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勤
生物課上,我讓學生討論能不能讓恐龍復活的問題,有的小孩說可以,有的小孩說不可以,大家爭辯不休。嘉是個成績不錯的男生,平時也不怎么說話。看著他想發言的樣子,我就讓他說說他的觀點。他很激動地站了起來,大聲說可以,沒等他說完理由,立刻有人提出異議:“不可以,至少你真把恐龍復活了,他沒有食物也會餓死的!”嘉很不在乎:“沒東西吃,那吃人好了,反正人那么多!”我很詫異,問他:“那你說,誰愿意給恐龍當食物吃呢?”嘉想了想,滿不在乎地說:“隨便吧,吃了我也行啊,反正我也覺得活著沒勁!”更讓我吃驚的是,居然還有很多同學附和他。
期中考試之前,我班學生杰的家長晚上九點多鐘打電話給我,說是孩子在家哭著要自殺,一個人把自己反鎖在衛生間里。第二天,我和他談話,他很認真地說:“老師,我覺得學得太累了,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么累地活著。”這個孩子雖然13歲了,可是骨齡才9歲,個子很小,平時經常被同學欺負,成績也不突出,老師也關注不到他,而父母對他的要求很高,希望他能出人頭地,可以說這個孩子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工作至今,我遇到了很多“想不開”的孩子,這些孩子的行為讓我不禁想問:生命在孩子的眼中是什么?作為一個老師,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感到悲哀。我們的教育太急功近利,只關心孩子學習,忽略了其情感和心理需求,所以才讓學生如此漠視生命。仔細觀察我們的孩子,他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往往不會為別人考慮,只顧自己。有時,突然沖著同學大叫,看著同學驚慌而大笑;有時,發作業就老遠扔過去打在同學身上;有時,同學路過有意伸長了腳去絆倒同學……還有那些新聞里經常報道的中小學生、大學生自殺,或者殺人的事件,網絡上不時會出現一些虐待動物的視頻、照片等等,讓我們不能不反思我們的教育到底教會了孩子什么。
為什么會出現視生命如同“草芥”,如同“兒戲”?我想主要原因是我國的生命教育起步太晚。2005年秋季,上海160萬中小學生首次全面接受生命教育,成為全國首個開展生命教育的城市。而在國外,生命教育在一些國家已經開展得很深入、細致,像日本、新加坡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有這方面的教育,瑞典也已經有長達百年的生命教育歷史。相比較而言,我國的生命教育起步是何等之晚也。也許正因為缺乏這方面的系統教育,才使得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對社會還處于朦朧狀態中,看不到生命的意義,不懂得如何尊重生命,連自己的生命也毫不在乎。
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在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這方面的意識淡薄,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從小的教育中忽視了生命教育。尊重生命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或者是家長的事,而且是學校、家長、社會三個方面共同承擔的責任。尊重生命教育刻不容緩,如何讓孩子們認知生命的可貴,讓孩子們熱愛生命,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第一,要讓孩子正確認識生命。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邱蘇倫說:“要在孩子們心中從小就牢固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每一個生命都來之不易,都應該珍惜。”我們的學生知道什么是生命嗎?如果知道,會這樣漠視生命嗎?我們家長,我們社會,我們學校應該反復告訴他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要好好珍惜生命!生命是無價的,是高于一切的。自己的生命,親人的生命,素不相識的人的生命,包括動物的生命,決不能隨意地踐踏、剝奪,這種意識一定要植根到孩子的心里。
這可以從許多小細節方面來入手。比如,在孩子們中間多安排一些互幫互助的愛心活動,為老人、殘疾人送去溫暖;讓孩子們增強對疾病、苦難的體驗,意識到健全的生命是多么寶貴;讓孩子們照顧小動物,呵護小動物,不要虐待它們。通過強化生命教育這部分的內容,讓孩子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
第二,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生命價值觀教育是生命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學生正確、積極的生命價值觀的形成是生命教育的最高目標。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讓短暫的生命放出寶貴的光彩,這是生命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更是自我價值得到體現的需要。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僅有知識的增長,也要有生命的成長。在生命教育的內容上,讓學生對生命的孕育、生命的發展,尤其是對生命的特殊性要有清晰的認識,使他們尊重自我生命、他人生命。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對社會及他人的愛心,在人格上獲得全面發展。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不僅是自然生理的生命教育,還延伸到親緣生命、社會生命。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說:“不管學生將來入何等職業,先使他成為一個人”。我們的教育就要讓青少年學會從自我式的生命價值實現走向社會意義上的生命價值實現,最終由一個自然人蛻變為社會人。
只有懂得生命的真實意義,才會尊重生命。尊重生命,就不會漠視生命,就不會對社會產生“厭倦”。只有抓好教育,就能讓人們知道生命的真實意義。反之,就有可能繼續出現讓人不忍看的“悲劇”。尊重生命教育實質上就是讓孩子們在生活感受陽光,在溫暖中得到關愛,在關愛中健康成長。不要等到慘劇來臨、生命已逝后,才應景般談起尊重生命。當生命尚在,生活尚可之時,還需時時叩問,我們是否尊重過別人?每個人又是否活得足夠尊嚴?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清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