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霞
摘 要:乘法計算離不開乘法口訣,乘法口訣有兩種,分別是“大九九”和“小九九”。當前,新課程改革正深入進行,對于乘法口訣的教學,不同版本的教材編排不同,蘇教版采用的是“小九九”,每句口訣只屬于一個數字,如“二七十四”作為7的口訣來學,北師大版雖然仍是“小九九”的內容,卻采用了“大九九”的形式,每句口訣都可以屬于兩個數字,如,“二七十四” 既在2的口訣里,又在7的口訣里。那么,這句口訣作為幾的口訣來學更好呢?這是值得思索的。
關鍵詞:乘法口訣;不同版本;口訣意義
乘法計算離不開乘法口訣,小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后,由于計算的需要,緊接著就要學習乘法口訣,乘法口訣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學生正確計算乘法算式的好幫手。乘法口訣有兩種,分別是“大九九”和“小九九”。
“大九九”有81句,它的特點是:不管哪個數的乘法口訣,都有9句。例如5的乘法口訣: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六五三十,七五三十五,八五四十,九五四十五。 “小九九”有45句,實際上就是從“大九九”中刪去36條大數字在前的口訣,如六五三十,七五三十五,八五四十,九五四十五等。它的特點是:幾的口訣就有幾句,在每句口訣里,表示相乘的兩個數中第一個數總是不大于第二個數,遇到相乘的兩個數相同時,該數的口訣就結束了。例如,5的乘法口訣就有5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當前,新課程改革正深入進行,對于乘法口訣的教學,不同版本的教材編排不同,蘇教版的編排采用的是“小九九”,北師大版的編排嚴格地說,既不是“大九九”,也不是“小九九”,它是采用了“大九九”的形式,“小九九”的內容,初看每個數的口訣都是9句,會以為一共是81句,再看就會發現其實還是“小九九”中的口訣,是45句。例如5的乘法口訣: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雖然是9句,但卻不是真正的“大九九”中的口訣,而是把在“小九九”中不屬于5的口訣(后四句: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也作為5的口訣來學,到后面的課時又再次出現,重復學習。如,五六三十在6的口訣中再次出現,五七三十五在7的口訣中再次出現,五八四十和五九四十五分別在8和9的口訣中再次出現。而在“小九九”中,這些口訣不會重復出現,五六三十只作為6的口訣來學,五七三十五呢?則在7的口訣里,五八四十和五九四十五分別在8和9的口訣中來學。由此可見,在這種編排中,每句口訣都可以屬于兩個數字,如五七三十五既在5的口訣里,又在7的口訣里,那么這句口訣作為幾的口訣來學更好呢?這是值得思索的。
我有幸參與了這兩種編排的教學實踐,有一點粗淺的認識和體會,在此與大家分享。
在蘇教版的“小九九”中,首先學習的是1~4的乘法口訣(10句),雖然句數較多,但積比較小,容易記憶。然后依次學習5的口訣(5句),6的口訣(6句)……直到9的口訣(9句),整個過程呈現出由少到多、由簡到難的特點。在北師大版中,首先學習的是5的口訣(9句),然后依次是2的口訣(9句),3的口訣(9句)……直到9的口訣(9句)。比較一下,我們會發現:第一,順序不同,先學的是5的口訣;第二,每個數都是學9句,其實只有最初學習5的口訣是全新的9句,即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其后每次學習的9句中都會重復前面學過的口訣,如,學習2的口訣: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八十六,二九十八,其中“二五一十”就已在5的口訣中學過了,學生真正要學的是8句;學習3的口訣時,其中“三五十五”和“二三得六”已分別在5和2的口訣中學過,學生真正要學的是7句。依此類推,到了學習9的口訣時,只有“一九得九”和“九九八十一”這兩句是需要學的新口訣,其余7句都已在前面學過。
由此可以看出,這種編排的特點與“小九九”正好相反,是先多后少,先難后易,越往后,學習的新口訣越少,重復性很強,非常注重在學習新口訣時回顧舊口訣,能起到復習的作用,但也因此使得口訣的學習順序與“小九九”中完全不同,如“五九四十五”,在“小九九”中是作為9的口訣,在這部分內容快結束時才學,而在這里卻是作為5的口訣第一課時就學,這種不同孰優孰劣呢?哪種有利于學生對口訣來源和意義的理解呢?
