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
學生是孩子,孩子是學生,如何教育孩子是一個永恒、千秋難結的話題,古有孟母教子、岳母刺字,今有“虎媽”“清華學霸”,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環境、不同家庭,人們對孩子的期望值是不一樣的。但不論任何時候,人們對開發孩子的智慧潛能、品格和技能的期望、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為對家庭和社會有用的人。現就孩子的教育問題和各位有興趣的朋友交流交流,不當之處請各位指正。
教育歸根結底是培養習慣。我和妻子的家庭都是普通的家庭,我們九兄妹,八個孩子,六男二女。(A)博士畢業,美國紐約華爾街金融金領,分管印度和中國上海。(B)某省路橋公司經理。(C)國家某最高行政機關公務員。(D)世界排名前30強美國(北京)公司白領,技術世界一流,熟練掌握世界各國英語口語,多次代表總公司在美國本部、德國、瑞典、中國等招聘技術人員時任主考官。(E、F、G)在美國排名前10位的大學念書。H在當地中學念書,成績在校三千多人中排名前10位左右。我們的孩子不是死讀書,讀死書,在體育、藝術方面都是佼佼者。
我們認為孩子成才的基本要求有三個,一是人品,二是學業,三是就業,完成培養孩子的這三步曲對于家長來說是一項漫長而艱辛的任務。
道德品質是一定時期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在一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是一個人在一系列道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特征和傾向。孩子人品的形成受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家庭的影響是首要的,家長要有一定的文化教養,要注重對孩子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即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培養孩子做人。你可從中國古代的詩經、詩詞中吸取營養,也可從現當代文學中吸取營養,你也可從傳統的孔孟、儒道文化中尋找教義,但你一定要結合現實。我們的國情不同,老百姓首先是要生活,只有你站在了一定的高度,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之后才談得上為社會、為人類作貢獻,才談得上人生的價值。對孩子的教育是個超長的馬拉松長跑,一跑就是十幾二十年,孩子和家長都要有耐力。我們讓孩子體驗、考察過最艱苦的貧民生活,我們帶孩子住過全中國最好的酒店,我們引導孩子遵紀守法,引導孩子山高人為峰的思想樹立,引導孩子追求好生活的理念,引導孩子長大體現自身價值,光宗耀祖,激發孩子為社會、為人類作貢獻的思想潛力和動力,我們教育孩子吃梨時可以拿大的,但要想想憑什么去拿大的。
孩子學業的優劣受學校和家庭影響的成分居多,但這只是外因,決定因素還取決于孩子自己。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孩子要獲取科學文化知識,首先要對學習充滿興趣。一旦失去興趣,孩子不僅會感到學習是一種痛苦,而且學習效率也不高。
通過長期潛移默化的道德品質教育,對孩子進行激勵、喚醒、鼓舞,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育思想家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調動孩子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孩子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誘化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從而自覺自愿地投入,這是其一。另外采取“笨鳥先飛”的方法,學習總走在前頭的方法也可以嘗試。
就業的優劣是和孩子個人人品、學業的優劣、專業的選擇和其他社會綜合條件相關聯的,不要講大話、空話、假話,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工資決定你的社會地位。不要簡單地說奉獻,行行出狀元,你有了本事,社會是會用榮譽和物質來承認你的價值的。你可以拿到平常人幾倍、幾十倍,甚至更高的工資。
孩子的教育,是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孩子成功了,家長就是“痛并快樂著”。
(作者單位 重慶市璧山縣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