舊把馬養在家中。衙門前鐘鼓樓每到晚上仍有三五個吹鼓手奏樂。
——引自沈從文《辛亥革命的一課》
這兩段材料,一段講辛亥革命后“共和”大行其道,一段講革命前后一切照舊。其實,如果放在大歷史觀下,這恰好說明“從專制到民主的轉變”異常艱難。轉變雖然艱難,卻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
解讀:首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部分。這一節內容也從屬于必修一,即政治文明史。因此,在備課時就得叩問:辛亥革命在中國政治文明發展歷程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發展歷程中處于什么地位?再從理念角度來看,與本節內容相關的課程目標是“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
教無定法,卻有常法。在歷史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以歷史課堂教學為載體,圍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培養具有歷史學科特色的方法、能力,方能落實和養成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州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