對于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不是直接把編好的口訣教給學生,也不是向學生展示口訣是怎樣編的,而是要讓學生參與編口訣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并把乘法口訣與乘法意義有機聯系,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乘法口訣,能體會到編口訣的方法,逐步學會編口訣。編出口訣后,把記口訣和用口訣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用”中“記”,在“記”中“用”。用口訣時,更要把用口訣計算乘法和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使學生能充滿情趣地練習乘法口訣,避免脫離實際應用的單純記憶。
如,學習“二七十四”,“小九九”中這句是在學習7的口訣時首次出現,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1~6的乘法口訣(共21句),經過前面三個課時的口訣學習,發現了一些編口訣的簡單規律,當教師將學生熟悉的拼小船的生活情境呈現出來時,學生很快就會發現,拼一只小船需要7個三角形,進而計算出拼兩只小船需要14個三角形,即“2個7相加是14”,稍加概括,就是“二七十四”,由于新教材不再區分被乘數和乘數,不再強調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所以2和7可以隨意放在乘號的兩邊,乘法算式可以是“2×7=14”,也可以是“7×2=14”。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自己輕松地編出了口訣,而且充分理解了口訣的意義和用途,創造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溢于言表。
同樣是學習“二七十四”, 北師大版中這句是在2的口訣中學習,在7的口訣中復習。之前學生只學了一個課時,是5的乘法口訣(9句),因為學生有5個5個數數的基礎,所以,對記憶它們并不是很難,但從中還沒能體會到編口訣的方法,還無法把乘法口訣與乘法意義相聯系。
教材呈現的是飯前一個小朋友準備碗筷的情境,這對學生來說非常熟悉,一下子就激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筷子的使用是一雙一雙的,從數量上當然就是2根2根地增加,當擺了7雙的時候,一共是14根,即“7個2相加是14”,這時很多學生就會說出“七二十四”,顯然這么說沒錯,而且這正說明學生對口訣的意義和編法有了一定的認識,實際上“大九九”中是有這句口訣的。
但教材中呈現的口訣仍是“小九九”中的“二七十四”,這實在是太牽強了,怎樣解釋呢?學生得到的信息確實是7個2,不是2個7,難道說乘法口訣中小數放在前面順口,這是約定俗成的?怎樣能讓學生的思維從“七二十四”跳躍到“二七十四”呢?生硬地強行糾正是不好的,此時必須想辦法讓學生明白“7個2相加是14”和“2個7相加是14”之間的聯系,這種豎著看,這是7個2;橫著看,這是2個7。此時,學生才能明白“7個2相加是14”與“2個7相加是14”只是觀察的角度不同,而看作2個7比較簡單,可以更快地算出結果(用加法),終于可以從“七二十四”過渡到“二七十四”了,但感覺還是別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顯然對口訣的理解出現了困難,學生學得累,教師也教得累。
可見,“二七十四”的字面意思就是“2個7是14”,作為7的口訣來學很容易理解,而作為2的口訣來學就不好理解,費時費力,非常麻煩,雖然到后面學習7的口訣時它又出現了一次,能起到一定的鞏固作用,但掌握乘法口訣的基礎是理解口訣,只有理解了口訣的意義,才能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正確使用,在使用過程中逐步記住口訣。
類似這樣的理解,困難非常大。以7的口訣為例,在“小九九”中共有7句,從“一七得七”到“七七四十九”,只作為7的口訣一次學完,在學習過程中與1個7、2個7、3個7……7個7相對應,學生沒有出現理解上的困難。而采用了“大九九”的形式則共有9句,從“一七得七”到“七九六十三”,問題并不在于僅僅多了“七八五十六”和“七九六十三”這兩句,而是這9句中有6句已經分散在前面學過了,學習過程中都出現了上述的問題:“二七十四”作為2的口訣學過,對應的信息不是“2個7”,而是“7個2”;“三七二十一”作為3的口訣學過,對應的信息不是“3個7”,而是“7個3”……至于新增加的“七八五十六”在“小九九”中是作為8的口訣來學的,對應著“7個8是56”的信息,“七九六十三”是作為9的口訣來學的,對應著“7個9是63”的信息,這里卻作為7的口訣來學,對應的信息正好相反,學生難以理解。
對于這45句口訣,“小九九”的編排簡單明了,有利于學生對口訣的理解和應用,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也輕松,當學完之后,只要讓學生在口訣表里拐彎背(每一橫行結束后豎著拐下來),即可達到形式上是“大九九”的效果。而只在形式上模仿“大九九”,不但看起來復雜,而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好理解,比較麻煩。
綜上所述,我認為蘇教版的編排更適合學生學習。
(作者單位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第十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