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宋山梅
【摘要】通過對貴陽市花溪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主要做法以及農村勞動力影響因素的分析,初步證明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來源、提高農村的人力資本素質以及緩解農村就業壓力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花溪區 農村勞動力 轉移 經濟發展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就目前國內學術界的研究來看,已有眾多學者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作了深度研究。當前,如何有效轉移農村勞動力,加快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學界和政府各級部門關注的熱點。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作為典型的農業區縣,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就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對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及統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作了一定有益的嘗試與探索。
一、貴陽市花溪區經濟發展情況
花溪區位于黔中腹地,貴陽市南郊,距市中心17公里。全區地貌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國土面積891.56平方公里。全區總人口約3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約占三分之一,有漢、苗、布依等38個民族。2011年,花溪區綜合經濟實力在貴州全省88個區、縣、市中從第32位大幅提升至前十位,其他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實現了“十二五”的既定目標。全區生產總值完成98.8億元,同比增長18.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84.5億元,增長31.5%;作為農業大區,農業對花溪區的經濟發展貢獻較大,僅在2006年一季度,花溪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就完成14205萬元,同比增長18.29%值預計達11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2%;農林牧漁服務業預計為5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00%。農民人均純現金收入完成840元,同比增長10.2%。第一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農民人均純現金收入的增長水平分別達到了8%和10%。花溪區經濟狀況的提升、農業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及農民收入的提高,與花溪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做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二、花溪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主要做法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花溪區轄青巖鎮、石板鎮、久安鄉等16個鄉(鎮、社區),總人口32.4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3.97萬人,是典型的農業大區。根據花溪區人民政府、花溪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及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5-2010年間,花溪區外出務工人員每年達4萬人(次),2011年達到2.73萬人次。外出務工人員以青壯年為主,年齡構成基本保持在45周歲以下(其中16-24歲占19%,25歲-40歲占60%,41歲-45歲占21%,男女比例為3:1),主要來自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邊遠鄉鎮農村地區。就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區域分布來看,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以及北京等地,主要從事建筑、電子產品行業、棉紡織業和服務行業。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22%,收入在2000元至3000元的占50%,收入在1000元至2000元的占25%,收入在1000以下的占3%。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做法
1 加強培訓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搭平臺。農民有了一技之長,離開土地才能進行更好的創新業,花溪區從2002年以來,以實現農民非農轉移就業為目標,以提高農民技能為手段,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認真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培訓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主要進農村實用技能、中式烹調、美容美發等職業技術能培訓,“十一五”期間,全區累計投入財政資金468.7萬元,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27560人,其中引導性培訓15230人,有9860人獲得初、中級職業資格證書,實現勞動力就業轉移20561人。
2 政策扶持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加大農村勞動力就業扶持力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花溪區創新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體制機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進行,鼓勵農民興辦農業加工、來料加工等勞動密集型小企業,扶持種養殖業基地和休閑農家樂的發展;加強我區優勢特色觀光農業建設,鼓勵發展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進一步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鼓勵農村勞動力從事非全日制工作,在家政服務等行業進行全職或臨時性就近就地轉移就業,鼓勵本轄區企業盡可能多地吸納本地勞動力就業,降低招工門檻。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
(一)經濟因素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區域經濟發展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分為經濟發展水平因素和經濟結構因素。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勞動力轉移越活躍,其轉移水平也越高。花溪區城鄉二元結構明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差別越來越大,收入差距的拉大,在比較利益的驅使下,城鄉預期收入的差異,激發了農民向非農業轉移的動力。
(二)制度因素
在制度經濟學領域,凡勃倫認為“制度實質上就是個人或社會對有關的某些關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習慣;而生活方式所構成的是在某一時期或社會發展的某一階段通行的制度的綜合,因此從心理學方面來說,可以概括地把它說成是一種流行的精神態度或一種流行的生活理論。”凡勃倫的這一定義可以理解為非正式制度意義上的。新制度經濟學家諾斯指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同時他還認為:“制度是社會博弈的規則,是人所創造的用以限制人們相互交往的行為的框架……或更嚴格地說,是人類設計的制約人們相互行為的約束條件。”南此可以看出,制度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在本質上,制度也是制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且無形地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建立了高高的門檻,成為城鄉二元經濟模式的制度屏障。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戶籍制度的逐步改革完善和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人學教育的逐步重視,以及社會養老保障體制的日趨完善,使得外來務工人員于當地居民之間享有平等的戶籍制度、教育等社會福利的差距越來越小,從而吸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成為城市發展和建設的主要力量。
(三)勞動力因素
長期以來,由于農民接受教育的意識落后,認為農民憑力氣吃飯,與文化水平的高低沒有關系,致使農村勞動力自身的文化素質和綜合素質普遍偏低,農村勞動力的供給難以滿足非農部門對勞動力素質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的文化意識的提高以及職業技能培訓的加強,農民的自身素質、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應對風險能力具有了明顯的提高,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的就業和創業創造了人力資本條件。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來源
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增強了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信息傳播,使得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從而使農村勞動力資本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并充分挖掘農村存量資源的經濟作用。農村勞動力在非農行業工作所得的收入。除少部分用于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外,絕大部分資金投入本地的農業或非農業,為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來源,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了農村的人力資本素質
人力資本素質是指勞動力作為經濟主體創造財富的能力,它包括勞動力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有助于提高農民自身的素質和文化,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本保障。當今社會,勞動者的人力資本素質是勞動力就業競爭中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農村勞動力就業與用工單位之間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進行,這種雙向選擇的機制決定勞動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同時,農村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通過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人力資本的素質的提高,進而全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三)農村勞動者創業有助于緩解農村就業壓力
農村勞動力在轉移的過程中,通過資本和工作經驗的積累,返鄉農民的創業,不僅僅是給當地帶來了資金,更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和商機,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截止2011年底,花溪區共有1571名農民工返鄉創業,創辦創業項目19個,涉及種植、養殖、加工等多個行業。僅2009年,返鄉農民工創業全年實現產值298萬元,吸納就業人數5146人,有效地解決了部分農民就業,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途徑。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