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家龍 張秀杰
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優先考慮并著重解決的重大問題。一些國家甚至將其視為繼人口、資源、環境之后并與之相提并論的第四大社會問題。如何建立健全農業標準化體系、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進一步增強我省農業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等,已成為我省農業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的現狀
與全國大多數地區一樣,湖北農業標準體系和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已有較大的發展。目前已經建立了第一批30個縣級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第二批16個單位相關設備已經到位,檢測站正在積極建設中,近期剛組織60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專業技術培訓,省水產局副巡視員、總工程師陳傳友出席開班儀式并講話。從總體上看,湖北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尚不完善,還無法滿足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監督檢測標準不完善。當前,湖北省乃至我國水產品質量監督檢測尚缺乏統一的標準,現有標準也往往重科研、輕市場,應用程度低,不能滿足國內外貿易的需要。且一些本來應由我國制定的標準,卻被國外搶先制定,造成被動。面對發達國家對我國水產品實行越來越嚴格的技術壁壘的嚴酷現實,國家應盡快制定統一的、符合國際慣例的檢疫檢驗標準,尤其是要加強水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農藥殘留、安全用藥和平衡施肥等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
二是監督檢測機制不健全。突出表現是,一些監督檢測機構的職能相互交叉、儀器設備重復購置現象嚴重,且許多行政執法監督部門所屬的檢測檢驗機構往往同時承擔監督管理職能,執法監督與檢驗測試職能合二為一;與此同時,已有的檢測機構幾乎都是公益性事業單位,未能發揮社會中介服務組織的職能;即使是已有的檢測機構及其檢測項目,其社會公開度也不高,生產經營者等難以自行選擇檢測機構。
三是監督檢測技術相對落后。一些水產品的藥物殘留、激素殘留、漁肥等漁用生產資料質量的檢測,尚缺乏較先進的儀器設備和技術,有的甚至還停留在感官評判的階段。特別是一些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水產品安全指標,多數機構尚不能檢測。落后的檢測手段和技術,直接影響到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權威性。
四是檢測力量分布不合理。由于缺乏協調和統一規劃,較先進的檢測設備基本上集中在省部級單位,而實際檢測任務繁重的市縣級檢測機構往往儀器設備落后、技術力量薄弱,檢測速度慢、項目少,同時水產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自檢手段落后,嚴重影響了水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程質量安全監控工作的開展。
五是質量安全監管力度不強。在水產品市場準入方面,尚無強有力的監管機構對全省水產品實行“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面質量監督管理。水產品市場魚龍混雜,無公害水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綠色食品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優勢和效益。
二、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做好農業標準實施的監督和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檢測,都離不開水產檢驗檢測手段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健全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大力發展檢測監督手段是當務之急。必須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優秀省市的成功經驗,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加大投入,通過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建立健全省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主要做好一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統籌規劃,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的系統化。政府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建設應有近期、中期、長期規劃,逐步建立健全。從總的來看,可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健全并完善水產品和農用生產資料監測體系,對水產品和漁業投入物資及各類水產標準的實施進行監測。加強對水產品及其加工品質量和藥物殘留的監測;第二步,健全并完善養殖水環境監測體系,對水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和工藝技術規范的實施開展監測。
二是合理布局,建立有效運行的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建設,是一個涉及多領域、多部門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全省質量技術監督、水產、農業、環保、工商管理等部門,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及部門職責分工,各司其職、齊抓共管。
三是整合資源,進一步完善省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要以現有法定檢測機構為依托,充分利用現有各單位、各部門包括高校、科研單位的檢測設備和技術力量,按照政府質量監督檢測機構、中介檢測機構、企業內部質檢機構等三類檢測機構進行建設,重點加強政府質檢機構的建設與完善。
四是突出重點,加快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制定和修訂。標準是質量監督檢測的依據。要按照農業結構調整、水產品質量升級、保護消費者利益、公平貿易和與WTO接軌的需要,加快農業標準,特別是主要水產品的內在品質、加工性能、分等分級、包裝保鮮和安全衛生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使主要水產品的標準成龍配套,達到水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有標準作為技術依據,真正做到用標準組織水產品生產,開拓和規范水產品市場,評價水產品質量,發揮優質水產品的市場潛力和競爭力。
五是規范管理,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自身建設。質量監督管理部門應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檢測機構的管理規定,對檢測機構的性質、設立資格、審批程序等作出具體、明確規定,并定期對外公告已認可的檢測機構及檢測項目。
六是與時俱進,逐步完善水產品質量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加強水產品質量認證工作,要求國家漁業及質量行政主管部門應建立中介組織資質認證、各行各業專家評審、質檢機構進行質量檢測相結合的認證認可管理體系,并注意與國際接軌,逐步建立健全公正、公開、科學的無公害水產品的質量安全認證體系,規范無公害水產品的認證認可和認證標識。對取得無公害水產品、綠色食品、地理標志產品和采用國際標準標志的水產品要予以保護并加強管理,對擅自使用上述標志的產品和企業要予以嚴厲查處。
七是其他對策措施。建立健全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還應加強水產品質量檢測檢驗技術研究,加快水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建設及標準化發展的進程,同時加大宣傳、普及和示范、推廣的力度,促進區域與省內各縣市區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農業標準化體系和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充分調動政府、企業、漁民三方面的積極性,把政府行為和市場行為結合起來,多渠道增加水產品監測的投資力度,確保消費者健康和安全,促進農業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水產局)