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茂
摘 要:辛棄疾的詞句,展示出詩人熱情豪邁、壯志難酬、悲中見壯的英雄氣概,具有顯著的自我展示特點。
關鍵詞:辛棄疾;英雄氣概;自我展示
辛棄疾,在其題材廣闊、風格多樣的詞作中,深刻地反映了南宋時期尖銳的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表現了他積極主張抗金和實現國家統一的愛國熱忱,其熾熱的情感與崇高的理想,更多地表現為英雄的豪情與悲憤。可以說,愛國情感的濃烈、愛國理念的執著,構成了辛棄疾詞作英雄形象自我展示的顯著特點。
一、熱情洋溢,雄健豪邁,筆力縱橫中展示英雄本色
與虎嘯風生、豪氣縱橫的英雄氣質相適應,辛棄疾崇尚、追求雄偉壯大之美。“有心雄泰華,無意巧玲瓏”(《臨江仙》),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他的英雄理想和藝術個性。辛棄疾生長于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尤為強烈,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因而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即始終保持著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如“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破陣子》)等等,無不激情勃發,氣沖牛斗。再看《菩薩蠻》一詞:“郁孤臺下清江水”“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飽含愛國志士憂時之淚的江水,沖破阻撓抗金復國大業的“青山”,一往直前地奔向目的地,其保家衛國的決心,建功立業的渴望溢于言表,感情激蕩,境界壯闊。
二、壯志難酬,失意感慨,綿延低回中盡顯英雄氣概
辛棄疾曾經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所以其詞多為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風格豪放悲慨。《丑奴兒》一詞通篇言愁,通過“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受壓抑、遭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識盡愁滋味”概括了作者的半生經歷,積極抗金,獻謀獻策,力主恢復中原,這些不僅未被朝廷重視,反而遭受迫害、打擊。“欲說還休”的重復出現,深刻地表現了作者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憤愁苦極其明顯。同時,詞人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由此借助于閑散生活的敘寫,委婉地反映內心太多太深的苦悶。
《青玉案》一詞展現了繁華熱鬧的世界,但就有人不慕繁華,獨立于喧嘩熱鬧之外的“燈火闌珊處”,這是辛棄疾屢遭排斥后,借燈夕所見自述懷抱,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三、吊古傷今,悲中見壯,用典具象中凸現英雄豪情
辛棄疾詞作的一大特色是廣泛地引用歷史典故。《水龍吟》敘寫登樓所見所感,集中抒發了作者感念國事的憂患和英雄失意、報國無門的憤慨之情。“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借用劉備典故,突出對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的敬仰;“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借用桓溫北伐的典故,強調詞人所憂懼的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辜負了平生的雄心壯志。面對古人的英雄業績,此人或許有深沉的孤獨和悲哀,或許有許多的痛苦和眼淚,但他那種拒絕平庸,不甘沉淪、壯志激烈的情懷仍然令我們嘆服!
辛棄疾的報國思想,不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展現了一個英雄志士渴望在歷史大舞臺上垂名于冊的偉大志向。雪洗國恥與收復失地是其畢生追求的事業,民族熱情與對現實的憤慨是其一生難以破解的情結,所有這些都通過詞人圓熟精到的技法完美地展現于世人,直到今天仍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
(作者單位 湖南省永順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