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雅群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應拓寬科學課堂教學領域,開放教學過程,樹立全新的“開放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敢于表達,敢于質疑。激勵學生在開放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欣賞?!皩W生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中應有效設計“學生活動”。
一、設計“學生活動”,轉變課堂教學模式
1.轉變教師觀念,設計“學生活動”
在傳統(tǒng)教學中,許多教師是知識的權威和知識的傳遞者,教師講學生聽,我講了,你聽了,但忘了。而在新課程的理念中,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為此我們必須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而“學生活動”的安排對每一個教師都是一種全新的挑戰(zhàn),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克服“單方面教”的痕跡,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觀察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方式,更多地把教學設計的重點放在學生活動的設計上。
“學生活動”使學生能自主學習,獨立地發(fā)現問題,進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和處理信息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促使情感和態(tài)度的發(fā)展。
2.轉變課堂教學,設計“學生活動”
高效的科學課堂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關注情感與人格的培養(yǎng)和個性的發(fā)展。學生活動的有效設計和進行充分體現學習的主體性和個性的發(fā)展。
例如:在“觀察蝸?!敝?,針對學生盲目無序興奮的觀察,引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蝸牛,并有學生提出問題:
蝸牛的外部形態(tài)是如何的?
蝸牛是怎樣運動的?
蝸牛有哪些感覺?
蝸牛喜歡生活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
看看誰觀察得更加仔細!激勵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課上一開始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充分“動”起來,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結論。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始終處于一個指導的位置上,而課堂上產生的效果卻是最佳的。
3.養(yǎng)育創(chuàng)新意識,設計“學生活動”
課堂教學的高效必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能夠逐漸地不惟書、不惟上,能夠用心觀察與分析,合理表達,逐漸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在加強創(chuàng)新實踐中鍛煉才能不斷積累和提高。
例如:“怎樣使雞蛋浮上來”的活動,教材中設計的實驗是:老師給出一定量的鹽、燒杯、水,使雞蛋在水里浮起來,方法是加水后往杯中加鹽,結果實驗的過程較長,效果不明顯。引導學生評價:實驗時間長,效果不明顯的不足有什么改進方法嗎?經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學生們的做法是:先將鹽倒進杯中再加適量的水,實驗現象很明顯。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兩種實驗做法雖然看起來他們只有很小的差別,而且都達到了目的,但是為什么現象差異卻如此大?這不僅總結了:食鹽溶液密度變化的由小到大和由大到小對實驗現象的影響,更反映出思維方式是不一致的。正向與逆向的思維方式訓練在科學教學中極大程度上滲透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二、實施“學生活動”,注重科學探究學習
1.“學生活動”使探究學習更加具體,能夠落到實處
學生活動需要注意探究活動的深度、廣度要適當,讓學生對于每一個活動做細、做深、做透,活動設計切忌大而空。同時讓學生有時間質疑探究方法的差異,更要引導學生關注探究未成功的實驗,從實驗原理、實驗方案設計、實驗的信息收集與處理、結論的表達等過程反思活動的成功與不足。
2.“學生活動”要“放”得到位
教師要真心地相信學生,真心地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而不是定好框架,備好資料,讓學生按老師的意思去做。
如:“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的教學,常規(guī)的做法:老師提供學生酒精燈、碟子、鐵制瓶蓋,酒精、水、扇子等,要求學生:(1)把同質量的酒精滴在碟子和瓶子中,比較它們的蒸發(fā)快慢;(2)把水滴在兩個鐵制瓶蓋上,一個用火烤比較它們蒸發(fā)快慢;(3)把酒精滴在兩個碟子上,用扇子扇其中一個,比較它們蒸發(fā)快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是操作工。
有一位教師的設計是:給學生提供蠟燭、扇子等,還準備了許多學生可能會用到的器材。如電吹、海綿、衣服架、夾子等,要求學生盡快把一塊疊放的濕毛巾弄干。因為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方法很多,有用火烤、用扇子扇、用嘴吹、用力甩、用力把水擠出來,有用衣服或海綿把水吸出來,有的多種方法同時用上,各組分工合作,齊心協(xié)力,爭取盡快把濕毛巾弄干,他們做得很投入,實驗結束后,同學們匯報成果時講得津津有味,教師只是引導學生把各種方法進行歸類、分析、綜合得出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預設框架,讓學生自由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我認為這樣才是“真心實意”地放。
3.“學生活動”要“放”得實在
教師要把開放的思想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把開放的做法體現在學生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上,這樣學生才能在不斷的實踐中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方能在實踐中體會開放的愉悅。
如教學“水的密度”內容時,課前向學生公布探究課題:“測一長方體小鐵塊的密度,你有幾種方案”。進行設計實驗方案以及自制一些實驗器材,課堂教學開始,讓學生展示課前設計方案,在全班交流,經過評價、篩選,提出合理的方案如:(1)用天平和量筒;(2)用天平和彈簧測力計;(3)用彈簧測力計和刻度尺;(4)用彈簧測力計和量筒;(5)用天平;(6)用彈簧測力計等。課堂上老師要求被選中的方案由學生說明實驗步驟。有的還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去發(fā)現創(chuàng)造,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樣的創(chuàng)造工作。
把科學學習由課堂向課前開放,這樣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知識,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把課堂教學向課前延伸,拓寬了學習渠道,為人才的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
三、反思“學生活動”,實現教學螺旋式上升
1.“學生活動”的自然收尾
收的自然才能達到放的效果。有些設計得很好的實驗,學生做的正興致,思維剛打開,在這個時候如果教師為了趕時間,急于收場,學生不能盡興,問題沒有很好解決,既達不到開放的原來目的,又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壓抑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例如,在教學《常見的植物》一節(jié)時,先通過讓學生比較一株南瓜和松樹的異同點引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然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校園里的綠色植物進行觀察和辨認,并進行登記。時間大概過去25分鐘,發(fā)現每組學生都已經仔細觀察了校園里的植物,對他們的觀察結果進行交流和評價。學生可以大概指出哪些是被子植物,哪些是裸子植物?;顒訒r間也許稍長,但做到了收的自然,學習活動也達到高潮。
2.“學生活動”的反思提升
學生活動必須注重活動后的總結與反思,總結實驗原理、實驗結論,反思實驗過程的得與失,只有不斷總結反思才能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位老師在教學“沸騰”時做得比較好,利用學生實驗,用酒精燈給試管中水加熱,當實驗一開始陸續(xù)報告觀察到的現象,如“水面有波動”,“聽到聲音”,“試管底有水泡產生,水泡上升后變小,后來沒有了”,“溫度計的示數上升”,“當水的溫度升到100攝氏度時,我們再加熱溫度再也不上升了”,“我們的水溫升到99攝氏度是再也不上升了”,“我的試管口冒煙了”,“我的水面上升了”等,老師把學生觀察到的現象都記錄起來,當學生試管中的水都沸騰起來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對觀察到各現象進行分析,這已經到了水到渠成的時候,把學生的思維概括起來,把看到的實驗現象提升到理性的認識。
總之,學生活動是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學習方式,能使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上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學習過程的幫助者、引導者,通過有效合理的學生活動使課堂教學發(fā)生“質”的改變,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活性,在科學教學中全面養(yǎng)育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 浙江省武義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