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嵐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小學美術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情感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所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情感教育則是指以塑造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為內容的教育。如果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引愉快的情緒體驗,則會產生積極共鳴,從而加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有效的進步或發展,讓美術教學成為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情感教學中的師與生
1.教師情感的融入
一些教育專家對人的素質結構進行了分析,認為情感也是人的素質,并且是最重要的素質。從現實來看,情感在人的事業及發展中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良好穩定的情感是認識活動的動力和調節器。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自身首先要具備豐富的情感,要具有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征,指導學生情感實踐的能力。陶行之曾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庇纱丝梢?,美術教師要想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自己首先要具備真實、強烈、深刻、穩定的情感,要有利用美術教學傳遞情感的能力。因此,提高個人的情感素質,豐富個人的情感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美術教師要加強理論方面學習,加強智力、道德與情感的整合,樹立當代教育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融洽師生之間的關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氣氛,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利用自己豐富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
2.學生情感的投入
人的情感對人具有能動作用,美術教育的效果與學生的情感投入有很大關系。美術新課程理念注重學生情感培養是貫徹教育“以人為本”思想的具體行動。在現代學習觀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必然要進行情感的交流。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方法上靈活性大,學習興趣強烈和廣泛,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制定合理的情感目標,讓學生能積極參與到美術教學活動中,讓他們用審美的眼光去觀察自然、觀察生活、觀察社會,并把感情融入豐富多彩的美術教學中,讓他們在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接受情感教育。
3.師生情感的交融
教育教學過程也是教師和學生情感交流的過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使學生無憂無慮、無拘無束地學習和生活,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以心相通,構建好師生間愉快交流的學習氛圍,改變陳舊的“傳道、授業”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讓給學生。角色互換,拉近師生距離。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把自己放到學生中間去,作為其中的一分子參與討論、學習。如:浙美版第三冊《手指玩偶》,課中與同學編排玩偶劇《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學生喜愛的玩偶角色中,其樂融融。從形式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營造一個愉快教學的氣氛,讓學生放松心情,帶著輕松愉快的情緒去感受,體驗到玩偶制作與表演的美。
二、培養學生情感的途徑和方法
1.利用大自然中的情感熏陶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培養學生親近自然關愛生命的情感態度。”這給美術教學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同時,也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使用好原有的課程資源,還必須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并加以有效整合、靈活運用。如在教學《嬌艷的鮮花》時,教師讓學生到校園里去看墻角里的小野菊、操場邊靜靜開放的三角梅……處處開滿鮮花的校園環境能讓學生流連忘返,真切感受。充分利用了校園文化資源,在真實鮮活的情景中,獲得的情感體驗。
2.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1)創設美的情境,誘發情感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場合下產生的。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情緒體驗,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情感的情境性特點啟示我們: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生動活潑、新穎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沐浴在優美的情境里,激發和深化情感。在教學《地下的故事》時,利用多媒體由鼴鼠帶領學生一起參觀了地下王國,認識許多地下生活的動物,同時一起展開想象,地下動物們如何生活,有的說他們開車到處穿行,有點說他們住著五星級賓館,甚至還有的說天上生活的鳥兒在地下生活了一天鬧出不少的笑話……通過想象,同學們仿佛都到地下過起了快樂的生活。整堂課中,每個學生都沉浸在地下王國的情境之中。
(2)利用生活體驗,培養情感
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與生活體驗相結合,不僅增加了美術教學的豐富性、實用性和趣味性,還使學生增加了生活經驗,獲得了情感體驗。如在封面設計的教學中,讓學生為自己的日記本起個書名,從里到外設計一套封面,鼓勵學生為自己的童年保留一份美好的回憶。
通過美術教學能幫助學生在生活交流中獲得情感交流和體驗。再如教學《蠶寶寶》一課,嘗試第一課時中學生枯燥回憶蠶寶寶并繪畫,結果單調、乏味且不形象生動的蠶寶寶充斥整個課堂。第二課時中讓學生上課帶上蠶寶寶,制作蠶寶寶之家,邊觀察邊感受蠶寶寶的可愛,通過一系列的情感體驗后引導想象,學生的創作激情澎湃。《蠶寶寶的夢》、《一百分》、《時尚蠶寶寶》等優秀作品油然而生。利用生活體驗,培養情感的課堂顯而易見是有效的課堂,是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的課堂。
(3)欣賞優秀作品,激發情感
情感是創作的原動力,是作品的生命力。好的作品是作者情動于中,溢于言表的產物。因此,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去體驗美術作品中的情感。一位學生在欣賞評述畢加索的《哭泣的女人》時說:“我看這幅畫上的女人像一個媽媽,她一定是丟失了自己的兒子或女兒才哭得這么傷心,她的內心一定很痛苦。”這樣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融讓欣賞的作品更有生命力。
(4)精心創作,表達情感
創作出一件美術作品并不是美術創作活動,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終極目標,通過作品表達、體驗情感才是創作的真趣所在。教師切實以人為本,采取活化教材、拓展教材、整合教材等多種積極策略,讓教材“站起來”、“動起來”、“唱起來”,大大激發學生參與美術創作、表現內心情感的興趣。如教《魚兒游游》、《太空里的植物》等內容時,教師能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既作線形的深入,又作點上的泛化,把一課內容分成有共同主題統領的幾課時完成,又注重美術與音樂、語文、科學等學科的有機整合。在連續展開的學習活動中,教師采取說一說、比一比等靈活的手段激發學生表達自己情感的熱情,加深對美術符號的特定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并發揮想象、大膽嘗試將內心體驗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泥塑或工藝制作等不同的方式加以表現。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把內心情感外化為顯性的物質作品的能力和水平,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創作的快樂,鞏固并強化了自己已獲得的審美情趣和情感體驗。
(5)傳遞鼓勵信息,激發情感
美國教育家洛克說過:“愛是行動源泉,愛可以推動人去進行他所從事的任何事業?!?/p>
教師應把教學過程作為向學生傾注愛的主渠道,讓學生在情意濃濃的教學過程中去看、去感受、去創造。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品進行評價時,要盡量注意以表揚鼓勵為主,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如“你真是個有愛心的小朋友!”、“你畫的蘋果真甜?。 痹趥鬟f鼓勵信息的過程中,這個學生感受到了教師的賞識和表揚,自信心加強了,積極性高了,更促成了有效的課堂。
新課改不僅需要師生的廣泛參與,更需要師與生情感的投入和深切體驗。一旦學生的認知活動能伴隨著情感,教學就成為學生的主動發展過程,從而使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教育學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講過:“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怎么喚醒沉睡的人?”我想這句話應該能給我們以啟迪。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州市江南水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